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2015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浅析《过猴山》中的审美> 正文

2015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浅析《过猴山》中的审美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5-07-02 17:05

本文摘要:《过猴山》讲的是炎炎的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翠绿的山坡上,一群猴子正在跳来跳去,玩的正开心着,以为老爷爷正吃力的从山下走上来,这个动画主要是围绕老爷爷和猴子展开进行,小编推荐关于《过猴山》中的文学论文。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动画片的艺

  《过猴山》讲的是炎炎的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翠绿的山坡上,一群猴子正在跳来跳去,玩的正开心着,以为老爷爷正吃力的从山下走上来,这个动画主要是围绕老爷爷和猴子展开进行,小编推荐关于《过猴山》中的文学论文。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动画片的艺术质量、审美情趣及审美意识,有必要对过去优秀的动画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动画片《过猴山》作为唯一的一部纯“闹”剧片,有着不同于其它动画片的艺术特色,片中折射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对当今的动画片制作和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寓教于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审美情趣;造型;民族风格

文学论文

  对于纷至沓来的国外动画大片,人们在热衷之余,依然对我国过去传统动画片有着一份割舍不掉的情怀,这份情怀随着岁月的流逝愈久愈烈。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动画片是我们老艺术家们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和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而制作出来的。充分反映了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表达了我国的本土情感和本土审美需求,有着显著的东方民族的审美特征。正因如此,我国的动画片才在当时国际上享有盛誉!在我国经典动画片中,无不折射出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如何发表论文

  下面以国产动画片《过猴山》为例,就其中的民族风格背景,影片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审美情趣作具体的分析。

  一、题材来自本土文化一一民间木版年画

  我国传统的民间木版年画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张贴的一种图画,以祈求来年幸福吉祥,其画中的人物和动物形象质朴、自然、单纯,并具有很强的情节性、装饰性和趣味性,题材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有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及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等等。这些题材各异的木版年画来自于民间,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和对事物的欣赏习惯及审美趣味,这种反映出来的审美趣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我国的悠悠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积淀而成的。在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一部名为《过猴山》的动画片,该片题材正是取自于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版画《猴抢草帽》,根据此版画内容进行创作的这部影片无疑是成功的。该片的导演是己故的老艺术家王树忱,他所创作的动画片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全片只有10分钟,影片内容主要是讲述有个卖草帽的老头经过一座猴山,因困倦在树下小睡,一群猴子偷走了老头的一担草帽。老头惊醒后,看到自己的草帽被偷,气得挥拳顿足。为了夺回草帽,老头想出用酒灌醉猴子的办法,终于把帽子取回,一溜烟地奔下山去。整部影片没有一句对白,全是靠人物和动物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传情达意,生动诙谐,反映的是生活中的一出闹剧,让男女老幼看后都开怀大笑。该部影片的取材奠定了它是中国式的,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片中所反映出的幽默诙谐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情趣,并与我国老百姓所具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相契合,因此受到了观众们的广泛喜爱。直到今天,影片中生动滑稽的场面还让人记忆犹新,那种轻松诙谐所带来的快乐永远都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经久不衰。

  二、漫画式的造型幽默诙谐的动作

  影片中的主角只有一个老头和七只猴子,艺术家们对于老头和猴子的动画造型采用了漫画式的造型风格:夸张、变形,整体形象简洁、精练、概括,充分做到了“以形写神”。这点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特征:追求似与不似之间,重在“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而不是象西方美学注重完全“写实”。在我国传统艺术的山水画和书法中,这种特有的“笔墨情趣”的体现比比皆是,不仅反映了事物内在的精神本质和生命的律动,而且也反映了作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又如我国的京剧脸谱,通过简约概括的线条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国的漫画艺术特征正是在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律动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影片中这些美学特征潜移默化地运用,充分透射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动画片中,动画造型及角色的动作是体现动画片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艺术家们在充分把握该片基调的基础上设计出生动有趣的形象造型,体现出老头机智幽默和猴子顽皮淘气的性格特征。影片中漫画式的造型和幽默诙谐的动作是影片得以取胜的原因之一。老头发现草帽被猴子偷走时,气得挥拳跺脚,猴子们也模仿他的动作挥拳跺脚,老头挠头抹汗并取下草帽扇风,猴子们也模仿之。这一系列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老头的恼怒及猴子们的淘气顽皮,让观众看到了人猴之间有趣的对峙。“在艺术手段使用上也注重赏心悦目的风格及情趣盎然的嘘头,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追求一种轻松诙谐的趣味,而不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喧嚣”,这里的对峙丝毫没有火药味,只是导演为安排下一个更精彩的“嘘头”做准备。为了夺回草帽,老头开始想办法,眼珠的转动和手捻胡须的动作细节有效地表现了老头沉稳机智的性格特征。终于,老头想到了他的两葫芦酒,这时整个剧情掀起了高潮,老头把一壶酒滚到猴子所在的树下,引诱猴子们品尝,这时的老头一边喝一边用眼睛膘着猴子们的举动,直到他们喝醉。这些情节全靠人物动物的一系列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演绎,其神情举止的刻画惟妙惟肖,当观众看见顽皮的猴子们上了老头的当时,都开怀大笑。紧接着,老头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一一跳舞,即影片高潮的顶点。老头开始有节奏地摆动四肢,并转起了圈,猴子们跟随其后模仿之,当老头身体快速旋转时,犹如在跳西方芭蕾,体态的肥胖和优雅的舞蹈形成了鲜明的幽默效果。动作的强烈趣味性使观众们大笑不己。可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喜剧效果,导演又用了一个俯瞰全景的镜头:一老头带领七只猴在快速旋转着跳舞。不需要任何说明,这种诙谐场面已经构成了喜剧效果,这个镜头的出现把影片的高潮推向极至。最后,猴子们转得头晕目眩纷纷倒地,老头利用自己的机智终于取得了胜利,拾起散落的草帽一溜烟地逃下山去。这些诙谐动作无疑增强了影片趣味的感染力。

