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的签订,中国再次向世界表明了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国际贸易论文不仅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而且瑞士作为欧洲的心脏的非欧盟国家,通过与其建立自由贸易区,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开发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欧洲之间贸易相
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的签订,中国再次向世界表明了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国际贸易论文不仅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而且瑞士作为“欧洲的心脏”的非欧盟国家,通过与其建立自由贸易区,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开发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欧洲之间贸易相互连接的新渠道,不仅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应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在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中瑞自由贸易区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指数月刊(2011年第1期)》内容简介:对外贸易指数是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价值、价格和数量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统计指标。宏观上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和工具,是国家掌控市场价格的重要工具,是深层次的经济决策信息;微观上它是行业、企业洞察市场行情,驾驭市场风雨,握住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手段。历史上的贸易大国,如荷兰、英国、德国、美国等,很早就开始编制、发布对外贸易指数,并在政府、企业、金融证券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容摘要:2013年7月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建成,它是中国首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订的自贸协定,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中瑞经贸发展现状,探究了中瑞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贸的影响,研究发现,中瑞两国经贸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两国贸易摩擦少,建立中瑞自贸区对中国经贸将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应理顺发展思路,在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进行改革发展,以期进一步促进中瑞自由贸易区发展。
关键词:中瑞自由贸易区 经贸 影响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合作朝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是国家积极推行的政策措施。目前中国与东盟、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中瑞两国于2011年正式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2013年5月签署了《结束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尔后在2013年7月,中国与瑞士签署了《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份自由贸易协议,意义巨大,影响深远。
很多学者对自由贸易区及中瑞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Dungan,D.Peter and Wilson,Thomas A.(1991)通过将经济模型引入现实中的自由贸易区,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说明具体两国发生自由贸易的基础与运行过程。并分析了组建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之后,加拿大经济受到的影响。Andersson(2001)等学者通过分析瑞士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产生的战略变化及产业发展的变化等,对中瑞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产生的利弊进行了探讨,得出了瑞士在贸易中可以获得较大贸易利益的结论。Bond,Eric W.and Riezman,Raymond G.(2004)研究了自由贸易区如何增进效应和产业关税问题。高金田、马祥芹(2010)认为建立中国瑞士自由贸易不仅可行而且有益,得出应加强贸易的结论。韩燕(2011)论证了中瑞自贸区建立之后给中瑞双方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毛加强(2012)从两国经济互补性、开放程度和贸易量来研究自贸区成立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中瑞应充分利用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建立自贸区,最终达成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田德文(2013)从世界贸易组织的角度分析,大多数国家因利益分歧和其他矛盾,无法在短期实现贸易自由化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这种“多边为基础,双边更优惠”的自由贸易区组织有长期存在的可能。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本文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但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从自由贸易区这个宏观视角进行研究,或分析其他的自由贸易区,基于中瑞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贸影响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致使针对性不强。本文通过分析中瑞自贸区现状,结合自贸协定对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能更好促进中瑞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
中瑞经贸发展现状
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经济总量大,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发展速度较快,自1978年至2011年,中国GDP平均增速接近10%。瑞士经济总量虽不及中国,但瑞士人均GDP却是中国的几倍。因此,中国经济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拥有巨大的消费需求,而瑞士居民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但是国内市场有限,两国经贸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中瑞经贸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贸易总量大幅增长且中国处于逆差地位
