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面向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导向“创新链”管理> 正文

面向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导向“创新链”管理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2-22 10:55

本文摘要:摘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面向全产业链的创新链布局具有紧迫性与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极具活力的市场化创新主体,开始向全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军。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非连续性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严峻挑战,全新资源协同视角下

  摘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面向全产业链的“创新链”布局具有紧迫性与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极具活力的市场化创新主体,开始向全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军。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非连续性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严峻挑战,全新资源协同视角下的“创新链”管理框架亟待提出。研究基于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Innovation,MI)范式基础,以“意义导向”(MeaningOrientation,MO)为核心,构建企业“创新链”管理的策源框架。研究提出,以意义导向为核心构建的企业“创新链”框架,将有助于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显著提升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创新链”管理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创新链;创新链管理;意义导向;有意义的创新;

新格局发展

  1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趋势与大国竞争新变局的相互交织,致使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面临重大“卡脖子”风险与挑战。探索如何更加有效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如何更好的协调时代转型、社会发展、市场竞争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张力”,成为“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创新管理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创新链管理”(InnovationChainManagement,ICM)或成为新时代企业提升创新整体效能与抵抗外部风险冲击的有效工具,为新发展格局下迈向“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策源性框架。当前形势下,因受全球产业链“卡脖子”冲击影响巨大,企业对“创新链管理”范式与工具的需求极为迫切。例如,受芯片断供、操作系统限制等事件的影响,华为(Huawei)等企业不得不扩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广度、深度与时间跨度,甚至向“技术创新”上游的“科学创新”源头探索,以对冲与管理风险。

  然而,尽管内外部压力导致企业以前所未有的内驱力来实施“创新链管理”,但现有创新管理框架缺乏与之相适切的理论范式,这不仅使得企业创新者在实施“创新链管理”时缺乏有效的工具,更使得研究者在评估企业创新链管理时缺乏相应的视角与标准。因此,探索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创新链管理”新范式的理论基础、概念框架与现实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总体来看,构建企业“创新链管理”的范式框架至少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其一,创新链管理的“多目标协同”问题。与传统创新管理过程相比,“创新链管理”(ICM)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将“多目标协同”置于创新导向的中心。传统创新管理的目标多是较为清晰且单一化的,但在“创新链管理”的过程中,创新者需要同时管理“链”上多个节点的不同创新目标,使之为一个整体性的大目标服务,多目标之间的复杂冲突与分歧将为创新者的决策带来巨大挑战。其二,是创新链管理的“资源协同”问题。长期以来,创新的资源协同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对于企业而言,“布局创新链”与“企业资源有限性”之间的冲突将更为明显,对“链”上多个创新节点的资源冲突进行管理将需要更为复杂的资源协同视角。

  其三,是创新链管理的“时间协同”问题。在企业“创新链管理”的语境下,各创新节点会因其自身的客观属性而存在研发周期上的“时间错位”,如处理不好“长短搭配”的问题,将会极大的削弱创新链的整体效能。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innovation,MI)[1-6]作为近年涌现的企业创新范式,为新形势下的企业创新目标协同、资源协同与时间协同提供了新视角、新框架与新工具。本研究以之为基础,探索意义导向(Meaning-orientation,MO)的企业“创新链管理”(ICM)框架,主要聚焦以下主要议题:其一,以有意义的创新(MI)框架为基础,回顾与阐释意义导向(MO)与创新链(IC)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其二,探索与构建意义导向的企业创新链管理的概念框架,对相关构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其三,围绕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创新链管理的核心难点与痛点,基于本文框架提出现实策略并进行未来展望。

  2理论基础

  2.1意义导向(Meaning-Orientation,MO)的理论源流

  自从经济学家Schumpeter[7]将“创新(Innovation)”概念引入经济发展的框架以来,创新研究的边界不断延伸,内涵也逐渐丰富。伴随着时代发展与经济模式转型,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范式被不断提出,推动着理论界与实践届相关认识的深化。在Schumpeter经典框架下,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产函数的重构)[7]。

  以之为框架,后续研究分别从技术、市场(竞争)、用户、创新边界等角度出发,提出了突破式创新(Radicalinnovation)/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innovation)[8]、架构创新(Architecturalinnovation)/模块创新(Modularinnovation)[9]、用户创新(Userinnovation,UI)[10]、开放式创新(Openinnovation,OI)[11]以及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DI)[12]等经典范式。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的主客体特征与发生场域也在不断的溢出“市场”并向整个社会弥散。在此背景下,以“价值、意义、责任”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思潮开始在市场经济中“复兴”,形成了关注外部意义(ExternalMeaning)与内部意义(InternalMeaning)的两个主要流派[4]。

