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进入新时代更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空前,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仍面临各方面挑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进入新时代更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空前,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仍面临各方面挑战。文章将从思想政治课程发展、困境和转机等方面详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并尝试通过分析研判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机;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教育、责任担当、使命精神培育、合格社会主义公民培养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重大”,在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过程中,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塑造学生爱国情、强国志、培育报国行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需要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铸德育魂的关键课程需要进一步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思政教育论文: 思维导图在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中的应用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概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有着优良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类的教育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在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课程顺承性、逻辑性、全局性提出更高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建设更加规范、科学合理。从“98方案”到“05方案”课程建设趋于合理。课程建设规划逐渐奠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高职思政课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各地方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开设“形势与政策”及省情类课程。思政人才队伍构建加快。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到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 年)》的通知(教社科函〔2019〕10号)等文件,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先后出台。
自“05方案”实施以来,中央高屋建瓴,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从课程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都强化了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为课程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新人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国家层面相关文件出台,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与其课程定位、国家层面期望、培育时代新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改变“低头族”人群比例,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思想行为“摇摆族”也存在于相关一部分社会群众中,甚至其中不乏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思政育人元素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现状
笔者以“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在高校(高职高专版)育人现状”为题制作问卷。选择中西部地区5所综合类高职院校进行问卷发放,累计发放问卷876份,其中有效问卷870份。对回收试卷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前专科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明显,但总体水平仍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得到创新发展,但是在育人载体、育人方法上仍需加大探索力度,适时引入新育人平台载体,增强育人实效。
通过数据分析可对特定区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状况有了全面认识,亦坚定今后认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方向。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空前,从学校到社会,从个人到家庭,全国上下一盘棋全方位、全过程、全育人模式和机制日趋完善。由于思政工作的特殊性,个人思想意识转变的规律性、个体思想易受客观外部因素影响的诸多特质也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程发展增加了挑战。
(一)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需要进一步增强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技术竞争,但关键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品德、强烈的爱国情结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问卷数据可以得出:现阶段大学生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责任意识、高尚的人生追求,这与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高度保持一致。广大莘莘学子敢于、乐于、勇于将个人成才与成才融入国家民族事业中去,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任。
问题一: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否实现?问题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使命?问题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体现的是什么思想?对于以上三个问题99%的学生都给出积极向上的回答,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有责任,有担当,有着坚定的信念,重担在肩,立志报国。学生的总体认知与主流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但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课程认知却存在明显偏差。虽然思政课创新、改革近年来如火如荼,但是要完全达到社会的期望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存在对于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思政课认知较为肤浅的问题。
问题:你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看法?数据显示,只有40%的同学认为需要加强政治理论类课程学习;45%的同学认为自身具备国家、社会要求的品质,适当学习相关课程便可;15%的学生认为高校课程紧张,思政类课程意义不大,且占用了过多大学时间。以上数据也印证了当前高校思政教师的课堂反馈:高校思政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类课程的价值。个人理想信念方面,问题:个人的理想目标是什么结果?
显示:19%的学生过于功利,对于金钱非常看重,这部分学生认为挣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38%的学生认为读书的目的单纯的是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家人的生活状况;11%的学生认为顺其自然;只有32%的学生具有较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主动将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期待在社会中多承担责任,将有限的生命投入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进程中去。对于大学期间的目标计划: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明确目标、计划,好好学习,获得职业技能证书;21%的受访者表示计划明确,学好专业课程,通过专升本考试,提升个人的学历水平;4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明确计划,每天认真完成课业与学业,做好学生的本分;12%受访者对于大学生活既没有计划,也没有想法。
以上问卷结果反映出学生的“三观”教育存在巨大 缺口,也再次说明在大学生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极其重要。古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当前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期盼有很多,也更加需要在做好做实上下功夫。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其中生源构成复杂、学生学习成绩差异较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必须更加重视高职生思政课程效能的发挥,保证当学生走向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接受、认可当前的思政教育模式。
三、高职院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困境
传统思政课发挥着育人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广大学生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人生目标,树立了发展方向。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但是鉴于国家社会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期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原因如下。
