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高碳硬线钢中B类夹杂物变性研究现状与进展> 正文

高碳硬线钢中B类夹杂物变性研究现状与进展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1-25 11:11

本文摘要:摘要:高碳钢冶炼过程中用铝进行终脱氧,其脱氧产物残留在钢液中形成B类夹杂物。夹杂物与钢基体之间缺乏相容性,造成钢材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降低。B类夹杂物熔点较高,难于上浮,不能直接去除,加入适量的变性剂对其成分和形态进行调整,减少

  摘要:高碳钢冶炼过程中用铝进行终脱氧,其脱氧产物残留在钢液中形成B类夹杂物。夹杂物与钢基体之间缺乏相容性,造成钢材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降低。B类夹杂物熔点较高,难于上浮,不能直接去除,加入适量的变性剂对其成分和形态进行调整,减少夹杂物对高碳钢的危害,提升钢材洁净度。阐述了高碳钢中Ca处理、Mg处理及稀土处理对氧化铝夹杂物变性的机理和效果,以达到对高碳钢中B类夹杂物的控制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碳钢;氧化铝;夹杂物;钙处理;镁处理;稀土处理

钢铁研究学报

  高碳硬线钢是金属制品行业中的重要原料之一,常用于制作钢绞线、弹簧钢丝及电梯和石油专用钢丝绳。随着对清洁钢的需求量的增加,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研究成为共同探究的热点话题[1,2]。B类夹杂物属于脆性夹杂,与钢基体缺乏相容性,在拉拔合股过程中常常作为裂纹源,导致拉拔断丝,使钢材表面产生微裂纹;增加钢材的各向异性。铸坯中必须严格控制夹杂物的种类、分布、粒径及含量[3-7]。控制钢液浇注过程中的夹杂物的生成,是生产优质高碳钢的重要环节[8-9]。目前,钙处理、镁处理和稀土处理等都可以改变夹杂物的类型、形貌和尺寸分布,减轻或消除其对钢性能的危害[10]。

  钢铁论文投稿刊物:钢铁研究学报以反映钢铁工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推动学术交流、培养和发现科技人才为宗旨,主要报道冶金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其推广应用的情况。

  1高碳钢处理

  1.1钙处理

  钙是一种化学性质极其活泼的碱土金属,与氧和硫的结合能力较强,钙可作为合金的脱氧剂、冶金的还原剂。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钙处理改性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得到关注[11]。钙处理可以将固态Al2O3夹杂改性为液态CaO-Al2O(3Cax)球状夹杂物。夹杂物向球状转变对夹杂物的分离起着重要作用[12-13]。

  熔点 较低的钙铝酸盐,随着钙含量的增加形成不同类型的xCaO·yAl2O3化合物。随钢液中钙含量的增加,夹杂物的组成变化顺序为:CA6→CA→CA2→C12A7→C3A[14]。Lindon在实验中观察到,Al2O3夹杂物在液态钢中是不润湿的,并且与CaO-SiO2-Al2O3相比,分离率更高。表明钙改性后的球状的钙铝酸盐夹杂物与钢液的润湿角更小。文献[15]中选用钙元素处理,氧化铝在夹杂物与钢液界面处与钙发生反应,其反应机理如下[16,17]:2[Al]+3(CaO)+Al2O3(s)+3[Ca](1)x[Ca]+y3(Al2O3)=(CaO)·xAl2O3y-x+2x3[Al](2)结合上述公式与表1计算1873K下钢液中Al含量与Ca含量间的关系。

  为了在炼钢温度下将Al2O3夹杂物控制在液态,必须将钙处理夹杂物成分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在Factsage中绘制的高碳钢中夹杂物控制目标区域阴影部分。相关研究[19]表明钙处理前的Al2O3夹杂物形貌棱角分明,钙处理后的钙铝酸盐夹杂物形貌圆滑没有棱角,类似球形。钙处理使高碳硬线钢液中高熔点的B类夹杂物有效改性为低熔点低密度的钙铝酸盐复合夹杂物,改性后夹杂物尺寸较小,利于夹杂物上浮,净化钢液,提升钢材质量。

  1.2镁处理

  镁属于碱土金属,呈银白色,化学性质较K、Na、Ca弱,但在钢中的溶解度高于Ca、Ba。在钢液中与O、S结合能力较强,易生成含镁的夹杂物,改变夹杂物的成分,从而改变夹杂物与钢液间的界面张力。金属镁进入钢液后会迅速汽化并形成气泡上升,镁蒸气搅拌钢液促进夹杂物上浮[20]。镁在钢液中所提供的 形核位置比较均匀,使得生成的夹杂物细小且弥散分布,利于组织细化,提高性能。镁对夹杂物的变性处理,其原理是镁在钢中改变钢液中夹杂物的形成方式,从而改善钢中夹杂物的类型、形态及分布。Zhang[21]等人的研究表明,加入镁后,B类夹杂物得到了快速的改性。热力学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Mg的含量为1~5ppm时,改性效果最佳。研究[22,23]表明,金属镁对B类夹杂物的变质速度极快,3min内钢中几乎全部为尖晶石,这是由于金属镁加入钢液中能迅速形成大量气泡。