  其中,社会创新(Socialinnovation)[13-15]、公共创新(Commoninnovation)[16]与责任式创新(Responsibleinnovation)[17,18]等范式关注以社会需求为核心的外部意义,而设计驱动式创新(Design-driveninnovation)[19]、形式化创新(FormalInnovation)[20]、风格创新(StylisticInnovation)[21]与软创新(Softinnovation)[22]等范式则代表了对内部意义的关注。然而,尽管上述新范式具有相当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但其仍面临“缺乏资源分配的有效机制”、“缺乏行为激励的可靠结构”(p.2056)[2]与“社会需求与创新行为之间缺乏稳定的必然联系”(p.2057)[2]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陈劲与曲冠楠[1]提出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innovation,MI)的范式,认为应当以“意义”导向下的整合视角出发,回应新时代人文精神复兴的创新实践演化。

  有意义的创新(MI)强调,创新主体对创新意义的主动关注,将有帮助企业“从关注短期利益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之转而聚焦中长期收益和外部社会福利,实现具有引领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意义的伟大创新实践”(p.1)[1]。在此框架下,意义导向(Meaningorientation,MO)代表了企业对多维度创新意义的系统关注,是在观念、动机与行为上实施有意义的创新的核心,是企业意义资产(MeaningAsset,MA)[4]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创新链(InnovationChain,IC)管理的理论溯源

  目前,学界关于“创新链”(InnovationChain,IC)的研究仍在初级阶段,对其核心内涵与相关主要概念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尽管“创新链”一词早期可见于商业实践的讨论之中,但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分析则最早出现于有关价值链(ValueChain)[23,24]及供应链(SupplyChain)[25]的研究之中,形成了所谓的“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两种路径。从内部角度来看,Roper等[24]认为“创新链”(IC)是“价值链”的一种拓展,二者可以组成“创新价值链”(InnovationValueChain),其包含知识资源获取(KnowledgeSourcing)、知识转化(KnowledgeTransformation)与创新实现(InnovationExploitation)的三个主要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企业依靠知识的获取与转化来完成价值的创造。Hansen和Birkinshaw[23]认为“创新价值链”包含创意产生(IdeaGeneration)、创意转化(IdeaConversion)与创意扩散(IdeaDiffusion)三个主要过程。从上述观点中不难看出,从价值链角度理解创新链,主要侧重于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鉴于价值创造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果”,该角度下的研究多采用“从后向前看”的角度来分析创新链,认为其是对某“一种产品”研发中价值创造过程的描述。该视角遇到的主要挑战在于,其关于创新“链”内涵的理解受限于价值链的边界,没有很好的区分“链”与“过程”,故而将“创新链”局限于对单一产品创新过程的分析。

  从跨边界角度来(也称外部视角)看,Azadegan与Dooley[26]用“创新链”(IC)来描述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创新性(SupplyChainPartnerInnovativeness),Oke等[25]承袭上述观点,并进一步发现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与外部的战略关系可以对创新链的效能产生协同影响。在这一视角下,“创新链”被理解成为企业“供应链”上供应商的创新能力所构成的链条体系。与价值链视角相比,供应链视角下的创新链,本质上可以被看作企业供应链在创新维度上的“投影”。然而,这一视角同样面临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如果将“创新链”简单的理解为供应商伙伴(SupplyChainPartner)创新能力的集合,则意味着企业在相当程度上无法对其“创新链”进行管理。因此,当面临供应商的“断供”或“离开”风险的时候,企业将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除了对核心供应商进行反复争取之外,几乎别无其它手段。

  而这也正是诸多中国企业在面临“卡脖子”问题时的现实处境。综合两种视角并加以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现有关于“创新链”(IC)的研究面临二个较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创新链”概念的边界与内涵尚不清晰。现有研究对“创新链”的定义多是间接的且依附于“价值链”、“供应链”等已有概念,这导致“创新链”概念本身的边界较为模糊。若从价值链角度(内部角度)来看,创新链是对单个产品研发的的价值转化链条的描述,其边界处于企业的组织边界之内。

