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社会转型进程中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现状思考与提升对策研究> 正文

社会转型进程中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现状思考与提升对策研究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9-01 10:13

本文摘要:【摘 要】音乐艺术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结合我国正处于由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背景,研究了社会转型进程中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外围层中间层核心层等层次结构及其具体内涵,并以全国文明城市株洲市为例

  【摘 要】音乐艺术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结合我国正处于由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背景,研究了社会转型进程中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外围层——中间层——核心层”等层次结构及其具体内涵,并以全国文明城市株洲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现状特征与典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株洲市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音乐艺术素养; 社会转型; 提升对策; 株洲市

音乐艺术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倡导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已逐渐成为全国各城市发展建设的主导思想。 音乐艺术素养,既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构建社会文明的主要途径,在“五位一体”建设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研究

  我国的文化艺术教育历史悠久,但较系统、完整的音乐艺术实践与音乐艺术素养教育,是近些年才出现的。 从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来看,整体而言,当前学界在音乐艺术素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音乐艺术素养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研究[1-2],音乐艺术素养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性研究[3]以及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推进路径研究等[4]。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系列与音乐艺术素养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作用。 然而,总体上看,国内对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且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研究背景较模糊,多数研究成果忽略了当前社会处于由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转型的客观现实背景。 本文即是以此为切入点,试图结合我国正处于由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背景,研究社会转型进程中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层次结构及其具体内涵,并以全国文明城市株洲市为例,采用实地调研、现场访谈等方法分析了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现状特征与典型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时期株洲市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对策与建议,为“十四五”时期全国文明城市株洲市以及其他相类似的城市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社会转型进程中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层次结构与具体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 也正是由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习总书记也指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音乐艺术是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艺术素养指的是人的音乐感悟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以及音乐鉴赏能力[5]。 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艺术素养是一个既具有层次结构,又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结合我国正处于由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发展背景,尝试将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划分为三大层次,并探讨基于三大层次的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丰富内涵。

  (一)外围层

  外围层是音乐艺术素养的初级层次。 在外围层,主要表现为广大城市居民“爱音乐”,具体表现为广大城市居民对音乐艺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喜欢吟唱流行歌曲,能识简谱等。

  (二)中间层

  中间层是音乐艺术素养的中间层次。 在中间层,主要表现为广大城市居民“懂音乐”,具体表现为广大城市居民能够掌握歌唱、演奏等音乐技巧,并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能力。

  (三)核心层

  核心层是音乐艺术素养的最高层次。 在核心层,主要表现为广大城市居民“用音乐”,具体表现为广大城市居民能够有效运用音乐艺术来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强国”建设。

  二、株洲市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现状特征与典型问题

  (一)调查思路

  课题组预先设计了访谈提纲,并主要采取实地调研、现场访谈等方法进行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实地调研、现场访谈区域以全国文明城市株洲市为例,于2020年9月1日至5日先后多次赴株洲河西沿江风光带进行现场调研,共深度访谈30人,其中男性与女性各占50%。

  (二)基本特征

  主要从受访者的年龄特征、教育特征、职业特征、收入特征、目的特征、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受访者的年龄特征来看,20岁以下的受访者给出的回答多是进行音乐艺术的训练,谈不上音乐艺术素养实践; 21-40岁的受访者给出的回答以“音乐艺术素养不高”居多; 41岁以上的受访者多认为具有一定的音乐艺术素养,特别是退休职工对自身音乐艺术素养普遍持肯定态度。

  从受访者的教育特征来看,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征,即初、高中以下学历的受访者更多地倾向于“谈不上音乐艺术素养”; 本、专科学历的受访者多认为“具有一定的音乐艺术素养”; 与初、高中以下学历的受访者相类似,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也多认为“自身音乐艺术素养不高”。

  从受访者的职业特征来看,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人员的音乐艺术素养相对较高; 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普遍认为由于职场压力较大,没有更多时间开展音乐艺术素养实践; 自由职业者等从业人员则普遍认可自身音乐艺术素养。

  从受访者的收入特征来看,音乐艺术素养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即收入水平较低的受访者往往否认自身存在音乐艺术素养,甚至个别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艺术; 而收入水平较高的受访者则会经常开展音乐艺术素养实践。

  从受访者的目的特征来看,选择“业务爱好”的占比35%; 选择“消遣娱乐、减轻工作压力”的占比33%; 选择“提高人文素养”的占比25%; 选择“其他”的占比7%。

