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在网络交际中,交际者也是带有一定的交际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交际者要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即我们所说的顺应。语码转换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力的策略,当然,这和网络语言其自身的特点(如创造性、随意性)是密不可分的。网络交际者可以通过语码转换
在网络交际中,交际者也是带有一定的交际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交际者要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即我们所说的顺应。语码转换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力的策略,当然,这和网络语言其自身的特点(如创造性、随意性)是密不可分的。网络交际者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或者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实现交际目的。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电子工程师投稿杂志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包括身份认证、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加密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信息安全、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的参考用书,或作为网络安全培训教材。
论文摘要:语码转换是网络会话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以维索而伦的语言顺应性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学者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对象: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对网络聊天室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语码转换与语言顺应之间的关系。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_话轮或连续的话轮中使用来 自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或语体的词汇和句子(陈立平 2130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就得到多个学科的重视。在语言学领域,这些研究就有以下的不 同路向:语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路向。(于国栋 2000)这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向分别揭示了语码转换的不同方面。如今,少数学者从语用学角度人手进行研究,如何自然,于国栋等。然而,对深受大家喜爱的网络聊天室中的语码转换进行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笔者试图从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出发,分析网络会话中语码转换存在的必然性。
1 语言顺应论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 而伦 (Jef Verschueren)在 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中正式提出语言顺应这一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Verschueren的主要观点是:语用学是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纵观;语用学是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是: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就决定了动态性是顺应论最本质的特征。维索而伦认为顺应论有四个分析维度,即: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其中前两者规定顺应的范围,后两者分别指出顺应的动态特征和涉及的心理因素。
2 网络聊天室中语码转换的顺应分析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选择,并且是一种意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选择。交际者通常可以通过转化语码实现特定的交际 目的,这种选择必须顺应选择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否则将被视为不当选择或语言误用。
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应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于国栋 2oo0)。笔者记录下QQ、网易、碧海银沙等聊天室中的几段实时对话,运用顺应理论对其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
2.1 顺应语言现实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用一种语言表达思想或概念时,是否有另一种语言可作为语码转换的相应形式;第二,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在语义内容和应用范围上是否与使用中的语言有区别。就第一个因素而言,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当中,那么,当这两种语言互相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因为其中的一种语言弥补了另外一种语言在这个方面的空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就要动态地顺应这样的语言事实,有效地进行语码转换,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对第二个因素而言,选择余地就更大了,而且意识程度也较第一个因素下的语码转换的意识程度要高。
(1)哲学家:明天就是周末了,终于解放了。 Rebecca:是呀。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哲学家:偶知道一家新开的 pub,听说不错,有兴趣吗?
Rebecca:可以考虑一下下。
在上例中,pub的意思是 a building,especialBritain,Ireland and Australia,where people can havdrinks,especially alcoholic drinks,and talk to thefriends(CCELD 1987)(英国、爱尔兰和澳大利亚地区非常普遍的、人们可以享用酒水并且同时倾心交谈的场所。)汉语中最接近的表达恐怕就是“酒馆了,但是,每当我们提到“酒馆”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自然地就想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了。由此可见,英语中的 pub和汉语中的“酒馆”在语义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哲学家为了顺应这样的语言现实,有意识地使用了语码转换来表达思想,实现了自己的交际意图,而且也避免了有可能造成的误解。
(2)夜的孤独:How long have u been in ChinaJason:Over 3 years.
夜的孤独:Do you like Chinese culture? Jason:I’m into it.Oh,BTW ,can u tell me sthabout Chinese QIPAO?
夜的孤独:QIPAO(旗袍)?Oh,no problem.
