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引擎,是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建设三年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聚资源、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总体实力不强、
摘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引擎,是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建设三年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聚资源、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总体实力不强、创新基础薄弱、创新投入不够、体制机制不活、协同发展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在提升支撑引领能力、集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效率、释放改革红利、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突破,才能更好地通过自创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是新时代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深化改革,解决我国自主创新建设的制约问题,进而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郑洛新自创区是河南省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的主平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引擎,建设好、发展好郑洛新自创区对加快经济转型、建设经济强省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1]。
自2016年5月郑洛新自创区设立至今,已经超过三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但是与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自创区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十分有必要从问题导向的视角出发,对郑洛新自创区建设发展再审视、再梳理、再总结,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使其在“中原更加出彩”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1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研究综述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学术用语,这一特有名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相关政府文件中。因此,部分专家学者把它简单地理解成了一种政府行为。其实,建设自创区背后蕴含着相应的理论依据,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的创新发展理论到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再到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M·Christensen)的破坏式创新理论以及亨利·伽斯柏(HenryChesbrough)的开放式创新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开展自创区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2]。具体到郑洛新自创区相关研究而言,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5个领域。
1.1关于郑洛新自创区发展策略、模式的研究
王峰从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优化管理体制、强化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深化郑洛新自创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袁金星系统梳理、总结了国内自创区发展的一般经验,提出了郑洛新自创区的发展路径。郑广建把自创区发展模式归纳为科教资源依托型、制度创新引领型、高端人才带动型、产业转移承接型,并提出郑洛新自创区应采用市场交易带动型发展模式[3]。刘洋等、张英卓等、楚明超等以及张志杰等重点剖析了郑洛新自创区的优劣势,并针对自创区面临的创新发展形势提出了政策建议。
1.2关于郑洛新自创区科技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
豆晓利认为郑洛新自创区科技金融发展体系仍处于初创阶段,提出了“郑洛新科创金服”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并对模式的运行与实现提出了相应建议。何海霞梳理了郑洛新自创区科技金融体系发展过程,并提出了提高郑洛新自创区科技金融结合效率的建议等。
1.3关于郑洛新自创区人才战略、人才支撑问题的研究
于一可在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区域人才合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王文成提出构建适应郑洛新自创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嵌入式人才支撑体系。尹君从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等4个方面,形成了郑洛新自创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张倩提出通过健全人才选拔体系、培训体系、交流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壮大郑洛新自创区人才队伍。崔理想提出了郑洛新自创区建设人才特区的总体构思[4]。
1.4关于郑洛新自创区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罗煜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用郑洛新三市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赵建吉、王艳华、刘丽、夏宏运用大量数据对郑洛新自创区与中部其他自创区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刘梦樊、李冻菊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郑洛新三市的创新能力,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温明晟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郑洛新自创区的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李新安、李慧从创新要素投入、创新结构水平、创新功能绩效3个维度对包括郑洛新自创区在内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
1.5关于郑洛新自创区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
围绕相关创新主体融入郑洛新自创区发展方面,杨刚要提出地方高校应通过建立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等主动融入、对接郑洛新自创区建设;常金玲、胡艳芳提出通过智库联盟为郑洛新自创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资源共享等服务。另外,张洋指出郑洛新自创区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风险防范机制等还有很多不足,提出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申向东、董广萍、艾栋提出了郑洛新自创区开放合作综合施策方略[5]。
纵观已有研究,郑洛新自创区自2016年获批以来,受到国内学者尤其是省内学者的高度关注。但是,整体而言,相对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创新驱动的新要求,特别是“中原更加出彩”对科技创新的新需求,以及全省经济转型对郑洛新自创区支撑、引领作用的迫切需要,相关研究略显滞后。突出表现在:①关注其他自创区发展经验多,关于制约郑洛新自创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涉及较少。
②对郑洛新自创区整体情况研究较多,而对郑、洛、新3个片区各自的产业、人才、政策等需求基本上没有涉及。③对郑洛新自创区发展的思路、策略、定位研究多,缺乏创新与产业、创新与体制、创新与政策、创新与环境等的横向、纵向联系,与省委、省政府对郑洛新自创区的定位、期望等有差距。笔者认为,研究郑洛新自创区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围绕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把改革的思想、理念贯穿始终,才能对现实应用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2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状
