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职业操守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篇中级政工师论文分析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国际经验,分析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建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教育功能,培养合格从业人员。可以发表中级政工师论文的期刊有《 政工研究动态 》(半月刊)
职业操守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篇中级政工师论文分析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国际经验,分析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建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教育功能,培养合格从业人员。可以发表中级政工师论文的期刊有《政工研究动态》(半月刊)创刊于1998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中央级研究动态型、信息参考型期刊,为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刊,是全国宣传思想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权威媒体。
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着提高广大学子科技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任务,而且肩负着提升未来从业者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水平的使命,尤其是处于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必然会在培育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担当和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多元文化观的冲击下,从业人员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保持职业操守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高校学生能否在从事专职工作之前达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水准,已被逐步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1]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在就业后备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实践及其相关经验,深入探索我国高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高等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增强未来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一、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国际经验分析
在市场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道德教学模式和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按照内容和途径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设计体现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课程;开展蕴含职业道德意义的社会实践;通过隐性课程培育潜在职业素养。[2]
(一)设计体现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课程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埃利亚斯强调,道德教育涉及领域很广泛,仅仅凭借单一学科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在英美发达国家,很多高校都在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开设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观的课程。例如:商学院针对要在公司担任一定职务时可能出现的职业道德挑战开设了针对性课程。也有高校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可能会面临的职业道德挑战开设了课程,包括技术革新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等,帮助从业人员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二)开展蕴含职业道德意义的社会实践
教育理念实用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情景式的社会生活进行职业道德训练,推动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这种做法能够与学生的德育课程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在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从业人员反复受到正面的刺激,行为主体会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道德观。
(三)通过隐性课程培育潜在职业素养
隐性课程被美国高校认为是不同于专业课程的正式课程,是指那些通过在学校环境下设置相应的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经验的课程。学校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课堂教学;另一种是非正式的课外引导。后者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面的塑造和引导。通过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背景下,职业道德不仅是内化于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而且成为了高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内容。可是,由于受到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职业素质教育起步较晚、资金紧缺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缺少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有效契合。由于对西方国家关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存在偏差,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更多强调未来从业人员要遵守岗位制度,承担起在未来职业上的责任,反而忽视了“职业实现”的意义,这使得学生不能在追求个人职业理想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必然会引发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消极态度,甚至公开表示抵制,而高等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最终会陷入只学习职业道德知识,无法形成认同感的尴尬境地,导致前期所设定的职业道德目标体系很难真正实现。[5]
其二,职业道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不够。在
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将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效结合还需要深入发展。再加上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相对单一、落后,忽视开阔学生视野,教育实效性不明显,特别是青年学生容易受到网络环境以及外来文化的干扰,长此以往,学生的正确道德取向也会逐渐弱化。
其三,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发展不平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专业课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实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很高。许多人片面认为高校教育就是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而且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属于学院派专家,缺乏丰富的实战经验,专业课堂上所涉及到的职业道德基本上停留于对行业法规的解读和说明。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教育功能,培养合格从业人员
针对目前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隐性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经验,通过潜移默化,帮助未来从业者在内心主动产生出职业自豪感和职业归属感,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坚持传统与时代的同步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提高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必要动力。职业道德作为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在现代职场中的真实反映,只有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了解现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趋势,进而才能增强青年学生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空间进一步向公共化趋势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不断碰撞渗透,相互依赖融合,青年学生有必要主动适应、积极应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一方面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的不同,理性认识各民族之间价值取向的差异。这样才能端正态度,学习不同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正确对待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职业道德的统一,必须重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将学生在职业道德中的热情转变为在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
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理论,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精神领域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道德观,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职业道德教育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的指南。
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使其从自身实际开始,积极思考,开拓创新,又能够帮助广大学子更深刻地了解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切实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6]
(三)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协调
大学生必须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职业理想的实质是社会个体长期的事业远景。尽管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职业理想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变性的发展趋势,但是社会需要是个体职业理想能否顺利实现的决定要素,社会需要的实质是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的素质要求,从业人员只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协调,才能推进职业理想真正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育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提高未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历史使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突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创新教学路径,探索多种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运用综合化的教育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未来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个人追求与祖国的整体命运紧密联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逐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1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