在上例中,旗袍是指中国妇女穿的传统长衫英语中与之对应的词为 cheongsam,但这个词对中国人相对比较陌生 ,并且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一定完全 同于中国人说熟悉的旗袍。这种情况下,Jason用拼音 QIPAO来表达,既可以实现交际目的,又可以降低或消除理解 cheongsam的难度。
2.2 顺应社会规约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即交际者由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而出现的对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语言使用者是社会化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必然要与社会期望保持一致,他们的行为(包括语言)会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社会规约就像一张大网,网住了我们的一切行为和思想。对于社会规约的违背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无法修复和弥补的,即使进行了修复和弥补也不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交际者对社会规约的重视程度往往比较高。比如当我们谈论到某个被社会视为禁忌的话题时,我们就必须选择一种恰当的交际方式,而语码转换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3)A:哈哈,你今晚还去“ e Night Club”么?
B: y not?U go with me?
A:I服了u.我怕“one night s
tand”.B:oh,酱紫。
(4)(A、B、C三位是好朋友,B刚从澳大利亚归来)
A:去澳大利亚都看了些什么呀?
B:啊!!看到的东东太多了,美丽的城市,清的乡村,对了,黄金海岸的沙滩和海水太美了!!!
C:没有去看 Stripper?
B :Frankly speaking.yes.It was really a difieent experience.And the performers have excellent fiures.Oh,amazing…
例(3)是典型的网络语言,u、I服了u、酱紫(这样子),省略和特殊缩写是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这就使得语码转换在网络会话中更加频繁。这里“the night club”和“one night stand”分别指“夜总会”和“一夜情”。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夜总会并不被大家广泛接受,而“一夜情”更是具有争议的话题,因此,为了顺应这一社会规范,实现交际目的,则有意识地进行了语码转换,选择用英文来表示例(4)中,会话参与者很清楚公开谈论脱衣舞女郎这类话题是不符合中国文化规范的,周围的人一旦听懂了这些内容,肯定会对谈论这样话题的人的道德水准予以怀疑或否定,所以C顺应了我们的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社会规约,使用语码转换提问,而同样顺应了这一规约,采用英文来回答,这样就有效地把交际对象限定在他们三人之间。
2.3 顺应心理动机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语码转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交际者通常是带着一定交际目的而进入交际过程的,而且这个交际目的往往会影响甚至控制交际者对于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语码转换可以帮助交际者实现多种心理动机,如趋吉避讳、制造幽默、表明身份、缩短心理距离以及直接或者间接拒绝等。
在 WWW.SOHU.COM.CN的聊天室里,就曾有这样一段留言:
(5)忽接邀请部长的Birthday, 俺是第一回参加Party, 精神颇紧张不很 Easy,举止也狼狈看着很Funny, 可是一看这么多 IJady,心情舒畅马上就 HapPYo 美眉多来自俺们 Ministry,虽然个别有点Ugly有些还是一流 Beauty,晃得俺的眼睛直 Dizzy, 从此认识了俺的 Honey。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利用语码转换来创造幽默效果的典范。此例中,有趣的不仅是英汉语码转换的使用,更重要的是采用了一系列押韵的单词(几乎都是以/i/音结尾的,Birthday除外)。
(6)惰愚仁 :你好。信过一切:Hello. 惰愚仁:有空聊聊吗?信过一切:ok.聊什么? 惰愚仁:你说。信过一切:我说?ha—ha,请我哈 9。
惰愚仁:5646.信过一切:SJB.
在上面的例子中,信过一切用 Hello回应,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他在忙或者不愿意同对方聊天;二是他想用英语聊天。从“我说?ha—ha,请我哈 9”可以看出,信过一切不愿意同对方进行交谈,没有给出交谈的话题,而是要求对方请他喝酒。而惰愚仁则用数字 5646(无聊死了)表示拒绝,这样,信过一切用 SJB(神经病)来彻底结束对话。这里语码转换的作用恰恰是加强拒绝力度或者避免直接回答,结果导致双方对话彻底中断。
但这里仍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我们所说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中有时并不能划分得很清楚;二是在网络世界这个特殊环境中,语码转换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方便而已,并非如前面所讨论的全部都是为了顺应语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dzlw/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