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章提出,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打造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探索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法,提升学术出版人的主体性意识等路径培育工匠精神,以推出更多传承时代文明、传播优秀文化的高品质学术图书。 关键词新时代;学术出版人;
摘 要 文章提出,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打造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探索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法,提升学术出版人的主体性意识等路径培育工匠精神,以推出更多传承时代文明、传播优秀文化的高品质学术图书。
关键词 新时代;学术出版人;工匠精神;学术图书;培育路径
2016—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四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分别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此进行了专门观照。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并已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在我国学术图书出版“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实困境下,提出工匠精神在学术出版业的回归和重塑,恰逢其时。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学术出版人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蕴与培育路径,对破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质量难题、打造学术图书出版高峰、推动学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新时代学术出版人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蕴当前,我国学术图书出版主要集中在两类出版社:一类是高校出版社;另一类是专业出版社。这些出版社是孵化和整合知识的平台,是学术思想和文化新知的烽火台。学术出版一般专业性强、要求高,品种多、印数少,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低。学术出版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1 坚持导向、忠于使命的政治素养学术图书出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文明等重要使命。作为学术出版人,工匠精神的首要表现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类错误观点。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等方面严格履行意识形态的“把关人”责任[1]。同时,工匠精神也体现为绝对忠诚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使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学术图书的强烈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学术出版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1.2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追求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作为学术成果的记载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学术出版人应根据社会需要,深入调查、认真论证地进行选题策划,细心精致、一丝不苟地组稿审稿,反复推敲、认真琢磨地加工整理,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装帧设计,认真细致、追求精美的工艺印刷等[3],创造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学术图书精品。司马迁历时14年写就《史记》,司马光历时19年终成《资治通鉴》,纪晓岚历时13年编撰《四库全书》,这些不朽巨著是中国古代学者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4],他们真正做到了“书比人长寿”。当代出版人精心打造的《点校本二十四史》《毛泽东选集》《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同样为学术出版人树起了追求卓越的文化标杆。注重细节、心无旁骛、久久为功、追求卓越、力求完美,是学术出版人工匠精神的精髓和核心要义。
1.3 敬业乐业、甘于奉献的职业情怀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用恭敬的态度从事和对待本职工作是敬业;热衷于本职工作,从平凡的工作中获得快乐是乐业。敬业乐业是践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5]。学术出版具有很强的前沿性、专业性和创新性,需要学术出版人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下得苦功夫,在繁冗、枯燥和艰辛的日常工作中,对学术图书的科学性、真实性、严谨性和创新性进行认真审查,对篇章结构的合理性、严密性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需要学术出版人对学术发展和繁荣事业具有甘于奉献、守正创新的学术理想和职业情怀,以及孜孜以求、持续专注的学术态度和职业作风。
1.4 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专注的工作品质。作为学术出版人,特别是学术编辑,要选定自身比较擅长的编辑领域及编辑业务方向,并一直专注于该领域,在职业生涯中锲而不舍地做下去。对待学术书稿,学术编辑应始终坚持零差错率的目标,并把它作为一种追求渗入血脉,成为自身的习惯和风格。新时代,学术观点、学术信息纷繁复杂,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学术出版人要从庞杂的学术信息中选择准确严谨的信息,审查图书内容能否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是否具有科学性和美学价值,做好内容的把关人;要在论证逻辑、标点符号、语法文字的规范性等方面严防死守,确保万无一失,这样才能生产出有较高美誉度且能经得起市场和历史检验的经典学术著作。
1.5 追求至善、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学术出版人的工匠精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熔铸在学术图书之中,表现在对学术图书的细节处理和创新创意上。学术创新性的特点,决定了学术图书创作的唯一性,也决定了对学术图书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是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是一种“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要求学术出版人在工作过程中将毅力与关注点完全集中在学术图书上,将自己的技艺与审美投注于学术图书生产的全过程[6]。学术出版人应秉持追求学术高地、成就学术精品的理念,开展学术图书出版活动,以创造“道技合一”的创新之美与卓越之美。
