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关于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演进的文献综述> 正文

关于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演进的文献综述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2-24 04:58

本文摘要:摘要:货物的品质标准是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体现。入世以来,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低价竞争背景下,我国商品出口因品质标准不符遭退运、销毁事件时有发生,致使标准具有向底部竞争(RaceToTheBottom)的趋势,即满足最低品质标准要求。随着我国贸易额不断攀升,贸

  摘要:货物的品质标准是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体现。入世以来,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低价竞争背景下,我国商品出口因品质标准不符遭退运、销毁事件时有发生,致使标准具有向底部竞争(RaceToTheBottom)的趋势,即满足最低品质标准要求。随着我国贸易额不断攀升,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大,产品品质标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截至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货物品质标准,提升商品质量,达到标准赢者通吃(WinToAl1)的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贸易;品质标准演进;技术标准;生态标准;社会标准

中国新时代

  国际贸易论文投稿刊物:《中国新时代》主要发表专论,介绍中外产品,增进中外双方的理解与合作。《中国新时代》借助于自己的战略资源,已经构建了一个由众多跨国公司和国内领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HR总监、院校和业内专家组成的阵容庞大的智囊团。

  1关于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的定义和分类

  1.1关于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的定义

  关于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李春m(2005)认为在我国,人们常使用质量这一词汇来表达品质的含义。在国贸实践操作中,黎孝先(2000)从合同品质条款的角度认为,商品的品质是指商品的内在素质和外观形态的综合。前者包括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内在素质,后者包括商品的包装装潢等外观形态的内容等。在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中,品质标准被定义为对产品品质要求及其检验方法等所作的统一技术规定。它是商品检验检疫的重要依据,检验部门以品质标准来衡量商品品质所达到的技术水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品质定义为IS0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描述,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施用海、沙玮、高耀松(20o9)认为,这一定义较符合关于国际贸易货物品质的描述。

  1.2关于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的分类

  商品具有不同的理化属性,故难以从微观上对商品的品质标准进行详细分类。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基于不同的依据,对品质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分类。李春田(eo05):~据标准制订主体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将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根据标准对象基本属性的不同,分为技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根据标准约束力的不同,分为强制标准、推荐标准;根据标准的信息载体的不同,分为标准文件、标准样品。上述品质标准:分类使用较为广泛。

  而周朝琦、侯龙文、郝和国(2002)对品质标准的分类则较为宽泛,他们认为商品生产涉及的全过程都属于品质标准。包括商品的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使用、回收过程。KnutBlind(2006)从经济的角度,把标准分为兼容性与接口性标准、最低限度质量和安全标准、品种简化标准、信息和测试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课题组(2007)从国际规则使用角度出发,认为品质标准具体包括国际协议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SPS(-[~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等国际性协议。施用海、沙玮、高耀松(2009)认为除SPS/TBT两大国际规则外,还应包括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社会标准及相关的国际认证认可制度。

  2关于货物品质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于货物品质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货物的品质标准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正向效用。代表性的学者有KnutBlind(2006),他认为商品的标准会引发规模效应(即网络外部性),这将为产业贸易的发展提供基础,并且会引致更多的产业内贸易。DTI(英国工业贸易部)(2005)在关于标准对英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充分论证了标准对英国经济的正向推动作用。

  1948-2002年期间,英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13%是由标准贡献的。DIN(德国标准化学会)(2001,2004)通过数据模型,验证了德国的经济发展与标准有较大的关系,在标准工作上投人7.7亿欧元,带来的直接贡献超过159亿欧元。上海标准化研究院(2007)也肯定了品质标准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认为经济全球化将促使国际标准进一步演化为国际贸易规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货物的品质标准在具有正向效用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向效用。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施用海、沙玮、高耀松(2009),他们在肯定标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认为标准的制订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限制进口、形成技术垄断。徐洁香(2010)从长短期的角度,认为标准在短期内会对经济产生负效应,长期来看则具有一定的正效应。Farrell、Saloner(1955),Katz、Shapiro(1985)从标准的路径依赖角度分析,认为标准虽然对经济有贡献,但是过度的路径依赖会降低这种贡献度,出现标准次优甚至更次的选择,使社会福利产生一定的负效应。Shy(1991)、Kende(1991)认为如果标准形成贸易壁垒,将使得国内厂商获利而国外厂商受损。关于标准产生的效用孰大孰小的问题上,一些学者认为标准的经济效果很难定量衡量,需要综合考虑。Gandal、Shy(2001)认为标准效应取决于标准的规模效应和转换成本的相对大小,但Boom(1995)认为规模效应和转换成本难以量化和比较。

