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规天矩地汉墓建筑布局的典型形式与意义> 正文

规天矩地汉墓建筑布局的典型形式与意义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7-29 10:38

本文摘要:【摘要】作为遗存至今最多的汉代建筑遗迹,汉墓建筑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营造的思想和技术传统,反映了两汉时期等级礼制的分明和发展,更承载了汉人对死后信仰的表达。汉墓建筑通过灵活运用规矩和方圆作图来完成整体平面布局的规划,方圆元素的交替使

  【摘要】作为遗存至今最多的汉代建筑遗迹,汉墓建筑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营造的思想和技术传统,反映了两汉时期等级礼制的分明和发展,更承载了汉人对死后信仰的表达。汉墓建筑通过灵活运用规矩和方圆作图来完成整体平面布局的规划,方圆元素的交替使用由此成为其布局形式的典型特征。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作为目前发掘的黄肠题凑墓中规格最高者,其平面布局反映了最完整、最典型的以方圆元素“象天法地”的汉墓建筑布局形式,亦是汉代统治阶层依托于墓葬建筑的最高信仰表达。使用此种布局形式,汉墓建筑既完成了对“天圆地方”宇宙观在直观形式上的仿拟,更借由方圆作图和比例上的契合达成了“象天法地”进而“交通天地”的意义赋予。正是这种建筑布局上的精心仿拟———所谓“规天矩地”———作为一套庞大、严密、规整的象征体系,参与架设起汉墓的神圣仪式空间。

  【关键词】汉墓建筑定陶灵圣湖汉墓建筑平面布局规矩方圆象天法地

建筑布局

  建筑不应被约简为技术驱动物质过程的累积物;相反,建筑乃是特定思想观念的物化呈现。当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古代建筑,思想观念内在支配的图景便清晰显现在我们面前。东汉张衡《东京赋》述明堂、辟雍、灵台三宫之营造:“乃营三宫,布政颁常。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李善注引《礼记》释“复庙重屋”曰:“复庙、重檐、达乡,谓天子庙饰也”;又注“规天矩地”云:“谓宫室之饰,圆者象天,方者则地也。

  建筑论文范例: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

  ……范子曰:天者,阳也,规也;地者,阴也,矩也。《三辅黄图》曰:‘明堂,方象地,圆象天。’”①明言其时汉帝国最重要的几处大型礼制建筑,正是采用天子制度“规天矩地”之作。所谓“规天矩地”者,即指建筑之布局营造需采用特定的形式以 法拟天地,以便天子顺应天地四时之运行,制定相应的政令并进行相应的活动。

  其中,用以法拟天地的最重要的元素便是方、圆之象,而规、矩作为画圆画方的工具自然具有类似的指代意义,构成“天地—阴阳—方圆—规矩”之整套对应和象征体系。中国古代礼制建筑通过“象天法地”以“交通天地”的意图非常明显:“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又以为祭天是天人之间的交通,故把祭天的明堂的图案设计成方圆图形的反复重叠……汉以后历代所建明堂虽形制各异,但脱不了方圆图形的大轮廓,直到明清的祭天圆丘,仍是以外方内圆表示天地交通之义。”②实际上,汉墓建筑③亦使用了类似的布局形式和象征,由此获得完整又严谨的“象天法地”进而“交通天地”的神学功用和意义,使汉墓超越单纯的容棺之处和葬死之所,成为汉人实现最终梦想的“神宫”。①

  一、规矩方圆:汉墓建筑布局的形式

  对于汉墓建筑布局形式的研究,一般以不同的平面样式为墓葬形制的主要特征,讨论和归纳墓葬的不同类型,探究以分期和分区为主要内容的墓葬文化②;或侧重利用墓葬留存资料,复原汉代地面建筑的布局及发展③;或从艺术史的角度讨论“墓室建筑空间”的构成④;也有学者研究发现,汉墓平面存在整尺设计的特点,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比例规律⑤;但这些似乎都未触碰到汉墓建筑布局的具体形式及意义。

  或许我们需要先问:汉墓建筑布局的形式特征是什么? 比较遗憾的是,这一系列研究所涉及的墓葬建筑部分,仅包括墓葬的地上建筑遗址和遗迹,如陵园、寝殿、封土和墓阙等,并未考虑地下埋葬设施的情况。实际上,近几十年相继发掘了数十座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结构复杂的汉代高等级墓葬,为研究汉墓建筑布局的形式和意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虽然作为最高等级墓葬建筑代表的帝陵无一发掘,但是作为汉代天子专用“乘舆制度”⑧的黄肠题凑葬制却在诸侯王墓中多有发现。黄肠题凑墓往往建筑结构复杂、平面布局规整,显示出严谨的规划设计思想,较之结构和配置都非常简单的平民墓葬,可谓留存了更为丰富和典型的汉墓建筑形式和意义表达。