目前,中国是瑞士的第三大出口国和第八大进口原料来源国,也是瑞士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样,瑞士也是除欧盟外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进入21世纪以来,中瑞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如图1所示,2005年至2012年,双边贸易实现了逐年增长。因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贸易总量稍微有所下降,然而,随着两国刺激经济的复苏政策出台,双边贸易快速反弹,2010年双方贸易总额实现重大突破,超过了200亿美元。2011年创下超300亿美元贸易额的超常记录。2012年有所回落,但总额仍突破了200亿美元,达263.2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贸易额为35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228.2亿美元。
但与此同时,中国处于贸易逆差的状况也不容小觑。2011年,贸易总额的巨大突破主要得益于瑞士在中国市场的扩大。如图2所示,中国贸易逆差呈逐年递增趋势,2011年中国贸易逆差高达235.1亿美元。从图1也可看出,出口额一直保持相对平稳态势,而进口额呈大幅上扬。2010年,中国出口瑞士产品额仅比上一年增长了14%,而瑞士对中国出口额却增长了148%。近几年贸易总量的增加与回落也主要是受瑞士出口市场的影响所致。
(二)贸易产品互补性较强
中瑞两国在贸易上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主要体现为两国贸易产品互补性较强。第一,在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方面,中国与瑞士均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然而各自拥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相同,说明两国仍然存在贸易往来的可能性。由于专业分工的不同,中国与瑞士分别在鞋服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钟表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各自的竞争力。据海关统计,中瑞两国在衣服及其配饰、摄影器材、光学产品和钟表的贸易总额占比为该产品分类项下60%以上。第二,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两国有较大的互补性。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中国制造水平在迅速崛起。如今,中国不少企业的研发制造能力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作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机械运输设备产品出口,已由过去的劣势变成了今天的优势出口产品。而瑞士凭借多年的高科技制作能力和积淀,在化工制品及其相关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由此看来,中国对瑞士出口玩具、纺织品、食品、皮毛及其制品、钢铁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及高端装备制造产品、重工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瑞士进口光学、手表和钟表、化工产品、有机化工产品、医疗设备、精密仪器和机械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对双方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贸易摩擦少
中国的整体开放程度小于瑞士,尤其是在对外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上,远不及瑞士。自2005年至2012年,两国贸易总金额为1202亿美元,其中,中国累计出口瑞士248.6亿美元,进口高达953.4亿美元。然而,面对如此高的双边贸易额和不对等的贸易开放度,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却出奇的少。21世纪以来,瑞士没有针对中国起诉过一起倾销案件,也没有对中国发起任何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同样,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也从未对瑞士发起过反倾销案件和反补贴案件的调查。其原因有二:瑞士很早就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给予了明确的肯定;中瑞两国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贸易往来,两国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
中瑞自贸区对中国经贸的影响
尽管建立中瑞自贸区对中国经贸带来一些挑战,但机会远大于挑战。建立中瑞自贸区对中国经贸将带来积极影响,产生极大的正收益。
(一)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双边贸易额
由于中瑞两国在贸易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加之两国持续坚持以开放互助的态度进行贸易往来,因此,中瑞自贸协定的履行将大大增加两国的双边贸易额。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瑞两国贸易总量不降反增,并且首次达到了百亿美元的贸易总额。随后几年贸易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态势向上。伴随贸易总量的增加,随之增加的还有中国对瑞士出口的逆差。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瑞士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鞋服、玩具等,而从瑞士进口的产品大多为贵重的奢侈品和高档耐用品。随着中瑞两国对关税减免的履行,部分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价会有所下降,然而数量的增加仍将导致贸易总额增长。
(二)有利于扩大双边服务贸易量
虽然中国在货物贸易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整体的服务业竞争力不够,对自由贸易协定的执行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尽管在2013年中国“三产”首次超过“二产”比重2.2个百分点,迎来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转折,然而服务业对中国GDP贡献还是显得后劲不足。201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5396.4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总额2105.9亿美元,服务进口总额3290.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高达 1184.6亿美元。2013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6.1%,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0%),也不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60%)。瑞士作为发达国家,其国内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1.8%。建立中瑞自由贸易区,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中国对瑞士的服务贸易交易也将进一步增加,同时对瑞士的服务贸易进口量会高于对瑞士的出口量,中国对瑞士的服务贸易逆差状况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有利于促进投资良性循环
外资的注入不仅可以使一国获得先进的技术、创新的产品,还可以引进国外高级管理人才,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使得一大批企业乃至国家形成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又可以大胆地走出去,形成对外投资,扩大国际市场,增强本国竞争力;本国竞争力的增强又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这就是投资良性循环。随着中国瑞士自贸区的建立,两国投资活动的增加,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终会形成,届时也可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从而促进投资良性循环。从图3可知,从2007年至2012年,中国实际利用瑞士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虽个别年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2011年和2012年实现大幅度增长。截至2010年, 瑞士在华企业超过三百家,雇用的中国职员超过十二万人。同时,中国也在瑞士加速投资,截至2013年, 瑞士已成为中国在欧洲除欧盟国家之外最大的对外投资国,投资合作包括了电信、机械、食品、医药、化工等诸多领域。总体来说,中国对瑞士的投资与吸引瑞士在华投资存在较大逆差。据统计,2010年瑞士对中国累计投资达到35亿美元,同时期,中国对瑞士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为5000多万美元。因此,按常理预测,今后这种投资逆差现象还将会持续维持。