  微镁处理可以将钢中簇群状Al2O3变质为细小,大幅降低大尺寸硬质氧化铝夹杂物的危害。高碳钢中镁处理氧化铝类夹杂物的反应机理[24]为:[Mg]+[O]=MgO(s);△Gθ=-731400+239.68T,J·mol-1(3)3[Mg]+Al2O3(s)=3MgO(s)+2[Al];△Gθ=-992130+332.76T,J·mol-1(4)[Mg]+[O]+Al2O3(s)=MgO·Al2O3(s);△Gθ=-752190+223.98T,J·mol-1(5)Cao[25]等人研究表明:镁可以将氧化铝夹杂物改性成氧化镁-氧化铝尖晶石夹杂物,液态钢中改性的MgAl2O4夹杂物是球形和近球形的较小尺寸的颗粒。但在改性后,这些细粉MgAl2O4夹杂物可通过在钢液中聚集而生长。Itoh等人结合自己的工作与他人的工作计算出1873K时,铁液中溶解元素的活度;绘制了溶解氧在铁液中等浓度线的MgO-MgO·Al2O3-Al2O3的相界。

  SuitoH[29]等人对钢中Al2O3夹杂物形核动力学研究,钢中加入的镁能够与钢水中的氧反应生成MgO,MgO在钢液中的临界形核半径为0.23,Al2O3在钢液中的临界形核半径为0.65。γ*Al2O3>γ*MgO钢液中的MgO更容易形核。根据形核理论,颗粒细小的MgO易成为其他夹杂物的形核核心,与钢中的Al2O3夹杂反应生成MgO·Al2O3,从而达到对高碳硬线钢中B类夹杂物改性的目的。文献[28]、文献[29]对镁处理氧化铝夹杂物研究发现:观察Mg处理后的金相显微组织,发现Mg-Al复合夹杂物能够有效诱导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核。经过理论计算发现,降低钢液与夹杂物之间的界面能及减小夹杂物与钢液之间的润湿角,是镁处理使钢中夹杂物细化的重要原因。

  1.3稀土元素处理

  稀土元素化学性质活泼,极易与O、S等反应生成相应的稳定化合物。向钢液中加入稀土,易形成高熔点的稀土夹杂物。稀土氧化夹杂可做为异质形核核心,细化热影响区的组织,提高钢材性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30-32]。稀土通过(La,Ce)(S,O)基质代替Al2O3-MnS夹杂物促进复合夹杂物的形成[33]。

  高碳硬线钢中加入微量的稀土元素,可以改善其塑、韧性,同时达到表面处理效果[34],稀土金属使部分Al2O3还原成球状稀土氧化物,其反应机理(以Ce为例)为[35]:2[Ce]+3[O]=Ce2O3(s);△Gθ=-1431090+360.06T,J·mol-1(6)[Ce]+2[O]=CeO2(s);△Gθ=-854274.7+249.11T,J·mol-1(7)[Ce]+[Al]+3[O]=CeAlO3(s);△Gθ=-1366460+364T,J·mol-1(8)[Ce]+11[Al]+3[O]=CeAl11O3(s);△Gθ=-7261120+2282.36T,J·mol-1(9)Peng等人[36]探究了稀土元素还原控制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效果,研究表明使用稀土元素(Ce)处理后Al-Mg-Ce-O系夹杂物比尖晶石系夹杂物更稳定;Al-Mg-Ce-O系夹杂物形态呈球形,其尺寸分布小于尖晶石系夹杂物且其在凝固前析出,有助于夹杂物的弥散分布。Smirnov[37]等人的研究指出:经稀土改性后钢轨的冲击强度和可塑性较高且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较低。Li[38]等人研究了当加入Ce含量为0.026%,反应600s后观察Al2O3形貌得知,无规则形貌的B类夹杂物转变为近似球形的稀土与铝的复合氧化物。

  2结语

  夹杂物不仅是影响钢材洁净度,而且影响钢材的韧性、塑性和抗疲劳寿命。高碳硬线钢用途的特殊性决定了Al2O3类夹杂物的大小、含量与分布应受到严格控制。B类夹杂物属于内生夹杂,难以直接去除,需要选择合适的变性剂对其变性,改变其成分及尺寸,减小对高碳钢的危害性,提高钢材的洁净度、提升钢材的各项性能。

  参考文献:

  [1]ZHANGLifeng,GUOChangbo,YANGWen,etal.Deformabilityofoxideinclusionsintirecordsteels[J].MetallurgicalandMaterialsTransactionsB,2018,49:803-811.

  [2]张寄东.高碳硬线冶炼新工艺及性能优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

  [3]王林珠,李军旗,杨树峰,等.高铝钢中钙处理对非金属夹杂物特征的影响[J].钢铁,2019,54(11):27-32.

  [4]BAOYanping,WANGMin,JIANGWei.Amethodforobservingthethree-dimensionalmorphologiesofinclusionsinsteel[J].InternationalJournalofMinerals,MetallurgyandMaterials,2012,19(2)111-113.

  [5]雷佳柳,薛正良,朱航宇,等.子午线轮胎用帘线钢非金属夹杂物的研究进展[J].钢铁研究学报,2018,30(11):847-856.

  作者:席作冰1,2,李长荣1,2,王奕1,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