郑洛新自创区自2016年5月获批设立以来,围绕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聚资源、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取得了阶段成效,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2.1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一是明确了自创区建设的“规划图”和“施工图”。出台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等。自创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建设时序等进一步清晰。二是积极构建“1+N”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开放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30条具有突破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政策;省直部门、郑洛新三市都制定出台了一批支持自创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基本形成了支撑自创区发展的“1+N”政策体系[6]。
三是建立自创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以省长任组长的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了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自创区建设的工作机制,三大片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建立了工作机制,初步形成省市联动、推动自创区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
2.2“四个一批”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把“扶持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搭建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简称“四个一批”)作为自创区建设的关键、核心、要害,不断加快汇聚创新资源、创新要素。一是创新引领型企业快速增长。2017年,自创区新培育创新龙头企业34家,总数达50家,占全省的50%;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1280家、5346家,分别占全省的56%、50%。
二是创新引领型平台搭建稳步推进。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取得新成效,新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8家。三是创新引领型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河洛英才计划”“牧野人才计划”,培育和引进中原学者9人、院士及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24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73个。四是创新引领型机构建设加快发展。新育和引进新型研发机构22家,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新生力量。
2.3协同创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按照省市联动、以市为主、多方协同的原则,推动形成了自创区协同发展新格局。一是辐射区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在郑洛新三市遴选12个园区纳入首批自创区辐射区发展空间,同时面向安阳、南阳、平顶山、焦作等4家国家高新区和许昌、信阳等2家省级高新区,筛选104个符合条件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机构、院所等创新体作为辐射单元,政策覆盖区域进一步扩大。
二是启动实施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面向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10个领域,着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创新步伐。三是深挖军工科技资源富矿。举办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军民融合科技项目推介会,实施了一批重大军民科技融合项目,同时引进了一批“千人计划”、军工集团首席专家等高水平人才团队。四是拓展科技金融融合渠道。发起设立总规模13亿元的自创区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创新创业发展基金,成立2家科技特色支行,开展“科技贷”和专利质押融资贷款业务,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4全面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用好现有创新资源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力度,有效弥补创新短板。一是搭建“引进来”平台,链接全球创新网络。先后举办自创区产业项目推介会、郑州诺贝尔专家讲座、产业高峰论坛、国际技术转移对接会、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大赛等,通过赛事、论坛、节会等多种形式,有效打通了链接国际创新资源的渠道。
二是通过“走出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国内,与创新高地中关村对接合作,谋划建设“郑洛新·中关村双创基地”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硅谷创新中心”,通过合作让河南省资金、技术、人才“走出去”[7];在国外,利用自创区驻外办事机构,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开展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寻找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机会。三是积极开展各类合作提高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能力。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2.5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能够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创新资源要素优化组合,提高创新效率。郑洛新自创区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抓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一是三大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三大高新区作为郑洛新自创区的核心区,机制体制改革具有引领、示范效应。从2017年8月开始,新乡高新区、郑州高新区、洛阳高新区先后启动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按照“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的原则,实施“大部制”,改革后,办事效率明显提高[8]。
二是建立了省直单位与核心区直通车制度。20多个省直单位的近200项管理事项实现了高新区与省直部门的直通,合理简化自创区核心区在规划、项目、财政资金等方面的申报和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持续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促进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核心区,赋予核心区更大行政自主权;注重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推动了普惠性政策的有效落实,自创区创新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3制约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要求。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郑洛新自创区建设还有很大差距。
3.1总体实力不强,支撑带动作用能力不够