  与之对应,若从供应链角度(跨边界角度)来看,创新链则代表供应链上伙伴的创新能力,是一个跨组织边界的概念。边界的不清导致学界关于“创新链”概念的内涵讨论无法达成一致,增加了概念乃至理论发展的难度。其次,是缺乏讨论“创新链管理”的有效视角与整合框架。概念与边界的模糊进一步导致现有关于“创新链”的研究无法形成协同内外部的整合框架。针对外部创新链上的伙伴,现有范式缺乏主动布局、管理与评价创新链的适切视角与有效工具,致使企业在处理诸如“优秀伙伴与可靠伙伴的权衡取舍”、“如何主动布局创新链”、“如何预警潜在卡脖子风险”等问题时陷入被动。

  3概念框架

  3.1企业“创新链”的内涵定义

  结合理论基础,可以发现无论是内部视角还是外部视角,代表性研究多包含关于“创新链”(IC)的如下共识:首先,所谓创新“链”,本质上是对“多节点主体及要素共同参与的创新路径”的描述,不同视角之间的差别在于所讨论的“主体”及“要素”的性质与结构位置(企业内部或外部)。其次,“创新链”总体上体现了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该过程一般包含创意的产生[23](或知识的获取[24])、转化(Transformation[24]Conversion[23])、利用与(Exploitation)与扩散(Diffusion)等阶段。最后,“创新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短期看来的某种最优化状态也许在长期看来是有害的。因此,创新者对于其“创新链”发展水平的评价需要考虑时间维度的影响,秉持动态化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与管理。在共识之外,现有研究也存在冲突。冲突的核心在于“创新链”的边界,即创新链中的主体与资源是限于企业内部[23,24]还是分布于诸如“供应链”等企业外部关系[25,26]之上。

  针对这一核心问题,研究结合企业实践中关于“创新链”的讨论加以辨析。面向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由此可见,新时代的企业“创新链”管理,其内涵不仅已经跨越了企业的组织边界,也超越了供应链的范畴,进而向整个产业链拓展。基于上述判断,研究从内涵角度对企业创新链进行定义:“创新链”(InnovationChain,IC)是企业协同内外部资源,在多节点主体及要素共同参与下实现全链条价值创造并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从内涵角度,“创新链”具有如下核心特征:

  其一,“创新链”是对内外部资源的协同。以新时代企业创新链管理的基本内涵为基础,“创新链”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就是跨边界的资源协同,与开放式创新(OpenInnovation)[11]有所不同,“创新链”的内外部资源协同不限于“利用外部知识来达成内部目标”的“OutSourcing”思路,而更倾向于一种分布式“双向流动”系统。也就是说,企业不仅可以从外部获得资源,也可以成为创新链上任何一个节点主体的资源来源。在此过程中,目标企业(FocalFirm)通过技术扩散、获取与资源重组来实现整个创新链体系的效率改进。

  其二,“创新链”涉及多节点主体及要素的共同参与。与传统的“内部视角”[23,24]不同,整合视角下的“创新链”将多节点主体与要素纳入其中,其同时突破了组织边界与传统的“供应链”视角,形成涵盖“产业链”的整合视角。其中,多节点主体与要素的指向,是产业链内所有利益相关的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也就是说,在“创新链”的框架下,企业不仅应当管理内部的创新过程,更要力求实现对特定产业链中所有关键节点上的主体与要素的有效影响(乃至可控)。其三,“创新链”的现实战略目标是实现价值创造。在“价值链”管理的视角下,企业不仅要对自身资源进行协调,更要对“链上所有关键节点的企业创新主体及要素进行统筹。因此,传统的以企业自身“利益获取”为核心的传统思路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目标。

  与前者相比,“价值创造”在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偏好上具有优势[2729]。只有以实现“链“上主体的价值共创为宗旨,才可能实现跨主体的资源与创新协同。最后,“创新链”的长期战略目标是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创新范式关注某种产品或技术的开发,“创新链”管理更注重“链”上各节点技术与要素协同的整体效能,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也就是说,“创新链”并不必然追求“单个节点”技术是否是最先进的,二是试图通过对有限资源的合理搭配来实现“整个链”效能的提升,并在实现相关技术与要素可控性、先进性的基础上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4趋势展望