  在此基础上,借鉴建筑史界对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与数据分析以寻找设计和构图规律的方法,对二十多座大型汉墓建筑的平面布局进行了大量作图和分析①,发现其中蕴含着与汉代地上建筑类似的构图规律和比例,同样是通过灵活运用规矩和方圆作图来完成整体规划和设计,方圆设计元素的交替使用由此成为汉墓建筑平面布局的典型形式和主要特征。以最具代表性的山东省定陶县灵圣湖汉墓②的平面布局为例进行说明。定陶灵圣湖汉墓的整个椁室为一座大型“黄肠题凑”木构建筑,由前、中、后三个墓室和侧道、门道、回廊、外藏室和三重题凑墙组成,其中出土的“黄肠题凑”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者。

  该墓从封土、墓圹到整个椁室和棺室(中室),甚至是顶部特意设计的青砖防护台,平面均为正方形;而以棺室为中心,由黄肠木垒砌的三重题凑墙又层层围合构成了多重同形心分布的正方形空间,其间通过小枋木垒砌的间隔壁作以划分和组织,各外藏室间隔壁与中层题凑墙之间的回廊环绕一周,两侧有序地安排着各个侧室、外藏室及相通的甬道、门道等附属设施,构成高度对称的正方形 平面布局。

  根据墓葬结构及其相关出土信息推断,墓葬年代应为西汉晚期,墓主人很有可能为汉哀帝生母———帝太后丁姬。③据《汉书·外戚传》载,丁氏在哀帝即位后被奉为太后,于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去世,哀帝亲言“孝子事亡如事存,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园”,于是“发陈留、济阴近郡国五万人穿复土”,“遣大司马票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陶,贵震山东”,极尽尊崇。④目前西汉帝陵均未发掘,而定陶灵圣湖汉墓因其结构复杂、建筑考究,规模和级别都明显高于以往发现的结构类似的汉代诸侯王墓,被寄希望为“研究西汉帝陵唯一标本”。⑤

  从多个角度可以注意到,定陶灵圣湖汉墓的等级规格远超同时期的汉代诸侯王墓。此前发掘的黄肠题凑墓都只有一重“黄肠题凑”结构,《汉书·霍光传》载霍光获赐“乘舆制度”为“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刘瑞由此推测,既然存在“黄肠题凑各一具”的情况,按理应有多具“黄肠题凑”的存在,且最有可能出现在帝陵之中,其布局方式应与目前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中多重梓宫相套布置的方法类似。⑥灵圣湖汉墓三重黄肠题凑墙层层相套的布局,完全符合其推断。刘德增通过统计、对比多座黄肠题凑墓的木料用材指出,“用以体现尊卑关系的,当是用材总量和堆砌层次之多寡”。⑦灵圣湖汉墓的题凑墙黄肠木共计有20994根,木椁墓室用木材总量约为2200立方,均远超同类型墓葬。

  ⑧灵圣湖汉墓建筑布局中表现出的“崇方”倾向,亦反映其等级规制非同寻常。汉长安城很多重要宫殿和礼制建筑的主体平面均为正方形,如未央宫正方形宫城的规划非常清楚,与之相对,长乐宫、桂宫、北宫等宫殿建筑平面或不甚规整,或为横向长方形,“这应该是作为皇宫的未央宫与汉长安城中其他‘亚宫城’(包括长乐宫、北宫、桂宫等)平面形制的重要区别,这种区别反映出同属皇室建筑的未央宫与‘亚宫城’———长乐宫、北宫、桂宫的政治地位不同”④;汉长安城郊发现的礼制建筑遗址中,12座宗庙的主体建筑及周筑围墙的平面也均为正方形。

  ⑤西汉皇帝和皇后的陵园平面大多为正方形,帝后的覆斗式陵墓封土也大多为正方形平面⑥,许多帝陵陪葬墓的平面亦为正方形。⑦从宗教美学来看,正方形与正圆形均属于完美形态(或曰理想形态),故正方形的平面布局应属一种高规格的建筑布局形式。使用于重大场合,表现在陵墓建筑上便是帝制墓的布局形式。只有帝制墓可以用此形态,为方之正、之尊、之完美,而灵圣湖汉墓的多重正方形布局,即应承袭了此种规制及蕴意。