2 新时代学术出版人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作为引领文化潮流的排头兵,代表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科技文明的发展水平,其重要性显而易见[7]。但是,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存在学术原创性不足、发行困难、质量堪忧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术评价体制尚有待科学引导,出版社社会责任导向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与学术出版人工匠精神培育弱化、对工匠精神缺乏必要的认知和耐心有关。
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出版社和学术出版人共同努力,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舆论氛围,建设培育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提升培育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
2.1 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舆论环境。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导致很多人对工匠及工匠精神心存偏见,缺少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这需要社会舆论加强正面引导,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技术、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第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环境。学术出版人工匠精神的价值得到充分保障和认可的前提是:引领潮流的精品学术图书不被侵权;高品质学术图书市场前景广阔;产出卓越学术图书的出版社有良好的市场回报;精益求精、辛勤付出的学术出版人有公平的待遇。国家相关部门应完善学术出版物的市场准入条件,用高标准、严要求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引导出版社提升学术图书品质,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出版社和学术出版人获得丰厚回报。
第三,打造人们自觉进行高品质学术图书消费的市场环境。当前,之所以达不到高品质要求的学术图书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主要是由于我国高品质学术图书生产和消费还没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因此,需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让精益求精的品牌学术图书成为市场主流产品,让读者阅读精品学术图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第四,营造建设工匠精神文化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还未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短平快的学术图书生产方式在出版业还有一定市场,需要文化管理部门和出版社加强弘扬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文化建设,多一些纯粹与专注,多出优品精品,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核心目标,大力培育和弘扬。
2.2 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学术图书出版品种多、发行少,单书利润比较低,学术出版人收入也偏低。因此,需要以制度性的激励机制,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术出版人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一,建立员工的分类考核和管理制度。比如,设置学者型编辑、策划型编辑和混合型编辑,对不同类别的编辑采取不同考核方法。第二,建立编校质量的硬性约束机制。把编校质量作为月度、季度及年终考核和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作为重要权重纳入综合考核体系,并与岗位晋级、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
第三,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以学术评价为基础的考核标准,能引导学术出版人真正静下心来精雕细琢,能集中精力着眼于长线学术精品和传世之作。同时,建立“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以业绩论收入、以贡献论薪酬”的分配制度,这里的业绩既包括利润、回款等硬指标,也包括质量、品牌等软指标。第四,建立激发员工获得感的激励机制。出版社要建立起让学术出版人有尊严、有归属感和获得感的激励机制,对学术水平高、技能过硬、贡献较大的优秀学术出版人应给予足够的物质及精神激励,把“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落到实处。此外,出版社应引导学术出版人克服浮躁心态,提升工作能力,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应有之义及思想行动自觉。
2.3 打造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文化企业,出版社要为培育工匠精神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术出版人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
第一,凝练敬业严谨的社训文化,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比如凝练“敬业、严谨、求实、创新”的社训,培育“创新发展、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把社训和精神呈现在文化墙、办公室、展览厅、网站、公众号等载体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学术出版人。
第二,明确定位,量力而行。出版社决策者应客观分析自身学术出版的学科优势、编辑力量等影响因素,学会做减法,将人财物集中于自身优势学术出版领域,扬长避短,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之处必出精品,从求速度向求质量转变。
