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钢琴演奏元素的意境化诠释> 正文

钢琴演奏元素的意境化诠释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9-01 10:12

本文摘要:【摘 要】本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简洁意境化的特点与西方钢琴音乐元素,例如奏法、力度、速度等技法标识,以及声音效果音乐布局等相比较,更加形象,意境化地诠释了钢琴特有的音乐文化表达,拉近了人类文化之间的地域距离。 【关键词】钢琴演奏; 意境;

  【摘 要】本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简洁意境化的特点与西方钢琴音乐元素,例如奏法、力度、速度等技法标识,以及声音效果音乐布局等相比较,更加形象,意境化地诠释了钢琴特有的音乐文化表达,拉近了人类文化之间的地域距离‍‌‍‍‌‍‌‍‍‍‌‍‍‌‍‍‍‌‍‍‌‍‍‍‌‍‍‍‍‌‍‌‍‌‍‌‍‍‌‍‍‍‍‍‍‍‍‍‌‍‍‌‍‍‌‍‌‍‌‍。

  【关键词】钢琴演奏; 意境; 诗词

钢琴演奏

  人的情感体验,跨越地域、时空而基本相通,表达方式却因自身个性与环境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姿态‍‌‍‍‌‍‌‍‍‍‌‍‍‌‍‍‍‌‍‍‌‍‍‍‌‍‍‍‍‌‍‌‍‌‍‌‍‍‌‍‍‍‍‍‍‍‍‍‌‍‍‌‍‍‌‍‌‍‌‍。 这对矛盾统一的元素是艺术中各个领域能够触类旁通的基础,也是个性的缘由‍‌‍‍‌‍‌‍‍‍‌‍‍‌‍‍‍‌‍‍‌‍‍‍‌‍‍‍‍‌‍‌‍‌‍‌‍‍‌‍‍‍‍‍‍‍‍‍‌‍‍‌‍‍‌‍‌‍‌‍。

  “艺术不分国界”——是指情感源头。 表达方式的大相径庭则会带来理解与欣赏中的隔阂。 因此,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聆听西方古典钢琴音乐应该了解西方历史背景,音乐语言习惯,艺术体系的发展与审美的历史传承,才能深切了解并且感受西方的音乐艺术。

  歌德说过,“人类共同性远多于各民族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共同性就是情感体验。 我们如果在情感共同性(以下简称:共情性)的基础上对比中西艺术文化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比较中去理解西方古典音乐。 在“异脉”中寻找“同源”,看到同样一类感情种子落在不同文化土壤里生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花,既有趣又有意义,更能帮助大家进一步的接纳与理解不同文化土壤里生出的艺术之葩。

  笔者在本文中试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来对应钢琴演奏中表情术语的万千化相,既是一种尝试,也情趣盈然。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文字间有自然的节奏、无穷的韵味与意境,能使人反复咀嚼玩味,从中获得情感共鸣,身心愉悦。 诗词对音乐艺术性的恰当解释,可以拉近西方多声部的钢琴艺术与华人情感之间的距离,使得一些原本深奥难懂的钢琴音乐有了一把知心钥匙,降低抽象感,不再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利用诗歌简练而有意境且为华人所熟知的表达方式与西方钢琴中复杂抽象的元素且为华人所陌生的音乐表达元素相比较对应,则能缩小地域文化表达的差异,捕捉到来自于不同地域空间的多元化音乐表达各自情感时候的独特方式与共同点。

  首先,在西方,诗歌与钢琴音乐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钢琴音乐就是由诗歌激发出作曲家的灵感从而创作,或者用诗歌来对钢琴作品进行诠释与提示。

  比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的标题就是由诗人路德维希·斯瑞塔博根据音乐的表达而加的具有诗意的题目①; 也有在钢琴音乐前面加以诗歌提引的例子。 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中每一首作品前面就有一首贝纳德提供的俄国诗人的诗歌作为提引”②。

  而笔者发现更有趣的是,不仅仅是作品的内容,就连部分西方古典音乐谱中用来表达速度、力度与情绪的专业“表情术语”、音乐形态、发展中的起承转合以及音乐演奏出来的声音形象乃至于音乐效果都能在一些中国诗词里找到对应合理而贴切的诠释。 找到并且应用这些诗词来对比远离我们数百年又几千公里的异国文化之时,时常有妙处横生、融汇贯通、相映成趣之感。

  本文多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主要通过借鉴这首古典诗词中对于琵琶演奏的片段描写来诠释对应西方演奏技法以及许多表情术语之间的相通性。

  一、对奏法的诗词诠释

  西方古典钢琴演奏技法中触键是极其讲究的。 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琴决之“音色第九”里对触键技巧是这样描述的:“琴者一器,声色无穷。 指触变幻,纤毫之功。 急落缓按,轻点重沉。 深击浮摸,迥然不同……”③

  但昭义在《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中提到钢琴触键中有“推、拉、钩、挂……”④不同的声音效果则需要不同的触键方式来对应。

  无独有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也对琵琶的各种奏法做出了会意且意境化的描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的描述,可谓异曲同工,相比于钢琴演奏里的“推、弹、钩、挂、按、送、击、带、摸”,兼具古人的前瞻性、优雅性以及文化性的诠释,非常有利于教学中对于学生演奏技法的想象力启发。