(四)有利于促进中欧贸易发展
中国与瑞士签订自贸协定对两国经贸存在互惠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瑞士作为欧洲重要国家,该平台的搭建将有利于促进中欧贸易加速发展。尽管目前瑞士仍未加入欧盟,但瑞士与欧盟的贸易联系十分紧密。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量巨大,中欧彼此市场的依赖度正逐步加深。2010年,在欧盟整体外贸中,中国首次超过瑞士,跃居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2012年,中国与欧盟共完成567212833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国与瑞士作为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两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定会加深中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因此,瑞士作为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国家,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为中国与欧洲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经验。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上述研究表明,中瑞两国经贸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两国贸易摩擦少,建立中瑞自贸区对中国经贸将带来积极影响。中瑞自贸区将给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注入新的动力,为消费者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范围的贸易和经济复苏。瑞士是欧洲地位较重的国家,中国和瑞士建立自由贸易区为深化与欧洲的经贸关系有积极意义。
(二)对策建议
1.企业层面。其一,抓住成本降低的机遇扩大对外出口。自贸区协定的签订,对企业来说可以从两方面降低成本:一是对于符合原产地范围内的产品,通过领取优惠原产地证书即可获得关税的直接减免。目前中国与瑞士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因此,关税的大幅减免将使得产品成本下降。二是符合自贸协定的瑞士产品出口中国的价格也将降低,其中很多产品是中国需要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通过从瑞士进口将进一步降低中国企业的制造成本。所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积极调整企业战略,通过对产品优势的分析,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抓住成本降低的机遇扩大对外出口,不仅能够将产品畅销世界,还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学习成长。
其二,利用交流平台促发展。瑞士作为发达国家,不仅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源,同时也是先进管理技术的代表。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只靠产品本身的突破还不足以占取市场。市场的运营与维护开放,跨国经营的风险分散以及产品供应的流程等都需要向瑞士先进的企业学习。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交流平台促进发展。
其三,推进企业改革实现高端精细化发展。中国企业产品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能只靠价格优势,企业更多的应从提供差异化的创新类产品、优质的产品质量、有保证的售后服务等方面着手,按照国际的制作标准严格要求。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完善企业创新激励、员工培养等各方面制度,积极推进各项企业改革,实现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2.政府层面。其一,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该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政府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更多发挥市场作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竞争环境。一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不能肆意安排规定企业的发展路径。二是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是对原有制度进行添枝加叶的修改,而是对根本制度的变革。三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企业无法健康发展。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只有在一套完备符合当前发展实际背景的法律法规才能规范市场,使市场发挥最优的资源配置效果。目前中国法律制度不仅存在一些漏洞,且相当一部分行业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
其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然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不尽人意,政府应放开服务业民间资本的准入原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民间资本流入不仅能更好地规范借贷市场,也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来源,解决融资难问题,并且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一条理财通道。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行业,不仅可以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还能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题,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还会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优化服务态度。只有突破投入主体的限制瓶颈,才能实现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其三,提升国内服务消费比重。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如何推进国内服务消费需求的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加强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发展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应积极引导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提高总消费中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贸易行业市场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1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