2017年,郑洛新三家高新区GDP分别为300亿元、110亿元、129.6亿元。同期,东湖高新区GDP为3990亿元,郑洛新三家高新区经济总量之和不及武汉东湖高新区的1/6,与中关村、张江等相比差距更大。特别是近两年,郑洛新三家高新区与周边地区相比,增速较慢,在国家高新区火炬统计排名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郑州、洛阳、新乡高新区分别从2016年的20、28、79位下降到2017年的21、36、92位,与珠三角、长株潭的差距逐渐拉大。
2017年郑洛新三家高新区经济总量占三市的比重分别是3.2%、2.5%、5.4%;同期,中关村高新区、东湖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的比重分别为22.3%、29.8%、12%和16.4%。可见,虽然郑洛新自创区各类创新资源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0%以上,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不够。
3.2创新基础薄弱,集聚创新资源任务艰巨
与先进省市相比,郑洛新自创区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等创新主体数量明显偏少,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在创新企业方面,2017年,郑洛新三市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282家,远不及武汉的2827家、合肥的1666家、长沙的1596家;郑洛新三市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只有579家,与中关村、东湖、成都等自创区差距较大。
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2017年河南省拥有“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数量,分别为27人、21人、28人、12人和6人,两院院士数量分别比湖北省、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少44人、8人、17人、37人;“千人计划”专家数量分别为湖北省、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的5.7%、8.1%、10.92%、10.98%;“万人计划”专家数量分别比湖北省、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少58人、33人、39人、45人。另外,在创新平台方面,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相当于湖北省的51.9%、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量约为湖北省的一半,全省大中型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比例不足20%,短板十分突出。
3.3创新投入不够,激励机制有待继续完善
R&D投入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是直接推动创新的主要动力,而河南省包括郑洛新自创区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从全省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GDP比重为1.23%,远低于全国2.11%的平均水平。从郑洛新自创区看,2017年,郑洛新三家高新区R&D经费占本地区GDP比重分别为5.02%、7.79%、5.57%,虽然高于全省R&D比重,但与武汉东湖、珠三角、苏南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在结构上,以企业为主体的R&D投入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对R&D的投入与发达地区比总量少,而且占比低。2017年,全省研发投入582.1亿元,而华为一家公司2017年的研发费用已达897亿元;河南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为88.7%,而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这一比例分别为91%、92%和94.7%;河南省企业研发投入与自身主营业务收入相比,仍然偏低,2017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5%,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也说明郑洛新自创区在激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3.4体制机制不灵活,创新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自创区的生命力在于体制机制创新。郑洛新自创区核心区尽管已经初步建立了“全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激励机制,但由于改革时间短、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激励乏力、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由于缺乏吸引力,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三市高新区近年来均有一批工作能力强、表现优秀的人员辞职离岗。
在政策制定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跟跑现象,政策制定缺乏原创性,郑洛新自创区特色突出不够、政策针对性不强、精准发力不够,从而降低了政策的含金量和影响力[9]。在政策落实方面,由于对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政策的普及程度不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鼓励支持自创区发展的政策缺乏了解,影响政策的贯彻落实,政策棚架“最后一公里”现象依然存在。
3.5协同发展不足,战略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实施“三区一群”战略互动发展,是落实和发挥好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要求。郑洛新三市作为“三区一群”战略的重要承载地,特别是作为自贸区和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制度先行先试的重要策源地,“双自联动”的叠加效应还远远没有显现。对比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广东、天津等同时设立自贸区与自创区的地区,在战略叠加、协同发展方面还有差距。
上海张江通过自创区与自贸区叠加区域的直接联动,通过自贸区政策带动自创区发展,自创区需求进一步深化自贸区改革,不断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科技创新便利化程度,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联动发展,并将叠加区域的创新成果与经验复制推广至张江自创区的其他区域,使其他区域难以突破的创新需求可以直接通过两区叠加区域的先行先试来进行探索,有力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相比之下,郑洛新自创区与其他国家战略之间还缺乏相应的统筹机制,国家战略叠加放大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展合力尚未完全形成[10]。
4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郑洛新自创区是国家赋予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是河南省“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的重要一极,也是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必须加快破解制约郑洛新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以自创区高质量发展助力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4.1发挥支撑引领带动作用
要站在全球的视野、全局的高度,树立创新发展战略思维,不断突出、强化自创区战略支撑功能,克服自创区建设仅仅偏重于创新能力提升而忽视经济发展功能定位的局限性,通过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实现科技主导向协同推进的转变、创新能力提升向综合能力提升的转变、局部发展向区域带动的转变。一是突出产业引领带动作用。