  二、对演奏力度的诗词诠释

  力度层次的要求以及应用是钢琴演奏者尤其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西方钢琴表演艺术中力度层次的描述多为“F-P”即“强-弱,轻-重”的描述。 也有钢琴学者把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安排数字化,即:力度的一、二、三、四、五层。 每一层也可以再继续力度数字细化。 比如第1层用2分力,第2层用3分力,第3层用5分力,第4层用9分力,依次来表现音乐表演中渐强的倾向。 这样的方法在实际演奏与教学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清楚而具有逻辑性。 也有专家教授专门对此做出过系统的文献研究,比如但昭义的《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⑤。

  但在作品演奏的后期,仅仅是靠布局靠逻辑层次就不够充分。 加入更多想象力与意境感,能够让力度层次变得形象而鲜活,艺术毕竟不是公式算出来,它是活生生的语气与感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色彩的层次想象,就可以借鉴到钢琴演奏的力度变化上,让力度层次变得具有色彩性,变得丰富而艺术性。 比如,“远-近; 浓-淡; 深-浅; 阴-阳”等等。 这些描述的艺术性就要远远强于数字化的表达,使其在准确的同时兼具有艺术特性从而避免了相对生硬呆板的理解与演奏。

  在《琵琶行》里对于这种力度速度层次描述更是形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对小”对应强弱、“急雨”对“私语”对应强弱与快慢,既工整又兼顾音乐形象变化。 相对于理解钢琴演奏里生涩冰冷之(强与弱),以及allgro——andante(快板与行板)这样格式化的速度标记,则会更加具有形象性与文化性。

  其中更为巧妙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句诗词用来形容钢琴演奏中的sf(突强)更是极具声效且又妙不可言。 既有眼前的画面感,又兼具听觉感触,展示了中国古人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是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西方音乐中的sf(突强)起到很好的引入作用。

  总之,力度的数字化设计使得我们的演奏具有科学的安排,有布局与结构感,而传统诗歌语言的意境魅力加深了我们对于力度层次的形象想象与理解度。 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三、对演奏速度的诗词诠释

  关于速度的表达,上一节已有提到。 这里想强调的是,西方钢琴音乐多用节拍器一般的数字方式进行表达。 比如:四分音符等于96。 或者应用一些速度文字的提示,比如:Allegro(快板)、Allegretto(小快板)、Andante(行板)等等。 这两种速度的表达方式与力度层次的表达方式相同,都是准确而缺乏文化想象力‍‌‍‍‌‍‌‍‍‍‌‍‍‌‍‍‍‌‍‍‌‍‍‍‌‍‍‍‍‌‍‌‍‌‍‌‍‍‌‍‍‍‍‍‍‍‍‍‌‍‍‌‍‍‌‍‌‍‌‍。

  绝对速度精确是一种科学的考量方式。 但艺术毕竟有它的特殊性,相同的速度也能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同样是快板,也会有不同。 比如:着急与敏捷,高兴与慌张。 因此文字上的意境准确同样应该起到准确表达作品内容的关键作用。

  中国古代书法中亦有“行书是走路,草书是跳舞”的观点,用来形容书法中的下笔速度以及形体形象都非常贴切。 这种描述也可以被转借到钢琴演奏对于速度标记的补充说明里,例如:“行板对应散步,快板就像跳舞。 中板是叙述,急板如争渡”。 辛弃疾《破阵子》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还有包括赵晓生老师的四字箴言“疾驰如风”,都是用文化语言形象描述了这种速度上的情绪化。 在西方数字的准确性背后添加上想象与意境,音乐诠释也更加能起到事半功倍,形神兼顾的功效。

  四、声音效果

  非连奏是钢琴演奏中一种特殊的奏法。 顾名思义,当然不是指声音的连贯感。 但它又区别于断奏,并不是要求声音是独立而间断的跳音。 这里是一种既连贯又清晰同时还是饱满快速的声音效果。 平时的欣赏中对于这样的奏法描述最是难讲,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诗词里“珠落玉盘,叮铃成串”的比喻则恰到好处形象的比喻了这样的演奏声效。

  这样的情况还有熟悉的休止符诠释——“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歌唱性连奏(cantabile)的诠释——“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五、对音乐布局的诠释

  音乐欣赏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这就使得音乐的流动过程中会呈现各式各样的形态。 比如渐强,渐弱,先渐强后渐弱。 先宽后紧,先抑后扬。 我们平时把这些形态通俗的叫做“橄榄形、箭头形或者爬坡”等等,使得这些形态有了鲜明的形象。 而音乐演奏气氛又是一种不能数字化的意境。

  比如:演奏前对于键盘的调试; 音乐过程中高潮的形成,转换以及结尾都是各具特点。 而诗歌则非常艺术化的描绘了这些形态与气氛,使得音乐的欣赏与诠释不只是“妙不可言”,而是音文俱佳,相映成辉。 调试——“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转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结尾——“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钢琴教师评职知识:钢琴教师写的论文发表哪类期刊

  综上所述,对于艺术作品,除了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学习,使其具有准确规范的表达,其艺术性更是我们追求的更高境界。 而语言中的诗词、箴言,甚至俗语都能在欣赏过程中拉近我们与抽象的声音表达之间的抽象距离。 这是一个不可不察的重要手段。

  注释:

  ①《西方钢琴艺术史》,周薇,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018年第18次印刷第99页。

  ②《西方钢琴音乐概论》,张世谷,潘一飞,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版2006年北京第一次印刷第305页。

  ③《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2013年6月第一次印刷,第188页。

  ④《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2013年6月第一次印刷,第224页。

  ⑤《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2013年6月第一次印刷,第180页。

  作者:张 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