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高原特色农业成为迪庆州农牧民增收、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病虫害预测预报、绿色防控是保护产业发展的前提。 为进一步提高迪庆州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分析的能力,在充分调查高原农作物产业发展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病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高原特色农业成为迪庆州农牧民增收、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病虫害预测预报、绿色防控是保护产业发展的前提。 为进一步提高迪庆州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分析的能力,在充分调查高原农作物产业发展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病虫害发生主要影响因素与原因后,提出建立科学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绿色防控系统等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迪庆州根据资源条件、自然优势和人文传统确定了中药材、葡萄、食用菌、青稞(含藜麦)、蔬菜、特色畜禽、木本油料7大高原特色优势产业,聚焦、聚力、聚财、聚物重点推进。 目前,全州累计巩固和新建葡萄基地1246.67 hm2、中药材基地7333.33 hm2、青稞(含藜麦)基地5480 hm2、蔬菜基地1520 hm2、木本油料基地5.35 万hm2,牦牛、藏猪、尼西鸡等特色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建成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152个,畜禽出栏率、商品率和养殖效益不断提高。 全州有省级龙头企业17家,州级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7个,社员总数达6万多人,市场主体的带动能力和辐射功能逐步提升。
二、高原特色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三、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病虫害发生主要影响因素与原因分析
(一)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种类增加
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多。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近3年时间,香格里拉高原区年均温、月均温、最高气温等都有上升趋势。 气候变暖,有利于病虫害越冬、病虫害源积累及传播,增加了病虫害种类,也使病虫害结构发生了变化,有的种类减少、减弱,有的种类则增加,从次要病虫变成了主要为害病虫种类。
(二)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病虫害种类变化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生长规律被打破,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高原区以前以种植青稞、马铃薯、油菜、荞麦为主,现在当归、木香、党参、秦艽等中药材面积迅速扩大,藜麦、草莓、蓝莓、玛咖等特色作物面积逐步扩大,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寄主选择。 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病虫害检疫检测工作滞后,随种子、种苗的调入也传入了许多病虫害,如草地贪夜蛾、根结线虫、斑潜蝇、象甲等,导致病虫害种类增加,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三)农药的滥用导致天敌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为追求经济利益或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广谱、高效、剧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研制、生产、使用,杀死了许多病虫害的天敌、抑制寄主,破坏生物链及生物多样性。 对于农业生产,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假冒伪劣农药或农药使用不当,减少了有益生物,增加了有害生物,农作物病虫害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使用农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甚至进入了恶性循环。
(四)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滞后导致病虫害为害加重
由于农业基础研究滞后、数据收集少、数据不完整、缺乏设备、缺乏科技经费,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技术落后、方法原始,很多是凭经验、靠感官,预测预报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性不强。
(五)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影响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一直下滑,在农业投入欠缺的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农民、农业部门都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严峻。
四、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
(一)病虫害预报因子调查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时的预测量(发生期、发生量等)与很多环境因子有关。
1.气候因素的调查。 通过当地气象台(站)的近期气候资料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测资料包括温度、湿度、降雨、光照、气流(风)和气压等,注意大气候、生态气候和小气候变化对昆虫生态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影响。
2.物候观测。 根据田间的生物群落,某些物种对于同一地区内的外界环境条件有相同的季节、时间性反应而进行调查,在农田直接观察。
3.生物因素调查。 生物因素是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环境中的一切生物,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相互联系,构成在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 植食性昆虫受寄主植物和天敌的影响特别明显,也是影响害虫预测的重要因素。 生物因素的调查应与系统调查同步进行,特别是天敌的调查。
(二)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预测
1.农作物病虫分布范围的预测。 根据病虫调查资料,特别是农作物病虫害的为害程度和发生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该农作物病虫扩散蔓延的主要因素(如病虫的扩散能力、寄主的流动、气候、交通条件等),预测农作物病虫在某个时期内可能或不可能扩散蔓延的区域。
