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这篇德育教育论文发表了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如何融入文化自信,人们对人才的界定标准都是德才兼备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这些公认的标准中, 德都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由此可见德的地位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来说如何丰富德育工作了?
这篇德育教育论文发表了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如何融入文化自信,人们对人才的界定标准都是德才兼备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这些公认的标准中, 德都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由此可见德的地位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来说如何丰富德育工作了?论文介绍了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德育教育论文,文化自信,高校德育,融入
一、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我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系统。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特色文化,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其中包含着许多在今天仍有价值的道德观念。
1.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虽然近代国家和民族的观念是从甲午中日战争才开始萌发的,但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存在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操,如春秋时期就有弦高犒师的记载。而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典型的爱国人物,如汉代的苏武、唐代的张巡、宋代的岳飞和文天祥、明代的史可法、清代的林则徐等。爱国主义还体现在广大人民对一心为公的官员的赞颂上,如《诗经》就赞颂“夙夜在公”的官员。宋代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
2.以人为本的思想与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学说的创建者孔子率先提出“仁”的观念,这是儒家学说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核心理念。孔子从个人修养出发,提出“修齐治平”的理念,其最终社会理想是天下归仁。墨家学说的创建者墨子提出的“兼爱”,则是超越儒家“仁”的人本思想。孔子的“仁”还只局限于奴隶主和后来的地主士大夫阶层,而墨子的“兼爱”则超越了阶级,直抵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儒家学说的亚圣孟子提出仁政思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注重道德自觉道德自觉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关键。道德的本质并不仅在于个人在公众场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独处时能否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标准。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即提出“慎独”的观念。而儒家学说则注重自省,如孔子的学生曾参就秉持“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养成方法,荀子在《劝学》中也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括孝、悌、信、义、智等道德观念,都对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有着启发意义。
(二)优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产生于国破家亡之际,发展于救亡图存之时,是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先烈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凝结出的光辉结晶。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基础的先进文化。其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事求是的品质实事求是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原文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用来赞颂刘德在收集古籍时能力求真籍。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实事求是既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修身的原则,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又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进而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决定条件,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高贵品质。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这一著名论断,成为运用实事求是观点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端。之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无数次证明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性。
2.爱国主义的品质革命正是出于爱国,出于探求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先烈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头颅和热血谱写出一首首爱国主义的旋律。它既体现为古代圣贤“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也体现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情怀,更是“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豪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又涌现出无数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奉献自己的先进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钱学森、袁隆平、罗阳等。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爱国主义品质,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品质。
3.艰苦奋斗的品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这种品质的表现更是数不胜数,如“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以及我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都是艰苦奋斗优秀品质的体现。在我国物质文明得到高度发展的今天,艰苦奋斗仍然毫不过时。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达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增加高校德育工作的媒介
将文化自信理念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还要与时俱进,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和传播手段,增加德育工作的载体与媒介。高校德育工作不能也不应该是思政理论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孤军奋战,而应该是以学校为单位全方位、立体化、生态化的有机系统。
(一)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德育体系
1.注重思政理论课的德育主阵地思政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主阵地,必须牢牢抓住这个主阵地不放松,以思政理论课的五门课为核心,向外延伸思政理论课的相关知识,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对中外历史的回顾以及对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探索等,不断扩大思政理论课德育功能的范围。
2.发挥专业课和其他公共基础课的德育价值充分利用各学科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论学科门类,充分挖掘本学科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传统,开设相关的公选课和知识讲座。例如,物理专业的老师可以就两弹一星背后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精神深入挖掘。
3.利用校园讲座的德育功能校园讲座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入校园,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阅历,现身说法,对高校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座的内容既可以根据每年各级党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要求排列,也可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来设置。例如,理工院校可以多开设人文类型的讲座。
(二)利用新兴技术构建全新德育平台
网络的普及在传统意义上说,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占据网络和新媒体话语权和德育阵地的意识,主动出击,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积极进行德育和文化传播工作。
1.建设网站网站不仅代表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水平,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平台。在校园网站建设时,要注重主流价值和正能量的传播,向高校学生传递昂扬向上的信息。
2.开设博客各级领导和教师要积极撰写网络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可以紧跟时事,例如美国大选、G20峰会等主题,也可以是教学管理的某个方面,例如招生、就业、考研等。这样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高校学生是我国使用社交媒体最多的人群,因此,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利用好微博、微信,建立QQ群和微信公众号,既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可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三、建设、丰富校园文化
通过团委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给青年学生提供发展、提升自己的机会,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传播和发扬。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分为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每年迎新、毕业、国庆、传统节日等为常规活动,逢重大历史纪念的年份,可以组织特色活动,例如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安晓颖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推荐阅读:德育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途径
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这篇德育论文在他们烦恼郁闷之时,给与更多的情感支持和指导,而不是任他们在网络中寻找所谓的关心和关注并沉迷其中时再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