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妇女体育政策研究> 正文

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妇女体育政策研究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12-21 15:52

本文摘要:摘要:1919年,华夏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点,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激发了越来越多的精英女性积极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中国的妇女体育由此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新风尚。2019年,我们

  摘要:1919年,华夏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点,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激发了越来越多的精英女性积极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中国的妇女体育由此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新风尚。2019年,我们站在平等自由的当代,重新掀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篇章,审时度势。文章采用历史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将五四运动时期作为研究背景,我国妇女体育政策内容作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着重阐述五四运动时期妇女体育政策对当时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影响,以及对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关键词:五四运动,妇女体育,政策,新时代

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妇女体育政策的社会背景

  1.1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妇女体育政策的国内背景

  1.1.1一般来说,五四运动时期是指五四运动的广义概念,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的北伐。本文立足于从公元1917年至1927年,探索十年间的妇女体育政策研究。

  1.1.2政治背景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同年5月4日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今年是五四爱国运动诞辰100周年。在过去的100年里,以爱国主义、进步、民主和科学为基础的五四精神,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和积累,它已经融入国家血液,成为民族复兴之路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五四运动之前,由于封建君主制几千年的影响和传统的男性优越观念,男女的社会地位极不平等。男性绝对占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从体育运动来看,许多女性的项目在发展时间,项目规模和球员数量方面都不如男性。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之前,许多大型体育赛事,女性都没有资格参加。通过五四运动这一划时代的爱国事件,女性思想、教育得到解放,积极倡导女子参加体育项目,妇女体育逐渐登上舞台成为历史必然。

  1.1.3决策者观念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它在学生、工人等无产阶级的带领下,激发了强烈的新旧思想碰撞,把我们青年一代人的陈旧思想从保守的禁锢和束缚中拉了出来。在这场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意识到有必要彻底改革中国传统文明,跟传统彻底决裂,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反映在体育上,妇女体育政策的制定作为当时制定者观念的革新,是当时思想文明解放的产物。

  制定者的政策立场表现出从“不作为”向“积极作为”的方向发展。五四运动之前,体育项目对女性而言始终处于无人问津、无处可寻的地位,缺乏当局者的顶层设计,脱离政府扶持下的妇女体育难以生存。伴随着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决策者逐渐发现现行的体育政策与女性日益增长的投身体育项目之间的矛盾,性别意识表现出从歧视到平等的思路转变,积极制定妇女体育政策成为时代主流。

  1.2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妇女体育政策的国际背景

  众所周知,在1922年成立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已然具备了完整意义的国家奥委会组织性质。在中国奥委会网站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介绍:“中国体育组织早在1910年10月成立,1922年即为国际奥委会所承认”[2]。由于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博物馆中,关于民国时期中国加入国际奥委会的历史档案早已丢失,所以对于这样的说法,学术界至今存在不同争议。

  罗时铭教授在《民国时期中国最早加入国际奥委会时间求证》中向社会主流“1931年加入说”提出质疑,并通过史料记载加以佐证,可以确定民国时期中国最早加入国际奥委会的时间为1922年,这是体育历史文化上的一次创新。虽然目前尚未得到世界公认,针对中国最早加入国际奥委会的时间依然是学术圈中的重大谜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加入国际奥委会,对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促进民众参与起到了积极影响。

  2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妇女体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2.11912———1919年我国妇女体育政策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著名的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蔡元培成为第一任教育部长。中华民国教育部成立后,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法令[3]。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了新学制,称为“壬子学制”。随后陆续颁布了有关学校的各种法令,其中包括在“中学校令”中规定中学学制为4年,开设包含体操课在内的13门课程。

  而课程时长为男生每周3h锻炼时间,女生则为2h,女子中学免课兵式体操;在“师范学校校令”中规定女子师范学校免课兵式体操,而体操课教学时长为男子师范学校预科三年及本科一年各学年每周4h,女子师范学校前三学年每周3h,第四学年每周2h。由于随之颁布的学校法令在内容上与壬子学制有交叉,于是在1913年合并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把“学堂”改称“学校”,比清末“癸卯学制”缩短了三年,同时规定男女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取消清末为贵族设立的贵胄学堂以及封建教育的忠君、尊孔宗旨和“读经讲经”课程[4]。伴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逐渐打开了女性思想解放的枷锁,例如1915年(民国四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创办“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正是顺应时代特点的产物。

  2.21919———1922年我国妇女体育政策

  1919年4月召开全国第一次教育调查会,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宗旨的新教育议案。在此精神下,同年举办的第五次教育联合会对学校体育的改革问题更是作出了专门的决议。文件包括,“近鉴世界大势,军国民主主义已不合教育之潮流,故对学校体育应加以改进”[5],其中一条“注重女子体育”。文件强调,“吾国向来不重女子体育,故妇女类多孱弱,影响于民国者甚大,非特别注重女校体育不可”[6]。针对这项文件条例,联合会提出三点要求,包括:增加女校体育时间;完全女校体育设备;注重女子特别任务之体育。