  三、趣味的体现一一细节刻画

  这部影片虽然是动画片,但它同时也具备了电影的一些特性,诸如:影片的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与动物的性格刻画等。只有把动画片特有的艺术语言与电影的特性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动画影片。该片的情节结构简单,主要分三大段首先是开端,老头草帽被猴子抢走:其次是高潮,老头设计抢回草帽;最后是结尾,老头抢回帽子逃走。由草帽引起的戏剧化冲突开始,矛盾双方的对峙使观众得以期待下面情节的发展。情节虽然简单,但细节处理却很生动有趣,而丰富的细节正是 “趣味”所在。如当老头的草帽被顽皮的猴子抢走时,为了抢回草帽,老头利用猴子模仿的弱点,先做了几个轻松的动作,然后就用手旋转自己的草帽把它扔了出去,猴子们也依葫芦画瓢把草帽扔了出去,结果帽子都聚在了一起,老头的机智和猴子的淘气都充分展现出来。接下来就是:在老头和猴子们膛目的一刹那,一人七猴的抢帽大战就开始了,一阵浓烟过后,以老头的草帽和汗衫被抢而告终。猴子的再次胜利使老头的愤怒升到了极点,导演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老头的身体象充气的气球一样立刻膨胀起来,又迅速泄气一般瘪了下去,这种不合常规的夸张、视觉形象化处理的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而不合常规的夸张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就有很多体现。例如,传统剧目《三岔口》剧情内容实际上是表现的黑夜,而在舞台上不可能漆黑一片,演员是在灯光通明的舞台进行表演,通过一招一式的精彩动作使观众理解剧情所发生的时间和特有的环境氛围。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群猴的细节设计,这群猴子分为一只老猴、五只成年猴和一只小猴,导演通过它们的不同肤色把它们不同的年龄差别表现出来,如老猴的皮肤处理成黑色;成年猴的皮肤处理成棕色;小猴的皮肤处理成储红色。影片中有这样几个镜头:为了偷走老头的草帽,那只老猴率先用它的长尾巴倒挂在树枝上,其它猴更一个连一个,齐心协力,以一记倒挂金钩顺利偷走了草帽。片中的那只老猴明显是猴子们的领头人物,它指挥着其它猴子,几个动作就把老猴的果断聪明表现出来了。为了更加突出影片的幽默诙谐,导演让猴子们井然有序地一个接一个地将草帽从下传上,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节奏韵律感,也让观众看了忍俊不禁。即将大功告成时,那只小猴却一不小心掉在了老头的肚子上,惊醒了熟睡的老头,观众以为接下来就是小猴子迅速逃窜,谁知导演又设计了一个老头和小猴四目相对的细节,小猴惊恐的眼神和老头惊奇的眼神的对比立刻就产生了有趣的喜剧效果。

  对于小猴的刻画还有一些生动细节,如影片开始时,猴子们见老头上山,一阵风似地跑过石桥,最后跑过去的是那只小猴,当它跑到桥中央时,还回头往后看,随即快速过石桥,交代了小猴的活泼淘气。而当其它猴子都分有一顶草帽,唯独小猴没有时,委屈地趴在树枝上哭泣,这时老猴递给它一顶草帽,它立即转忧为喜,眉开眼笑,展现出小猴孩子般可爱的天性,这几处细节的刻画,生动地突出了小猴活泼可爱的性格特征,处理得恰到好处,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幽默诙谐和轻松趣味。

  四、民族化的表现手法

  在影片中,其背景采用了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写意山水,寥寥数笔,虚虚实实,简洁而又生动。中国画以它特有的“笔墨情趣”与影片所打造的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相得益彰。这种“笔墨情趣”与道家追求的外在自然、内在自然和谐统一相一致。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足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上就是说:艺术既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动画片的背景主要是为了烘托人物,不应表现太具体的环境,而是删繁就简,高度提炼和概括,做到景物简洁,层次分明,虚实相生,如片中背景出现的几棵椰子树,就是采用了这种艺术手法,有的镜头背景就是空背景,通过笔墨的晕染给人以延伸的视觉空间感,而更好地突出集中了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这正是吸收了我国传统京剧处理舞台背景的艺术手法:舞台上的空间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排除累赘的布景,以几件代表性的程式化舞台道具来代替,但具体的环境气氛完全靠演员丰富的舞台表演来体现,以布景道具的“虚”来衬托戏剧人物的“实”。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他笔下的虾更是虚虚实实、若有若无,达到了虽“无水”胜“有水”,“无境”胜“有境”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由于影片没有一句对白,因此片中的背景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统贯全片,起到画龙点睛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奠定了影片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没有这段民族音乐的衬托,影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背景音乐的演奏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打击弹拨乐器,特有的打击鼓点与人物的动作表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揭示了猴子顽皮和老头机智的性格特征。诙谐有趣的主旋律加上恰到好处的鼓点,使人物和动物的形象特征更加丰满,增添了影片的喜剧因素。同时,传统民乐与影片题材内容的相互匹配,使影片的民族风格得到了艺术上的完美统一。

  小编推荐优秀文学期刊 《当代作家评论》

  创刊于1984年1月25日,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文学评论类双月期刊,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