筛选确定1~3个符合郑洛新自创区特色、优势以及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标志性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集中科技、工信、财政、教育等创新资源,合力加以扶持,形成产业发展优势,带动相关领域产业发展。二是合理优化空间布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三大高新区的核心地位、龙头地位,突出高新区的首位度,科学有序规划、调整高新区空间布局,分类实施、梯次推进。另一方面,进一步放大政策覆盖范围,让核心区特别是辐射区、辐射点范围内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特色园区等享受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打造政策高地。三是加强统筹管理。要进一步深化省市联动的管理体制,加大部门之间、地市之间的横向协作,加快形成科技部门主导、各个部门地区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真正构建起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4.2更大程度集聚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不足是制约郑洛新自创区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短板,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培育、发展、吸引、集聚创新资源(企业、平台、人才、机构等)作为推动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一是增加创新引领型企业数量。坚持一手抓“大”、一手扶“小”,通过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具体行动计划,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加。
二是壮大创新引领型人才队伍。积极参与人才争夺战,结合中原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和郑洛新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集聚工程,参照先进省市制定更为优厚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培育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三是加快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和省级创新平台倍增计划,积极争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以创新平台的大幅增加带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四是多措并举引进创新引领型机构。健全决策机制,在土地、政策、激励、人才等方面采取更多可行举措,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河南省共建高端研发机构,以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4.3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要打破创新资源之间的界限,让要素之间流动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推动创新效益最大化、最优化。一是加快科技和金融互动融合。要发挥好自创区现有基金的杠杆作用,支持不同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以郑州市建设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为契机,争取自创区成为国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扩大“科技贷”业务覆盖面,引导郑洛新三市开展“科技贷”业务,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二是加快军工和民用互动融合。
立足郑洛新三市军工科研资源,建立健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谋划实施一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项目,打通双向流动渠道,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共融、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互补。三是加快“地方”和“国家”融合。深度开展省部会商合作,争取国家在郑洛新自创区布局更多创新资源,特别是争取科技部与河南省联合实施“新技术、新产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建立部省共同管理、共同实施的新机制,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南省转化落地。四是加快院所发展和产业需求融合。立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产业发展优势,研究并探索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方式,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使双方优势产生叠加效应。
4.4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
自创区的生命力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需要改革,改革促进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盘活资源,搞活机制,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推动自创区高质量发展。一是体制改革要有大动作。加快推进自创区体制改革,要以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为重点,以核心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实现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
二是“双自联动”要有大进展。发挥两个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加快推进审批制度、监管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进一步放大政策叠加效应。三是科技体制改革要有大突破。突出抓好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改革涉企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健全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自创区特色的科技奖励体系。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保障要有大力度。加快开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规范自创区管理体制、明确法律地位和管理权限,依法赋予郑洛新三市高新区管委会及其有关机构独立的行政管理权,为自创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4.5营造创新驱动发展氛围
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直通车”制度要落实到位。加强省直部门与自创区核心区之间的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规范直通程序,加快直通进度,促进直通事项落地实施。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
坚持放管结合,充分赋权授权,赋予自创区核心区与省辖市同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明确管理权限下放清单,做好权限下放承接工作。三是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线上门户+线下站点”的模式,推进自创区一体化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建立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发挥好政策发布、解读、落实和服务等作用,为各类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树立自创区品牌形象。谋划启动中原科创谷、军民融合产业园、汇智协同创新谷等自创区标志性载体建设,加快搭建“郑洛新·中关村双创基地”,举办“成果中关村·转化郑洛新”系列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自创区影响力、吸引力,更好地树立自创区品牌形象。
相关论文范文阅读:借鉴德国经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中小企业是德国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在经济增长、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法律法规上加强立法保护、政策措施上注重协同配合、融资体系上强化政府引导、服务体系上发挥协会作用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加专业的发展路径和更加完善的融资、服务等保障。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