  从受访者的空间特征来看,选择“小区广场”的占比35%; 选择“居家”的占比45%; 选择“KTV”的占比10%; 选择“歌剧院等专业场所”的占比5%; 选择“其他”的占比5%。

  (三)典型问题

  1.外围层:对“爱音乐”范畴的思考

  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外围层以“爱音乐”为主,其最简单的表征方式是广大城市居民能够识简谱,多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从现场访谈结果来看,反馈喜爱音乐艺术的城市居民为25人,占比83.33%,另外5人则反馈喜爱其他艺术形式; 反馈能够简单识读简谱的城市居民为24人,占比80%,但也有20%的城市居民不能识读简谱。 因此,从现场访谈结果来看,株洲市广大城市居民普遍喜爱音乐,其音乐艺术素养整体上高于外围层的范畴。

  2.中间层:对“懂音乐”范畴的思考

  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中间层以“懂音乐”为主,其最简单的表征方式是广大城市居民能够掌握歌唱、演奏等音乐技巧,且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能力。

  从现场访谈结果来看(受访对象为反馈喜爱音乐艺术的25位城市居民),反馈能够掌握歌唱、演奏等音乐技巧,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能力的城市居民为17人,占比68%; 在这68%的访谈对象中,又有5位受访对象表示除掌握歌唱、演奏等音乐技巧外,还业余从事着音乐理论研究,但占比不足30%。 因此,从进一步的深度现场访谈结果来看,株洲市广大城市居民“懂音乐”的占比还偏少,其音乐艺术素养整体上在中间层范畴。

  3.核心层:对“用音乐”范畴的思考

  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核心层以“用音乐”为主,其最简单的表征方式是广大城市居民能够发挥音乐艺术专长,用音乐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从现场访谈结果来看(受访对象为反馈具有较高音乐专业能力的17位城市居民),反馈用音乐艺术引导、推动了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城市居民为14人,占比82.35%; 然而,比较而言,反馈用音乐艺术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更高层面的“文化强国”建设的明显偏少,仅有2人,占比11.76%。 因此,从更进一步的深度现场访谈结果来看,株洲市广大城市居民“用音乐”的占比还明显偏少,其音乐艺术素养整体上还未进入核心层范畴。

  三、新时期株洲市城市居民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对策

  (一)强化规划引导,营造音乐文化氛围

  要以当前“十四五”规划为契机,以文化、艺术、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出台符合本区域实际的文化艺术发展规划,并将音乐文化艺术作为重要内容写入规划,从发展目标、工作重点、配套措施等层面强化规划引导。 与此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文化强国”战略导向为重要目标,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浓郁的音乐文化艺术氛围。

  (二)坚守文化阵地,充实音乐文化场所

  广大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把思想政治关,坚守文化阵地与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意识形态,把积极向上的、有助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音乐艺术形式、节目等挖掘出来,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力大、音乐艺术水平高的音乐类节目,并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更完善的用于音乐艺术素养实践的文化场所(场地)。

  (三)广开音乐课程,丰富音乐艺术实践

  除在高校、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程外,还要积极利用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等不同平台开设音乐艺术课程,同时除倡导推广开设代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外,还应积极开设声乐、器乐、舞蹈等课程,拓宽以音乐史、乐理知识为代表的传统音乐课程的范畴,并丰富广大居民的音乐艺术实践。

  (四)推进艺术下乡,谋求音乐艺术升级

  音乐艺术有多种形式,不应局限于歌唱或演奏等单一的方式,一方面,应鼓励广大音乐艺术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让音乐艺术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去,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另一方面,还应依托重点人群着力向合唱团、交响乐团等专业化音乐艺术团体转型升级,从而使音乐文化艺术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敏,徐建灵.音乐艺术素养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0,5:42-44.

  [2]屠锋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探讨[J].通俗歌曲,2015,9:163-164.

  [3]颜梦姗.体验式教学提升高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9:187-188.

  [4]张大明.试论如何提升高校学生音乐艺术素养[J].北方音乐,2019,4:128-129.

  [5]王志春.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艺术评鉴,2016,4:117-118.

  作者简介:于 倩(1987-),女,汉族,湖南华容人,讲师,艺术学硕士,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城乡居民音乐艺术素养‍‌‍‍‌‍‌‍‍‍‌‍‍‌‍‍‍‌‍‍‌‍‍‍‌‍‍‍‍‌‍‌‍‌‍‌‍‍‌‍‍‍‍‍‍‍‍‍‌‍‍‌‍‍‌‍‌‍‌‍。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