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高级经济师论文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关对策,可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需要国家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大学生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本篇高级经济师论文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关对策,可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需要国家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大学生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实现充分就业。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提高自身能力,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创刊1999年,由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全国唯一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的专业性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0576,国内统一刊号:CN11-4028/D,邮发代号82-631,每月5、15日出版,《中国大学生就业》上半月刊(红版)将更加突出权威性、指导性、工具性的特点。其主要内容涵盖年度就业形势分析预测,及时、准确的政策深层解读,地方及行业就业情况调查与研究,高校就业工作交流与理论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战略研讨等。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就业前景是每个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所关注的,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青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回顾西方经济学主要的就业理论,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就业问题;劳动力;对策
一、引言
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相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因此日趋严峻。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就业问题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
因此,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放宽视野,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不仅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缓解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
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则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属于卖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反之,若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属于买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
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摆脱这种供求失衡的影响。高等院校是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则是毕业生的需求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大学生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没有选择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与需求量,用人单位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紧缺商品,供大于求。如果,市场上出现前两种情况,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但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情况,必将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为社会提供80-100万个就业岗位,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应为900万个左右,但是由于对劳动力需求增速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实际能提供的岗位不足900万个。从需求上看,除了高校毕业生每年持续增长,还有大量下岗职工待就业,从而导致供过于求。[1]
(二)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错位
由于市场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和劳动力,但是高校只能通过固定的学制和专业批量提供某一种人才,一方面,毕业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出现短缺,更加剧了大学生劳动力供应的过剩。大学人才的培养对于市场来说总有一种滞后性,不能够快速的反应市场的需求,人才模式不能够和市场的需求保持一致,错位不可避免,就业不可能达到充分,这是市场经济的调节产生的合理结果。
(三)宏观调控力度有待提高
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的自发调节具有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在市场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政府应当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仍然执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的政策,有一些地区仍存在政策上的障碍,大学生不能够有效的流通,造成了部分地区的市场分割。对于吸引大学生去中西部工作的政策支持远远不够,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更是不能到位。在教育制度的设计上,政府也存在一定的错误,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减少教育成本,以实现大学生人才的最大效用。
(四)其他原因
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一部分的自愿性失业,由于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一样,导致的结果是由一部分大学生宁可待业也不参加工作,构成了其中一部分的原因。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和就业目标上还存在其他很多问题,也构成了就业的障碍。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就业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
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未得到根本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但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根据调查,高达60%的被调查者宁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到基层、偏远地区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力,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对工作期望值。此外,大学生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企业的需要,培养创新进取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就业取向,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关注时事政治。[2]
(二)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转变高校的教育模式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驾驭能力越来越强,能够根据经济的周期变化合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扩大规模,追求效益等问题,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引导高校转变教育模式。高校应该主动与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和岗位,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力,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同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新的渠道。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同时对学校,尤其是对学生自身发展都是一个良好的助推力。
(三)加强就业服务,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凯恩斯就业理论强调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来调节就业,忽视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管理和改善。政府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社会大众的服务者。一方面政府应该担当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加强两方的联系,从而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发挥职能,完善就业系统,通过减少户籍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继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偏远地区或较贫困地区就业;严格控制供过于求的招生,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3]
(四)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在明确自己用人标准的同时,应该加强与高校的联系,搭建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引导大学生有目标地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培养兴趣与爱好,从而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积极为大学生见习基地的实施创造便利条件,与高校开展合作项目,接纳未毕业学生来企业实习,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客观公正的指导。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