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阐释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内涵,指出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制度政策保障、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借鉴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明确了校政合作协同育人、搭建校内教育平台、组建行
摘要:阐释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内涵,指出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制度政策保障、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借鉴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明确了校政合作协同育人、搭建校内教育平台、组建行业联盟组织、引企入校协同育人才是有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政校行企 协同培养 高校 创新创业 生态系统
当前,就业难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择业就业到创新创业的转变。 随着国家及政府部门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教育部门也逐步加大了相应的支持力度。 但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需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在“政协行企”协同育人合作机制下,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基本理论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打算创新、已经创业或者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而实施的实用型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为教育内容。
2.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当中,如果生物与环境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就可以将其称为生态系统。 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第一生物与环境之间既彼此制约、又相互影响; 第二生物与环境之间可以达到一种动态化的平衡。
3.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指的是在专责机关管理活动中,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力量,使其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构建协同创新中心; 同时,地方性高校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具体内涵
以学校、行企、政府、企业为参与主体的创业生态圈,将大学生创业服务、大学生创业培训及大学生创业孵化进行有机融合,涉及大学生创业摸索到成功的全过程。 它强调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创新课程的开发,通过机制创新建立组织和管理机构,协同运作管理,合作培养创新创业教师。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高校主要提供培训场地; 行企重点在资金、技术及经验方面给予支持,深度嵌入创业项目是最有效的支持形式; 政府部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及政策等方面。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方面面,并从政治、社会、文化及经济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选择产生影响。 只有政、校、行、企等多方主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加强文化、政策、金融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整合与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作用。
二、国内发展现状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现状
首先,高校中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虽然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创新改革政策,加大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依然停留在形式上。 其次,我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很多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教育内容相对单一,没有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再次,部分高校虽然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由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有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最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投入经费十分紧张,缺乏相关的设备、设施及软件系统[1]。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 首先,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对其本质没有全面的认识。 其次,高校领导层与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体系。 最后,虽然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没有正确的认知,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是少数创业能力较强的同学的事儿,与自己无关。
2.制度政策保障方面的问题
政府部门没有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出台各种政策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宏观性指导政策,但是由于执行能力欠佳,无法落实; 另外,由于实用性规章制度与配套措施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依然充满各种阻碍,严重打击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产生了影响。
3.体系方面的问题
首先,高校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没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 其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任职教师缺乏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创新创业经历,且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缺乏技巧,很难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再次,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缺失也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问题。 有的高校即便设置了相关课程,也只是面向部分学生的选修课,并没有将其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结合。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仅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与训练,即便是增加了创业实践环节,也没有与市场结合[2]。
4.资源整合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欠缺整体联动,政府、社会、科研机构、家庭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多元多赢格局。 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无法突破创业资金瓶颈,无法给予高校创业创业教育以充足的资金支持。 而高校也没有在配套政策与财力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没有激发出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整合,大学生缺少可以创业实践的平台,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
三、国外创新创业现状及生态体系构建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学者Haken为了验证“1+1>2”的协同效应,在1971年系统论中首次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后又通过创新系统理论对其不断完善和补充。 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包含三点:一是将利益共赢作为创新主体; 二是将协同合作作为创新方式; 三是加大创新系统的深度,确保其与其他方面有效融合,将各创新主体组合,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可见,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三方面的因素:政府构建体系并分类管理、第二企业主动融入并大力支持、学校的潜心教学和重在应用[3]。
借鉴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现状,明确了要以我国现有的高校教育环境为基础,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培养的合作机制。 即以利益共赢为合作理念,结合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及企业等各方主体的利益,创新机制体制,构建一体化协作平台,有效整合与融合各方利益主体的功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策略
(一)校政合作协同育人
为了实现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我国提出了“卓越计划”,旨在专门培养一批有着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的实施,增强了我国的创新驱动力,有效解决了教育本身存在的承载力失衡、资源配置不合理、输入输出效率低等问题,实现了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并通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对此,高校可以根据“卓越计划”对“校政合作”的要求,在既定的体制框架内,在目标、动力、运行、评价等方面积极制定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确保创新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融合及利用[4]。
(二)搭建校内教育平台
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确保高校可以全方位、多渠道地创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更新课程体系结构
遵循目标性、实践性及综合性原则,更新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达到国家劳动部门制定的行业职业标准。 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参考行业协会的实际需求,在相应职业标准与职业任务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及态度进行整合,提升课程体系设置的专业性。
2.优化师资队伍
将高校专业导师、实习导师、创业导师及管理导师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首先,高校的二级院系指定专业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其次,实习导师应当实施“双导师制”,即校内的专业导师和校外的实践导师; 再次,在学生已经开始创新创业活动后,让有较高素养和能力、有一定创新创业经验的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由班级辅导员或者教务人员等担任管理导师,确保教育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展。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通过课程实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其次,创建基本型和综合设计型综合实训,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自主开展创新研究性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持。 再次,构建校内模拟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校外实习也是有效的实践方式,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校外实习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5]。
4.制定多方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
将学生的实习经费、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等资金投向相应的行业和企业,从而在高校的辅助下,由行业和企业来完成学生的实践培训,消除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教育界限,通过高校与行业、企业的有效沟通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三)组建行业联盟组织
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由当地多所高校与高端企事业单位组建一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将汇聚资金、师资及信息等优势利用起来,通过发挥行业联盟组织间长期稳定的互动关系,帮助大学生实现项目与投资的成功对接,促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
(四)引企入校协同育人
加强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并通过双方的优势建设创业就业学院,创业就业学院通过实际项目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够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当学生自主创业成立公司之后,当地的企业可通过平台与学生往来业务,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这一过程中,创业学生也获得了充分的成长与发展。 当地企业可在资源、经营经验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与指导,提升学生在项目选择上的针对性,帮助学生实现与市场的对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真正落地[6]。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由开封教育学院主办。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教育教学,促进学术繁荣,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宗旨;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的办刊特色。
五、结语
我国政府部门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出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口号,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全民创业、大众创新。 为了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必须采取校政合作协同育人的策略,搭建校内教育平台,组建行业联盟组织,落实引企入校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张倩,邬丽群.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35.
[2]刘小明,贾长云,李纪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建构[J].煤炭高等教育,2019,37(1):52-56.
[3]虞亚平.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7):141-143.
[4]杨芬.经济新常态下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工作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83-86.
作者:王 旭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