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这篇中学教育论文投稿发表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教学依据,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学生逐渐成为了教学的主题,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论文分析了非差异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并给出了差异教育的具体措施,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初中
这篇中学教育论文投稿发表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教学依据,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学生逐渐成为了教学的主题,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论文分析了非差异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并给出了差异教育的具体措施,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教育论文投稿,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差异教育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但随之出现的现象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显著,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运用差异教育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非差异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经济差异比较大,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投入力度和关注度不同。此外,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升学率,在教学期间会对学习成绩优秀者格外关注,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态度比较差,学校、教师的态度极大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负面认识,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此外,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使得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严重下降。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要运用差异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和布置作业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阶梯化数学教学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生长环境不同,因而在学习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要全面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接受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实施阶梯化的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提出的要求,只要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就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教师将学生根据分数高低分为A、B、C三个层次。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A层次的学生提供15分钟时间,让他们分享预习的收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最后,教师预留10分钟时间,鼓励B、C层次的学生分享学习后的收获。在布置作业期间,对A层次的学生布置思考型的作业,B层次的学生以练习型作业为主,C层次的学生以巩固新知识练习为主,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教师要在差异教育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成长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比较强,同时初中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过渡阶段,因而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还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帮助他们深入学习理解课堂中没有吸收的知识。一方面锻炼了学习优秀学生的讲解能力,加深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帮助和关心,进而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为学生做指导,增加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并被运用在各个领域。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时间。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兼顾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练习题型设置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期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总之,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差异教育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管彦民,张世相.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2):54-56.
[2]王洪顺.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J].数理化学习,2014(10):15.
作者:葛畅 单位:高邮市三垛镇初级中学
推荐阅读:《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创刊于2006年,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教育学院主办,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的学术理论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