第三,建立出版标准,使工匠精神培育有章可循。学术图书出版环节多,责任大,比如编辑要身兼数职,不仅要策划选题,还要进行编辑、审读、校对,甚至一部分编辑还要从事图书推广工作,千头万绪。因此,工作标准化的建立至关重要,并基于此加快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第四,通过“减负”和“加压”,引导学术出版人提质增效。当前,出版社的各类考核指标层层落实到学术编辑身上,求速度、增利润成为他们的常态思维。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出版社管理者应创新思维方式,在工作量上、编校字数及品种上,为学术出版人“减负”,在质量上为他们“加压”,使他们摆脱浮躁心态,在某一学术出版领域深耕细作,静下心来研究学术出版规律,提升工作质量和出版效能。
2.4 探索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法,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引
出版社要建立灵活的人才培育机制,以增加图书编辑含量为目标,采取项目带动、导师带路、专家引领等方法,为学术出版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方法指引。第一,通过增加编辑学术含量提升工匠精神。在学术出版中,编辑学术含量 是指学术图书包含的学术编辑付出的正向智慧和积极劳动[8],编辑学术含量的高与低、粗与精,都是出版行业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编辑学术含量与工匠精神具有天然的内在联接性和相通性。出版社应努力增加图书生产过程中的编辑学术含量,推出饱含出版情怀和内在劳动的学术精品。
第二,通过项目制培育工匠精神。比如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资助项目等,这些项目要求高,出版的各个环节严谨规范,成书验收比较严格,学术影响力大。通过组建项目团队,从编校审读到排版设计,每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全程参与项目,学术出版人的策划、编辑、协调等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高,工匠精神得以锤炼和提升。
第三,通过培训、比赛等方式提升工匠精神。定期开展专业技能或专业思想培训、系统的课程培训、编校技能大赛、出版理论研讨会等,提升学术出版人的出版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使其从更高层面认识工匠精神和精品学术图书出版。第四,通过导师制培育工匠精神。出版社实施学术人才培养导师制,所选择的导师必须学术素养深厚,有出版情怀和担当精神。在具体实施上,要设置专业方向,制订培养方案,强化过程管理,科学评价考核[9]。在导师的认真指导下,不仅学员的学术能力、精神情操、出版技能等迅速提升,同时也强化了导师的学术能力和工匠精神,实现了出版队伍的薪火相传,提高了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水平。
2.5 提升出版人的主体意识,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内生发展动力只有学术出版人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工匠精神对高质量学术出版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持久稳定。
第一,强化主体意识,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观能动性。学术出版人是学术图书策划、审读、编校、设计等环节的组织、优化、协调和具体实施者,需要具有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和对工匠精神主观追求的内在能动性,它是出版人的一种自我选择和造就,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发性内生动力,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第二,树立责任意识,增强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学术出版人是学术出版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出版物质量和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把关人,因此,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质量意识和为读者、作者高质量服务的意识,以万无一失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出版高质量学术图书。
第三,强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练就过硬的学术出版本领。新时代,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快速裂变,学术出版的特点是追求创新性,因此,学术出版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锤炼是高品质出版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和创新,可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拓展新境界,发现好选题,打造好作品,创造好效益[10]。
第四,强化奉献精神,坚持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学术出版人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甘为人梯,心有情怀、行有定力,知行合一、持之以恒;要养成追求卓越的行为习惯,对学术书稿反复打磨,做于深、做于细、做于精,对学术图书品质坚持极致追求,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精品。
学术出版论文投稿刊物:《科技与出版》(Science-Technology&Publication)杂志创办于1982年,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管,国内统一刊号:CN11-3209/G3,国际刊号:ISSN1005-0590,邮发代号:82-514。
3 结语
新时代,学术出版人肩负着文化创新、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工匠精神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齐心培育。社会层面应营造“学术出版工作平凡而伟大,学术出版使命艰巨而光荣”的良好氛围,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出版社要从制度设计层面努力提升学术出版人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让学术出版人有地位、有尊严;学术出版人要自觉肩负起建设学术强国的出版使命,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产出更多学术精品力作,不辱出版使命,不负青春韶华。
参考文献
[1] 换晓明,赖雄麟.论编辑“工匠精神”与中国学派话语体系构建[J].中国出版,2019(17):42-46.
[2] 张科.论新时代出版人才的工匠精神[J].科技与出版,2019(3):104-107.
[3] 李静.论“互联网+”时代编辑活动中的工匠精神[J].出版科学,2017(2):52-55.
[4] 杨迎春.编辑出版的工匠精神是这样练就的[J].出版发行研究,2017(12):98-100.
[5] 郜云飞.现代编辑更需要发扬“工匠精神”[J].科技与出版,2016(9):37-40.
作者:孙 保 营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