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医学论文》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研究总结> 正文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研究总结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0-10 09:51

本文摘要:【摘要】静脉输液属于临床治疗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能获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有效的护理对策显

  【摘要】静脉输液属于临床治疗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能获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有效的护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观察为了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我院针对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及探究。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护理对策

当代医学

  静脉输液外渗主要是指患者在开展静脉输液治疗期间出现药液的渗漏在静脉以外软组织中的现象,极易导致患者注射部位出现局部刺痛、红肿、烧灼感等症状,不仅仅导致治疗被中断,严重者还将出现静脉炎、局部组织坏死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现象,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将为患者带来精神上及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在实施静脉输液治疗期间出现外渗现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外界原因:第一是药物因素的影响,临床药物输液治疗过程中发生外渗主要与药物的浓度、酸碱度、药物毒性及渗透压等存在一定相关性,如连续实施4次以上的静脉推注20.00%的甘露醇后导致血管壁厚度增加,损害了内皮组织,增加了血管内瘀血,导致水肿、周围炎性组织增多等现象出现,最终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出现。第二是外界环境的影响,由于温度过低,注射液中存在不明颗粒、输注治疗的温度、速度、静脉输液的状态与压力等未达到正常标准,加上针头对于血管的刺激、拔针方式对血管产生损伤等均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出现。

  第三是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影响,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未能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来说粗直、容易进行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操作,由于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及专业能力较差,特别是实习护理人员临床穿刺操作经验较少,在为患者穿刺后,待患者回血未能沿着血管方向进针,患者稍微一动就导致针头脱出的现象;由于儿科患儿年龄较小,输液治疗中未能对针头进行严格的固定,未能及时巡视,导致针头出现脱落、穿刺部位肿胀、疼痛等现象,最终引起静脉输液外渗现象[1]。

  (2)患者自身因素:第一患者自身身体素质的影响,静脉输液治疗中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及儿童,老年人由于血管存在程度不一的硬化现象、血管壁较为狭窄,静脉回流的难度较大,老年人及儿童在输液治疗期间无法容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经常性的活动及翻身动作牵动了穿刺部位及针头,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出现。而年轻患者在输液治疗期间由于过渡沉迷于手机游戏,在输液治疗过程中较大幅度的进行穿刺部位的活动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出现。

  另外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频繁的上厕所,如厕过程中大幅度的动作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由于患者体重过重,过于肥胖的患者由于皮下脂肪较厚,触及及看清血管的难度大,增加了血管穿刺的难度导致药物外渗现象的出现。第二由于患者自身疾病的影响,患者存在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发生导致患者长时间处于血管营养障碍状态,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2],导致药物外渗现象的出现。存在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当出现失血过多、休克及脱水等症状时,降低了患者血管的饱满度,导致药物外渗;由于癌症患者重复多次的化疗治疗严重损伤了患者的血管,增加了血管穿刺的难度,导致药物外渗现象的出现。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分析

  穿刺前的针对性护理

  在为患者实施输液穿刺治疗前,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的药物性质,结合药物的化学性质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进行输液治疗。如针对存在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选择距离神经、腕部、韧带及肘窝部较远的静脉进行输液治疗;针对存在较强刺激性的药物应选择尽量粗直的血管进行输液治疗;针对需要长时间开展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避免在病变部位输液、减少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的输液。

  在输液操作之前,结合患者年龄等实际情况为患者普及输液治疗的相关知识,输液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输液时期尽量减少大幅度的肢体运动,尽量减少输液侧肢的活动,减少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现象的出现[3]。针对年龄较小、年龄较大的儿童及老年患者,特别是无家属陪同下的患者进行除了进行健康宣教外还应定期进行主动询问、巡视及监察,防止意外的发生。

  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专业素养

  针对护理人员实施关于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指导护理人员在输入药物过程中注意把握药物的浓度及输注速度,针对强刺激性药物应在输注前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在穿刺成功后再给予药物输注,还需监测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情况,保证针头处于静脉血管内[4]。

  医院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分批的开展静脉穿刺及输液治疗相关培训及实践训练,要求护理人员掌握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积极主动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及是否存在不适症状,增加巡视次数。在输液完成后选择合适及正确的拔针方式,将调节器拧紧,去除胶布后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拔出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用无菌面前对穿刺点进行按压,叮嘱患者直至按压到不出血为止,按压过程中不应用力揉动。

  输液过程中采用完善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

  规定每个班护理人员巡视的次数及时间间隔(每15分钟巡视一次),增加巡视的次数,在输液治疗过程中针对实施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或高危患者应在输液管壶上3cm地方做一统一的、醒目的标识,最大程度上减少药物外渗现象的出现;建立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方案:一旦发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现象应立即拔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尽快处理;在科室内建立静脉输液外渗记录表,将患者姓名、输液药物名称、穿刺部位、外渗面积、严重程度、应急处理措施、预后等进行统计,每个开展一次关于静脉输液外渗相关会议的探究,分析患者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原因、预防护理措施等,提高护理质量及有效性[5]。

  静脉输液外渗后的护理处理措施

  针对静脉输液后大范围外渗的患者给予50.00%硫酸镁对外渗部位进行湿敷处理,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喜辽妥进行治疗,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针对小范围外渗患者,给予50.00%硫酸镁对外渗部位进行湿敷处理,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针对注射部位疼痛、皮肤苍白或发红的症状应立即终止及更换输液部位,并针对外渗部位实施硫酸镁的湿敷,直到红肿现象消失为止。

  多数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发生外渗后极易产生恐惧、看、慌张及害怕等心理,护理人员应站在患者的立场进行同理心,告知患者外渗发生的原因,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足够的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提高患者的认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6]。

  医学论文投稿刊物:《当代医学》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期刊,曾荣获卫生部优秀期刊奖。目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唯一以系统阐述职业化医院经营与管理理念的国家级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当代医学设有论著、综述、医院管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药物与临床、技术与创新、中西医、预防与卫生、教育园地等栏目。

  3.结语

  在实施静脉输液治疗期间由于患者自身疾病因素、身体素质等影响、由于药物性质、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外渗现象,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针对性的外渗后的护理处理。临床中应通过实施穿刺前针对性护理、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专业素养、采用完善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等措施预防及控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出现,提高输液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明娣,唐雪梅,王海静.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4):139-140.

  [2]彭荧.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J].现代养生,2016,16(4):264-264.

  [3]汤翠,卢莉.静脉输液外渗68例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当代医学,2016,22(15):113-114.

  [4]朴日红,白雪.品管圈活动在减少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7):291-292.

  [5]杨燕丽,强丽娟,马跃英.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160-161.

  [6]王宇.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2):224-225.

  作者:程先群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2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