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政法论文》 浅谈构建“课程思政”教育范式的着力点> 正文

浅谈构建“课程思政”教育范式的着力点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4-13 16:34

本文摘要:摘要: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全程育人思想,需要紧扣课堂主渠道,创新课程育人方式方法,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力促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文章从进行分类定位,力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引导团队协作,推进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互助;加强建章立

  摘要: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全程育人思想,需要紧扣课堂主渠道,创新课程育人方式方法,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力促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文章从进行分类定位,力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引导团队协作,推进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互助;加强建章立制,实现课程教学和思想教化常态共生三个着力点出发,对构建“课程思政”教育范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新时代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为此中共教育部党组专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高度重视课程育人主渠道,使所有课程都把育人摆到首要位置,形成“三全育人”格局。[2]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专业课程育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支撑保障课程育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等现状,以及如何深入落实习近平全程育人思想,让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在高校真正落地,需要各地各高校优化顶层设计,制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通过不断探索新做法,拓展新路径,总结好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新的课程教育范式,切实提升“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思政”作为对以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的深层次改革,要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课程教育范式,还需深入创新,积极探索。

  一、进行分类定位,力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课程进行分类,以课程教学目标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为观测点,可以将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分为思政课程和非思政课程两大类别,其中思政课程指国家统一指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非思政课程则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其实,所有的课程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一般认为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非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高德毅[3]提出,课程思政要成功,既要把思政课程进行的显性教育进一步强化,又要把非思政课程进行的隐性教育做足做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育人主渠道,既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非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大学教师在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不仅仅代表着知识渊博,同时也是品德高尚的榜样,他们通过课堂教学来影响学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些高校思政课程呈现边缘化趋势,成了课程孤岛。面临大学生的思想多元、观念多样,思政教师总是感觉单兵作战独木难支。究其原因,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秉持“价值中立”的观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侧重知识传授回避价值判断,没有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进行有效引导。

  更有甚者,个别高校教师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不讲原则,传播一些负面消息,宣传一些错误思想,与思政课程的内容背向而行,削弱了思政教师的教育效果。基于这种现状,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必须构建新的“课程思政”教育范式,强调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形成课程育人的合力。

  在新的“课程思政”教育范式的形成过程中,不同课程的定位自然不一样,育人功能的发挥也各不相同。建立新的“课程思政”教育范式,应该本着“要让每门课程体现育人价值”的准则,构建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专业理论课“一核双环”的课程育人体系,并针对不同类型课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改革途径。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教学改革,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知识重点和难点,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特别要注重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可以采用“档案解密式教学法”“我的课堂我做主”和“行走的课堂”等教学形式,通过“有趣味、有地气、有认同”的“三有”教学,真正让学生真心喜爱。

  二是综合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贯彻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借助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养,加强中国梦理想信念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各高校要围绕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综合素养课程的建设标准,强化其中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引领,突显综合素养课程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特殊使命。三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强调“专业知识传授”与“核心价值引领”相结合,突出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和自然工程科学类课程的不同特性,深入挖掘课程知识结构和方法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基本教材,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发挥它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引导团队协作,推进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结对互助

  要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不能仅依靠教育行政命令和学术理论研究,必须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存在思政教师不懂学生所学专业,教学内容不能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导致思政理论教育脱离学生实际,不能因专业施教而影响教学效果等问题。

  同时,在部分青年教师中,也普遍反映自身思政理论储备不够,政治动态把握不准,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价值引领时经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推进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结对互助,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新的“课程思政”教育范式的形成需要认真设计,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不是要把所有专业教师都转换成思政教师,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可以考虑先由各院系的专业教师自愿申报某一门专业课作为改革共建课程,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试点摸索积累经验,然后由点及面逐步扩大,最后覆盖到全校所有专业的全部课程。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由一门专业课的教师和至少一名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一起研究试点课程教学内容中思政资源的挖掘和教学方法中育人途径的创新,共同撰写试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协同组织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通过团队协作结对互助的方式深入开展共建活动,发挥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建立新的“课程思政”教育范式,应在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结对互助中依次推进,逐步形成课程、专业、学校三个层面的试点经验。通过扶持一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名师,培育一批学科育人的示范课程,来推广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工作典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课程育人教育范式。

  当前,不少高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都摸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海高校的有益探索更是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4]许多高校迅速落实中央决定,纷纷出台文件开展相关活动,已经初步取得良好成效。比如在笔者参与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中,思政课专任教师梳理提供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有关重要文件、重要精神,由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经济学基础理论穿插讲解,尤其是讲到“市场失灵”的相关内容时,强调我国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重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策的科学性,受到了学生的内心认同与真诚欢迎,促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理解,产生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加强建章立制,实现课程教学和思想教化的常态共生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措施,虽然提出的时间不是太长,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推广下迅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很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关方案,开展了相应的试点工作,一些大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总体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改革氛围。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课程思政”本身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大家的理解也会不完全一致,具体的做法同样因人而异。

  让“课程思政”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让相应的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必须通过各高校的建章立制来形成长效机制,来构建新的“课程思政”教育范式,以实现课程教学和思想教化的常态共生。在新的“课程思政”教育范式的形成过程中,科学的考核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课程思政”的改革因为涉及课程多种多样,决定了教学评价应强调原则性与普遍性。[5]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非思政课程的教学,都要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这是“课程思政”的普遍性要求。

  高校教师围绕课程教学活动,是否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否自觉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等,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根本准则。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标准来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师围绕育人目标来修订专业教材,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把各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才能完成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教化,实现课程育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新的“课程思政”教育范式,需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发挥领导作用、履行主体责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方向,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确保把“立德树人”摆在教学首要位置。

  教学行政部门在常规管理中要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有效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等教学各环节的改革,[6]在所有专业课程体系的编制和实施、课程目标的制订和落实、课程教材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课程评价的标准和运用等方面进行规范性制度安排,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人事管理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形成“教书育人”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师心。通过这些机制的有效运转,让全体高校教师真正做到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要求,自觉推进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努力实现课程教学和思想教化的常态共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3]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8).

  [4]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7-20(8).

  思政方向论文范文:工程类课程思政元素嵌入的实践研究

  摘要:“思政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通识部分,而“课程思政”则填补了通识教育后本科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空白部分。本文以“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为示范课程,阐述了在工科“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嵌入的实践过程,为“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