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医学论文》 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 正文

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7-13 10:18

本文摘要:摘要:就当前情况而言,农村当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并且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在损害人们健康安全的通知,还给农村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慢性病患者家庭越来越困难。另外,我国对慢性非传染型疾病的控制措施相对

  摘要:就当前情况而言,农村当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并且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在损害人们健康安全的通知,还给农村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慢性病患者家庭越来越困难。另外,我国对慢性非传染型疾病的控制措施相对匮乏,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家庭都是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导致贫穷,面对这样的情况,针对农村地区构建健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基础成为现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控制机制

农村疾病控制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我国尤为注重传染性疾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例如艾滋病、肺结核等等,然而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方面投入的精力却远远不够,可以说在过去我国以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为中心。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逐步成为疾病的主要负担,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再加上信息流传较慢,无形当中就出现了农村患者看病难的现象,同时信息获取难度增加,故而加强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和控制,建立完善的控制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阶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分析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随之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之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得到了全面控制,但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广泛流行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已经突破2.2亿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高达16%以上,尤其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类疾病以及营养代谢类疾病在慢性疾病中发病率居于首位,致死率高达65%[1]。

  导致居民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老龄化加剧、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及甲组遗传因素的影响等等,另外,还有相关资料限制,以往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在当前临床中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是以往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在当前临床中的发病率却逐渐上升,尤其是脑血管类疾病等,例如出血性脑卒中等发病率大幅度增长。

  近几年,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加,慢性病不再仅仅以老年人群为主,逐步扩展到中青年人群,换句话说也就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年轻化态势发展,中青年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好发人群,以上种种都说明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另外,根据数据统计和对比发现,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城市居民,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建设水平差、农村居民保健意识不高等因素息息相关。

  2.当前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现存问题

  第一,现阶段,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快法律法规建设,确保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各项防治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尽管我国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出台了部分政策,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各级政府应该结合当前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范,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市场等环境。

  第二,我国针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各方面投入力度不足,开展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能力水平有待提升,再加上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进而导致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老百姓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直知晓率相对较低,另外农村地区卫生保健行为较差,居民知识水平不高等,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健康教育的难度。

  3.构建完善的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

  3.1建立健全、完善的防控工作体系

  提高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视度,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互相协作,形成共同参与机制,与此同时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归纳到政府规划当中,并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第二,对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有效控制,其实绝大多数心脑血管类疾病以及糖尿病都是可以控制的,并且一部分恶性肿瘤可以得到相应缓解,而且部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部分诱发因素相同,其中抽烟酗酒以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营养不均衡、体育运动匮乏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另外,一部分慢性病还受到年龄、家族遗传等非环境因素的影响,故而为了对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有效控制,农村居民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合理膳食,养成正确的作息规律,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在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同时,增强自身免疫能力。

  第三,采用体检以及筛查等方式鸡杂发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群体级患者,针对危险性较高患者开展相应的健康管理,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第四,增加慢性病患者的随访频率,加强管理,对血压、血糖管理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以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尽可能减少主要慢性病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死亡率。

  第五,增强农村地区老百姓的心理调节能力,众所周知不良情绪及心理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治疗依从性,此时患者家属对慢性病的认识及其态度就决定了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故而加大患者家属健康宣教力度对慢性病的治疗和控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患者应该加强对相关疾病的认识,采用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及时释放内心压力,增强治疗配合度,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内心愉悦,例如适当运动、倾听舒缓音乐等,同时保持充分睡眠,尽可能降低疾病临床表现的产生几率。

  3.2加强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水平

  近些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致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慢性病已经发展为我国患病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真正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致病率,全面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家庭经济压力等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然而为了确保健康管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应该从农村地区实际状况出发,同时根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断标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收集居民相关数据信心,针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综合各方面因素及居民健康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通过家访、电话随访或者微信等方式对农村居民开展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工作,并组织居民定期进行健康筛查,了解居民健康的同时对其进行全程追踪,并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对健康管理计划进行适当调整[2]。

  3.3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组织体系

  将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防控工作作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重要考核指标,增强该单位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大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以整个县市为单位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同时对下级工作人员进行相应培训,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理论知识,提高他们专业技能水平,另外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如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及健康信息的收集工作进行适当治疗,对不同类型人群进行划分并采取针对性干预和管理,同时了解和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理性特点,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

  进一步加强县级医院在医疗、中医药等重点服务内容,与此同时注重健康、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服务内容,以整个县市作为医疗服务的中心,另外县级医院应该与基层卫生部门开展双向转诊服务,将自身对乡镇卫生所的知道和培训作用充分发挥出来[3]。

  将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所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中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做好整个乡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其次,对村卫生所进行统一管理,再次,积极参与新农合医疗制度运转工作当中,村卫生所应该以疾控中心和乡卫生院为导向,针对农村居民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另外,乡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应该收集慢性病患者相关信息,掌握不同居民各自的健康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慢性病患者予以干预,并对这些患者进行统一管理。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现阶段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存在注重疾病临床治疗却忽视了预防的重要性,为促政府相关部分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尽可能转变该局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农村居民产生的影响越来越重,尤其是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需要患者长时间服用药物进行控制,病程较长,同时又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其中很多患者已经需要终身服药,这就让本就经济水平不高的农村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不得已而放弃治疗,故而各级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农村实际状况,加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投入,完善基层卫生建设,确保各项措施及费用落实到实处,不断增强基层疾病控制功能[4]。

  传染性疾病论文投稿刊物:《中华疾病控制杂志》(月刊)创刊于1997年,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管、安徽医科大学主办、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协办的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地方病、营养缺乏病、环境医学、工业卫生、学校卫生、计划生育、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卫生统计等内容。

  结束语

  对于疾病防控工作而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其工作重点,各级政府部分应该提高重视度,综合多方面因素,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完善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缓解农村居民经济没负担的同时,保障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227+241.

  [2]王卓群,赵文华.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回顾与展望[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09):1025-1028+1036.

  [3]陈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情况和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03):136-137.

  [4]曹宏峰.探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与控制要点[J].人人健康,2017(14):252.

  作者:吴炳胜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2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