  当今,适逢我国在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阶段,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破解发展困境,把握发展机遇,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使命。关于意义导向“创新链”管理的研究或可作出分析视角与政策工具上的贡献。企业“创新链”管理的核心,是强调“意义导向”在管理多节点、多主体的创新协同时的重要作用。在该框架的指引下,创新链与产业链可以实现深度融合与有效协同。在前文中,研究阐释了相关理论基础,探索了“创新链”的内涵、结构与边界问题,进而构建起了意义导向“创新链”管理的概念框架。进一步的,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新要求与企业“创新链”管理的新特征相结合,展望理论范式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

  其一,关注“创新链”管理与传统范式相较所展现出的新特征。尽管从领域上看,“创新链”管理仍属于企业创新管理的范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企业创新实践中新情境与新挑战的涌现,“创新链”管理也显示出新的特征。

  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管理多主体参与下的长链条(乃至全产业链)创新协同,这使得传统的以“市场-科层制”二元划分的治理模式遭遇困境,企业需要以新的视角、思路与工具来管理处于自身边界之外但无法通过“合同”来治理的创新问题。另一方面,是创新主体需要反思开放式创新(OpenInnovation)等范式对企业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自主可控性问题。与之对应,在构建以“双循环”为核心的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应关注上述“创新链”管理的新特征,领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之间的关系,探索治理思路与协同框架的新视野。

  其二,关注“意义导向”在企业“创新链”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作用。根据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Innovation,MI)[2]的框架,企业需要通过意义的“识别、转化与应用”来最终实现价值的创造。这样的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意义导向的企业“创新链”管理过程,或是存在哪些新特征与新机制,值得更加深入的讨论。

  此外,应当认识到,“价值创造”是目标协同与资源协同的基础,只有通过“价值创造”才能更好的调和目标企业与“链”上关键节点的核心企业之间的冲突,寻找长期的共同利益所在,更好的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共创,是考验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试金石”。在未来产业的前瞻性乃至超前性布局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也是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实施企业创新的“意义管理”尤为重要,因此,应更深入的领会企业创新“意义链”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新发展格局下持续推动全产业链价值创造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其三,关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与融合。关于“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论断体现了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与融合的重要性。所谓“创新链”管理,并非通过某个渐进性(Incremental)或颠覆性(Disruptive)的技术研发来实现产品性能的显著提升[8,33],而是统筹与提升企业涉及的产业链中所有关键节点重要创新活动的整体效能。

  应当认识到,企业“创新链”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自主可控、技术先进、发展可持续与正外部性”,创新者为此需要依靠目标协同、资源协同、时间协同的动态过程,而上述目标与过程的实现都要以“产业链”的基本结构为载体。可以说,“创新链”与“产业链”是企业创新管理过程中的一体两面,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深度联系。因此,关于“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与融合的思考不仅可能是未来企业创新研究的重点之一,也可能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的政策思路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劲,曲冠楠.有意义的创新:引领新时代哲学与人文精神复兴的创新范式[J].技术经济,2018,37(7):4-12.ChenJ,QuG.MeaningfulInnovation:AnewInnovationParadigmleadingRenaissanceofPhilosophyandHumanisticSpiritinNewEra[J].TechnologyEconomics,2018,37(7):4-12.

  [2]陈劲,曲冠楠,王璐瑶.有意义的创新:源起、内涵辨析与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9,37(11):261-270.ChenJ,QUG,WangL.MeaningfulInnovation:Origin,ConnotationandEnlightment[J].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2019,37(11):261-270.

  [3]曲冠楠,陈劲,梅亮.有意义的创新: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交互耦合框架[J].科学学研究,2020,38(11):187-196.QuG,ChenJ,MeiL.MeaningfulInnovation:ACouplingFrameworkBasedontheComplexSystemPerspective[J].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2020,38(11):187-196.

  [4]曲冠楠,陈劲,王璐瑶,梅亮,朱子钦.创新意义资产:理论基础、战略价值与企业实践[J].科学学研究,2021,39(6):162-170.QuG,ChenJ,WANGL,MeiL,ZHUZ.InnovationMeaningAsset:Origin,StrategicValueandEnterprisePractice[J].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2021,39(6):162-170.

  [5]曲冠楠,王璐瑶,陈劲,郭彬.有意义的创新:决策框架、认知基础与赶超路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07):73-86.

  QuG,WANGL,ChenJ,GuoB.MeaningfulInnovation:DecisionmakingFramework,CognitiveBaisandCatch-upPath[J].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21,42(07):73-86.

  作者:曲冠楠1,陈凯华2,陈劲3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