  1919年5月4日,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进入历史舞台。“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以及“自由”、“平等”等口号给了妇女以深刻的启示,反映在体育运动上,也是争取实现男女平等,一些大城市率先普遍实施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运动。

  2.31922———1927年我国妇女体育政策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高潮,女子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女子体育学校也随之发展。而此时学校体育教育一度呈现混乱的状况,1922年之前,有些学校体育推行“双轨制”,即向欧洲、日本学习的体操作为课内要求,向美、英学习的田径、球类作为课后教学,二者一同推行、双管齐下,成为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

  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通过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学家杜威等人来华讲学而传入中国,替代了战败国德国的军民国主义。在体育运动中,基于教育理论的美国“自然体育”理论提出了“体育就是生命”的口号。强调体育要以儿童为中心,适应儿童的兴趣,主张让儿童自己去体验,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培养“自由”和“个性发展”。在这一点上,中国体育政策发展的方向已经从抄袭日本转向走向效仿美国的道路。

  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了“学制会议”,并于同年11月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命令》,史称“壬戌学制”。正是由于“壬戌学制”的公布,延续到1922年的“双轨制”才开始逐渐消失。在体育方面,“壬戌学制”和次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草案》,正式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趋于一致。

  1924年以后学校体育进入一个发展时期,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并扩大了它的内容,规定初中、高中分别加授卫生、生理等教学内容。伴随着“壬戌学制”的推广和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盛行,球类、田径等新鲜而富含趣味性的运动项目进入课堂,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妇女体育运动的初步发展,争取实现男女平等的心愿逐渐深入人心。

  3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妇女体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3.1国内运动会

  3.1.1校际运动会。

  五四运动以后球类和田径运动逐渐在女校中展开。1920年以后,校际运动会日益普遍,体育项目也日趋多元化,女学生在运动项目中的参与也从体育表演转为运动竞赛。

  3.1.2区域运动会。

  区域运动会主要参赛者也是青年学生,最初举办的几届运动会竞赛项目也是专属男学生参赛,女学生只参加表演项目。随着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女运动员才可以参赛。1928年第十三届华北运动会和1930年华中运动会、江苏省运动会等都给了女运动员参与竞赛的空间。

  3.1.3全国运动会。

  1910年首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召开,此次运动会只接受男性运动员参赛。一直到1924年在武昌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运动会”,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这次规模空前的全运会,女子项目才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当时只能参加球类运动的表演项目,但无疑也是女性争取实现男女平等的诉求成果。

  3.2国际运动会

  远东运动会是远东体育协会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是亚洲最早的地区性综合运动会[7]。该运动会由菲律宾、中国、日本三国发起,从1913年到1934年,十届远东运动会分别在菲律宾、中国和日本举办。1913年,远运会在菲律宾举办,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规模较大的国际性比赛。1921年,在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女学生以团体操表演形式登台,完成游艺活动,这是首次在国际运动会中露面,据当时的《申报》记载“有女运动员一千人参加运动会”。

  1923年,第六届远运会在日本举办,为倡导女子体育,增设女子项目。本届远运会中加入女子排球和女子网球赛,但中国女运动员实力与日本、菲律宾相差悬殊,女排以0比2败给日本,获表演赛第二名,女网分别败给菲律宾和日本,获表演赛第三名[8]。此后远运会女子项目还是表演性质,但中国女运动员从未缺席。

  4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妇女体育发展赋予新时代的启迪

  4.1以青少年为主体,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距今已过去整整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的发展早已天翻地覆。摆脱了传统思想束缚下的新中国,体育运动再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增强人民体质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的需要。“少年强则国强”。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学生作为主力军,通过示威游行、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在新时期新要求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学生依旧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一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掌握21世纪教育的人将能够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采取战略举措。”体育,离不开教育,离不开育人,只有把握体育发展的主旋律,才能在完成软实力的革新和完善。

  4.2将性别意识纳入体育运动发展的主流

  目前,中国在竞技体育领域,一度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例如,女子排球、足球、网球,都在世界上取得较好成绩。即便如此,在体育领域男女依旧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男女运动员、运动队在经费资助上的差异较大,对男女运动员的报道有别,针对女性运动员的性别测试等三个方面。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依然存在女子运动员在体育发展中话语权缺失的问题,提倡将性别意识纳入体育运动发展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流。新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早已从男尊女卑的旧社会中解放出来,应正确认识体育的意义,在推动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发出声音。当然,也要避免激进的女权主义,重视男女双方的平等地位,维系体育运动中的两性平衡。

  体育运动论文投稿知识:体育运动健康类论文投稿指导

  《当代体育科技》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武术专业刊物,因其始终不渝坚持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精神而在读者中具亲和力,收录相关论文包括“台湾地域特色体育运动发展研究”、“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