(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明显按照国家“08方案”要求,在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中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前高职生在校修业年限为三年,较为普遍的安排为:大一期间开设公共类课程、部分专业课程,大二期间开设专业课程,大三阶段为定岗实习。而思政类课程要完成教学目标真正所容许的时间为大一上、下学年期,时间紧、任务重,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很难不大打折扣。在这种前提下,理论教学占比重非常大,外出实践的机会相对很少。传统理论说教内容多、容量大,涉及知识抽象,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教育对象特质研究滞后思政课程教育缺乏对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研究。应了解今天的大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在真正了解学生的诉求的基础上进行特定的教育。传统的思政课堂千篇一律,仍停留在以不变应万变阶段,忽视受教育者每个个体的差别,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明显弊端。只有真正认清我们的教育对象,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
如今学生的思维活跃、讲求个性、做事张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抓住这一个共性特点对其施加影响,再辅助个性化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供与求相互共生。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实现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目标,达到“立德树人”这一终极目标,这是我们的“需”,相反,对于我们的受教育者的“求”却缺少研究,对于学习原生动力需要去进一步挖掘。挖掘元素可以是社会人,也可以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三)课程冲突与规律挑战
专业课程教师人文素养欠缺。在高职院校、甚至一些高水平本科院校当中,始终存在一种偏见,对于人文社科学科有一些鄙视的、异样的目光存在。在他们的眼中社科类专业是虚的,人文社科全是靠嘴巴吃饭的,而工科理科类专业才具有至高无尚的价值;工科类专业才是个人吃饭谋生的真正本领。公共类课程应该为专业类课程服务。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在被无形打压的大的背景下,思政教学面临的困难很多。
一是社会的较高期望与不能满足期望的矛盾;思政教育被赋予很高期望,但现实中通过短暂思想干预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不容易。二是思想类教育受客观环境影响的因素诸多。思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撑与支持,社会大的环境应与思政育人做到同向同行。最后,思政教育同样遵循知情意信行规律。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来顺利完成规律之间的承接递进关系。
(四)传统思政教学的困境
1.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挑战。一是在教学人员配备方面,思政教师人员工作量大,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是一些地方院校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西部某高职院校为例,以每届高职新生近5000人计算,每班60人小班教学,将有83个授课班级,如果每位教师担任6个班级教学工作,则需要14位专职教师才能将课程安排下去;二是思政教师队伍中专职教师少,兼职人员占大多数;三是思政学科科班出身教师占比较少。虽说思政教师具有其他人文类学科背景对于思政学科发展将有很大裨益,但是如果学科跨度过大,能否融入思政学科也是值得考量的地方;四是教师队伍学历整体水平偏 低。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增加,从全国范围看思政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西部地区,教师学历水平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西部地区受区域发展影响,工资、福利、待遇等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较小,三、四、五线城市所在地区院校为人才所提供的平台有限,通过地方的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措施,有一部分人才留下了,但相关数据显示:硕士类人才流失率达到35%;博士类人才流失率接近50%。如何才能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下”是西部地区面临的问题更是思政队伍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2.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明显偏弱。从国内相关数据看:不是高职类院校教职人员不愿意做科研,毕竟教师要发展、晋升都离不开科研支撑,但是高职类教师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在教学、科研方面,高职类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相比明显存在劣势。高学历人才的差距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存在差距的重要方面。通过教学科研的表现,两类院校的差距可以最直观地得到表现。
西部某省在组织比赛中的成绩是最具说服力的。省级人文社科类科研课题的立项比例中高职院所占比例很低,2020年人文社会类项目获批总数为317个项目,从立项数量来看,其中本科院校立项247项、高职高专立项79项;从立项类别来看,本科院校总计立项247,其中自筹经费共计119项,其他项目(重点、青年、思政、基地、依托项目)共计128项;高职高专立项79项,其中重点项目共计20项,其他项目(自筹经费项目)共计59项。同样以2020年某省举办的“请抬头——听我讲思政课”比赛结果来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情况也能够说明高职院校师资与生源的巨大差异。
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机遇
(一)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把好立德树人第一关自十八大以来,尤其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政课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对于思政课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机构分别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实施规划。所有学科、课程都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建设者为目标,所有高校都要坚定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思政课作为引领高校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课程,更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思政教师要勇挑重担,把好立德树人第一关,时刻以“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为中心思想,做好贯彻执行。思政教师要做到有底气、有知识、有准备、有担当。在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以理服人,思政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改变其他学科人员对思政课的偏见,扭转以往思政学科在专业课程中的话语体系,用事实证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丰富思政教学方法手段
遵循教育规律,提升思政课实效。教育成果取得,需要建立在尊重受教育者的前提下,符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思政工作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让思维活跃的新生代接受新的思想。一是证明内容的科学性。当前的思政教材有着绝对权威,由教育部教委统一编写;教材内容具备崇高真理性。教材内容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二是找到一种让受教育者容易接受教育的方式。受教育者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很明显用一本全国统一的教材教授每年上千万的大学生有很大的难度。每一个个体的实际情况不同,对社会的认知不同,关注的兴趣点不同,对于社会的诉求不同,所学的专业更是不同,这就需要对这一成不变的教材进行变通,通过形式各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1.教育方向单一性向双向互通转变传统教育注重课堂讲授,教师是一堂课的中心,课堂教学很好地将教师所具备各种能力、素养展示出来;而思想课堂需要最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原有状态,由教师单一讲授向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转变,教师需要学生对自己讲授知识的呼应,更需要鼓励学生学会辨别、区分与质疑;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观点,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这将更加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思政课教学的最大特点便是时效性。教材内容的加速更新,也需要思政教师去增加、提炼一些新的课堂教学元素。利用新近发生的时政热点事例施加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将更有说服力。回顾“十三五”,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经济实力用最直观的数据、最直接的事例来说明;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用同学们自己、身边同龄人的变化来证明。这一些都 是变向告诉受教育者思政课堂的科学性、真实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3.教育内容呈现的多样性、丰富性、直观性教育内容的理论性、时政性对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过去,大学思政课堂的负面新闻不少,无非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在下面睡意盎然、我行我素,瞧不上、看不起思政类课程,始终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可有可无。现在这种现象多少少还会存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将枯燥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书本知识如何讲活、讲通、讲透,讲到学生的心眼里;学生考虑最多的是对今后的工作、就业是否有用,学生兴趣点在哪里;这些是思政教学的难点也应该是今后思政教学的切入点。同样的事例转换视角切入学生是不是容易理解一些?教学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更加多样性;教学案例的切入,可以更多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课堂与实践教学相互呼应,适时开展现场教学将会发挥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教育部.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讲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J].高等教育,2015(10):17-22.
作者:郭飞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8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