2.农作物病虫发生期的预测。 根据调查病原物的发生情况和植病流行规律,及未来影响植病流行的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预测未来病害发生日期。 据农作物病虫发育状况和未来生态的变化对害虫发育进度的影响来预测其未来各发育阶段出现的始、盛、末期,特别是对防治适期的预测尤为重要。
3.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量的测定。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系统观测资料和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影响因子的未来变化情况,经综合分析、处理,预测其未来某时期内的可能发生的水平。
4.农作物病虫为害程度的预测。 根据农作物病虫的发生情况(田间病虫调查资料)和发生期、发生量、寄主、环境因子对存活力或致病力的影响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预测农作物病虫为害程度和估计损失程度,从而确定是否达到经济受害水平,制定出合理的措施。
五、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病虫害防治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根据病虫害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趋势及状况,为了减轻或防止病原生物和害虫为害作物或人畜,而人为采取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或挽回损失最多为目标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手段。 由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构成。
(一)建立科学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
1.各级政府及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预测预报工作。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长期性的工作,要求从事测报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态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生理学、生物学、植病流行学、病理学,以及生物数学、农业气象学和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要长期从事测报工作,深入了解发作病虫害生物生态学习性,做出准确预判。 各级政府、业务部门要在统一的组织领导下,建立系统、完善的大数据共享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2.完善病虫害测报网络体系建设,夯实测报基础。 全面建立和巩固县(市)级病虫害监测体系,加强基层建设,逐步完善基层县(市)监测站、乡(镇)监测点(区域性监测点)两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建设。 由县(市)农业农村局统一管理,各县(市)植保站具体负责完成各辖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数据上报、病虫信息发布、制订防治方案、监测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乡(镇)基层监测点按照病虫害测报规范和相关业务要求按时上报调查结果,遇突发情况及时上报。
3.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人员队伍建设。 要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必须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队伍,否则很难开展工作。 一是要加强基层测报员思想教育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端正工作态度,恪守职业道德; 二是要加强基层测报员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各测报点实际工作需要和病虫发生特点,经常性举办测报技术培训班,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授课,加大提供与周边省(市)参观、交流、考察机会,吸取先进经验,强化知识更新,及时掌握植保新动态、新技术。
4.加大预测预报资金投入。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应将病虫害预测预报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范围,并不断争取国家、省级专项经费支持,保证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5.改进、完善监测调查方法,精简监测任务。 病虫害预测预报要以国家现行测报调查规范为基础,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测报员共同会商,依据病虫发生实际情况不断对技术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同时,加大测报调查规范的普及力度,不断提高测报调查数据规范化程度,对监测任务进行科学化梳理、抓住重点、精简监测任务与表格内容,减轻工作压力,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6.拓宽监测与结果传播范围,加大监测利用率。 在现有传统情报传递方式基础上,拓宽其他传播途径,通过引进大数据平台、数字化新媒体等来不断规范调查方法,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大传播范围,及时更新推荐药剂与科学先进的防治指导意见,以此来提高监测结果利用率。
(二)建立科学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
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在科学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基础上,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 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
1.推广应用生态调控技术。 在产业发展中重点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寄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2.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枯草芽孢杆菌、牧鸡牧鸭、稻鸭共育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生化制剂应用技术。
3.推广应用理化诱控技术。 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蔬菜、果树和茶树等农作物害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4.推广应用科学用药技术。 在田(园)间病虫害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虫口基数大)时,不能有效控制害虫为害,需用生物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将虫口基数压下后可再次使用物理和生物技术进行防控。 在使用农药时要选择有效农药、选择最佳施药时间、选择最佳施药剂量、选择适宜的施药方法、选择性能良好的施药器械、交替用药、轮换用药、合理混配农药、严格掌握安全生产间隔期。
作者:吕曙辉1,张凡1,立青次姆1,木玉霞1,邓丽蓉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