  二、交通天地:汉墓建筑布局的意义

  定陶灵圣湖汉墓中多重正方形相套且完美契合方圆作图比例的平面布局,首先反映的便是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之宇宙观。传世文献中对此记载颇详: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⑥璧者,方中圆外……内方象地,外圆象天也。①古之为路舆也,盖圆以象天……轸方以象地。②苍天补,四极正……背方州,抱圆天。③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④此种宇宙观体现在相关器物和建筑设计上便是对方圆图案元素象征性的运用,这正是中国传统“象天法地”思想的具体表现。如玉琮兼具天地的特形———方器象地,圆器象天,琮兼圆方,象征天地的贯串。⑤

  班固《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⑥“太紫”者,即“太一”紫宫。《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宫。”⑦《后汉书·霍谞传》注“呼嗟紫宫之门,泣血两观之下”句云:“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两观谓阙也。”⑧

  正是对宫室建筑仿方圆以象天地的明确表达。“天圆地方”之宇宙图式和“象天法地”之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单体建筑设计上的呈现,学界已多有所论。具体到墓葬建筑,汉代出现的穹窿顶砖室墓,其“穹窿顶墓室结构与方形墓穴的配合,正是盖天宇宙论(即天圆地方论)立体体现”⑨,“这种覆盖矩形空间上方的半球体圆顶有意遵照和形象表现中国自古以来的‘天圆地方’观念的,是模仿天体宇宙而设计……集‘天圆地方’造型于一身的穹窿顶砖室墓本身就象征着一个维系天地的实体”瑏瑠,即墓室也可通过仿拟方圆之形而“象天法地”,而不再是单纯的葬死之所。

  另外,有学者认为题凑前冠以“黄肠”二字,不仅强调了柏木黄心的木料特征,更强调了柏木的颜色特征———黄色是与“黄,地之色,天玄地黄”等含义有关瑏瑡,亦是此象征的一种表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灵圣湖汉墓建筑平面对“天圆地方”宇宙图式的仿拟,并非仅停留在直观的“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瑏瑣的层面,而是一套严谨、规整且富有天文学和数学意义的宇宙图式呈现。

  事实上,从新石器时期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到殷商时期商王级别的“亞”字形大墓①,到秦始皇陵的地宫设计,“以墓葬结构模拟宇宙模式的做法,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已成为高规格墓葬中重要的礼制形式”。②然而及至西汉黄肠题凑墓的平面布局,再到东汉时普遍流行的穹窿顶汉墓,以墓葬结构模拟宇宙模式的制度在汉代经历了一个礼制下移和表现形式由平面转向立体的过程,反映了汉代社会中下层借由建筑立面的发展和墓葬装饰的使用,突破统治阶层的神权垄断、实现“象天法地”进而“交通天地”之思想信仰表达的精神追求,也由此发展出更为丰富多元的汉墓建筑空间与图像装饰。或可认为,汉代统治阶层正是借由对墓葬建筑平面布局及相关等级礼制的规定,在达成“象天法地”之思想信仰表达的同时,保证了唯其独享此项特权。

  三、结论

  墓葬建筑对宇宙模式的仿拟,其背后蕴含的乃是先秦时期业已流行的“象天法地”之设计思想,“象天法地”的根本目的则是基于关联性宇宙思维的对“天人合一”和“天人相通”的追求: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人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③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④以墓葬仿拟宇宙,最重要的象征构建和意义赋予是借由方圆、规矩之运用来完成的。

  方和圆是中国古代盖天说“天圆地方”宇宙观最基本的图示和象征,而规矩作为测绘圆方的工具亦承袭了相关理念。“从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盖天宇宙论角度讲,规划天地的工作其实就是规划象征天地的圆方两种图形的工作……伏羲、女娲分主天地,规划圆方……分别执持规矩……规天矩地。”⑤西汉扬雄《太玄经》载:“天甸其道,地杝其绪,阴阳杂厕,有男有女,天道成规,地道成矩,规动周营,矩静安物,周营故能神明,安物故能类聚,类聚故能富,神明故至贵。”⑥

  超越方圆的图形象征,直接以规、矩譬喻天道、地道。而正是“天地—阴阳—方圆—规矩”这一整套对应和象征体系,构成了汉墓建筑平面布局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汉代墓葬建筑,作为汉代留存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种建筑类型,正是借由特定的建筑布局形式,完成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意义构建和表达。汉 墓的营造,不再只是工匠手中砖石灰泥的垒砌,也不仅关乎孝子贤孙“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②的拳拳之心,更因承有“规天矩地”之功而成为汉人最后也最奢侈的梦想和信仰寄托。

  作者:姜生马源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