  3关于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演进的动因及趋势综述

  3.1关于演进动因的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演进的动囚,未查见有关的专门文献,但各领域的专家对事物演进的一般动因进行了相关论述。以下从经济学角度,综述有关学派关于演进动因的理论。

  3.1.1基于供求定理与演进动因的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某个经济事物均衡点的位移,是由供给和需求单方或双方共同推动的,也就是说,供求的相对变化是事物演进的动因。萨伊(1803)①认为“供给创造需求”,供给的变动ZH,匕I-,引致需求。马尔拉斯(1820)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刺激需求,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马歇尔(1890)e-,(~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基础上,推演出均衡价格,认为供求的相对变化是事物演进的动因。曼昆(1998)认为,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变化都会使该物品的供需达到均衡。

  3.1.2基于演化经济学与演进动囚的关系

  演化经济学最早始于凡勃伦(1898),其提出应该把达尔文所推崇的变异、遗传和选择学说植入经济学进行研究。该学说后成就于纳尔逊和温特(1982),其代表作为《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被视为演化经济学的范式。演化经济学强调技术变迁对于制度变迁的动力作用,该理论以达尔文主义④为基础,以遗传、变异、选择机制为演化经济学的基础分析结构,强调基因突变,即某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事件(如创新)而导致制度的变迁,强调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对演化动因的影响。

  3.1.3基于制度变迁理论与演进动因的关系

  康芒斯(1962)、伍世安(2012)等认为标准即制度,制度经济学的一大贡献是把制度作为要素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一大贡献是把交易费用引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诺斯与托马斯(1973)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论证了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原因,并认为这种制度激励是完全有效的。但之后诺斯(1981)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否定了这种绝对的完全有效的说法,并认为相对价格仅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影响因素。再后来诺斯(1991)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对于相对价格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我国学者黄少安(2004)认为,只有当演进主体预先预测出这种相对价格变化的趋势,并进行制度创新使其最终结果获得经济效益时,变迁才有可能发生。

  3.1.4基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演进动因的关系

  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古典、新古典、新贸易、新新贸易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贸易产生的动因进行了探寻。从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绝对成本(劳动生产率)差异是产生贸易的动因;到李嘉图(1817)丰富了斯密的理论,认为比较成本(劳动生产率)差异是贸易的动因(之后被克鲁格曼(2008)修正为相对价格的差异即机会成本);再到赫克谢尔(1919)、俄林(1933)的要素禀赋理论,把要素观纳入贸易研究,认为要素的相对价格差异是贸易的动因;在其后的论证中要素的价格具有均等化的趋势,产品的竞争不仅体现为基本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管理者才能)的竞争,还体现为更广泛的要素竞争;克鲁格曼等(1985)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产品异质化(拥有新的要素,如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动因之一,并会形成规模经济。以上关于国际贸易动因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宏观过渡到中观再到微观,认为相对价格差异(比较优势)和异质化(新的要素的加入)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动因。

  3.2关于演化主体及动力

  3.2.1演化主体

  关于演化的主体,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演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外部机制),另一种认为主要是市场(内部机制),还有一种认为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认为演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的学者有拉尔夫·戈莫里、成廉-鲍莫尔(2003),他们认为政府在国际贸易的冲突下,必须体现相关集团的利益,演化中更多地体现为政府的意志。认为演化的主体主要是市场的学者有诺斯(1991),他认为制度变迁必须建立在个人选择的基础之上,并且存在自增强(Self-reinforcing)和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机制。杨小凯(1998)认为,外部规则的演化(政府)实质还是内部规则(市场)的演化。

  Egidi(1996)认为演化是日常惯例的创新和传播导致,而哈耶克(1937)则认为是由于知识的不对称导致。不过他们都认同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传播。认为演化的主体是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的学者有格雷夫(1980),他利用博弈分析得出外部环境和内生演化进程是相关的。周业安(2000)认为,演进是政府选择经济规制和社会成员选择自由竞争的协同演化路径。张旭昆(2004)认为以上说法欠妥,不能单纯地认为外部规则就是政府,内部规则就是市场,外部规则也可能有市场的因素,政府和市场的演化主体关系应该是一种连续光谱关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