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简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语言观> 正文

简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语言观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6-02 11:54

本文摘要:【摘要】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提出了存在主义语言观。他从存在与语言的关系入手来探讨语言,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语言本身,而是借语言来阐释存在的意义。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

  【摘要】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提出了存在主义语言观‍‌‍‍‌‍‌‍‍‍‌‍‍‌‍‍‍‌‍‍‌‍‍‍‌‍‍‍‍‌‍‌‍‌‍‌‍‍‌‍‍‍‍‍‍‍‍‍‌‍‍‌‍‍‌‍‌‍‌‍。他从存在与语言的关系入手来探讨语言,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语言本身,而是借语言来阐释存在的意义‍‌‍‍‌‍‌‍‍‍‌‍‍‌‍‍‍‌‍‍‌‍‍‍‌‍‍‍‍‌‍‌‍‌‍‌‍‍‌‍‍‍‍‍‍‍‍‍‌‍‍‌‍‍‌‍‌‍‌‍。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从存在主义角度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真正意义上转向‍‌‍‍‌‍‌‍‍‍‌‍‍‌‍‍‍‌‍‍‌‍‍‍‌‍‍‍‍‌‍‌‍‌‍‌‍‍‌‍‍‍‍‍‍‍‍‍‌‍‍‌‍‍‌‍‌‍‌‍。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语言观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存在,毫无疑问,曾经是并且将一直是最真实、最核心的哲学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前提。“关于存在的问题”,已经决定了哲学与人类的本质。这一问题同时还关乎人类生活的目的及其意义,关乎价值和原则。每个时代都有该时代某位重要哲学家为实体存在的命名:柏拉图的“理念”(idea),亚里士多德的“现实”(energeia),阿奎那的“行动”(act),笛卡尔的“表征”(representedness),康德的“客观性”(objectivity),黑格尔的“绝对精神”(absolutespirit),柏格森的“生命冲动”(elanbital)。独立存在隔断了人与存在的关联,导致了概念上的限制,因为它设立了诸多两级对立:在场与不在场,存在与无,真理与谬误,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男人与女人,等等。与之相对的,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一方面旨在从对存在的遗忘状态中恢复存在本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存在一直以来并未真正具有本身特定的形态。

  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语言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之名,主要是由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出来的。在法语中,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e)是一个新词,起源于名词“存在”(existence)。根据这一名词,人们又引出了形容词“存在的”(existential),并把“existential”和词尾“主义”(isme)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e)。存在主义一词中的“主义”,表示某种首要地位,也就是说,是要承认存在的首要地位。比如,社会主义,就是要让社会的利益先于个人的利益;个人主义,就是个人在社会中占重要地位,等等。

  马丁·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76)是德国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他的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1927),《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论真理的本质》(1943)、《论人道主义》(1947)、《林中路》(1949)等。海德格尔曾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学生和合作者。他在胡塞尔现象学精神的启发下,对“存在”意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创立下一种关系于“人是唯一真正的本体”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伦理学说,提倡唯我论和非道德论,宣扬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一切其他的存在者,应该从本体论上首先加以探讨的东西”(《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尽管海德格尔一直不同意将他的学说称为存在主义,但是,他毕竟承袭了克尔凯郭尔的基调,从“存在”的意义出发(即从人的“此在”出发),分析人的存在状态,建立他的“基本本体论”这一基本理论。无论海德格尔自己是否承认,他都被公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奠基人。

  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语言观的形成

  海德格尔以新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试图摆脱和解决传统对象性思维模式的束缚,是对传统哲学语言观的创新和超越。海德格尔认为,要回答诸如语言的本质等问题,首先必须改变人对语言的态度,即改变人对于客观对象都要予以支配和操纵的知性科学的态度。①他指出:“在语言上取得一种经验意谓:接受和顺应语言之要求,从而让我们适当地为语言之要求所关涉。”②这也就是说,惟有人顺应语言,接受语言,才有可能让语言的本质稍纵即逝地触及自身。

  为了重提存在问题,海德格尔用了(Wiederholung)(重提,重演)一词,这个词来自德语动词“wiederholen”,后者意为“重复、重申、重新说”或为“恢复,取回”。海德格尔解释说,“通过弄明白由它转变而成的东西,敞开它原初的、长期被遮蔽的可能性”。即我们重新追溯“存在”的问题,因为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它就已经被遗忘,人们把它想当然地视为客观在场存在者。由此,海德格尔提出,哲学必须跟已经流传给我们的作为存在的存在进行对话。“对话”(dialogue)包含“讨论”(Auseinandersetzung,discussion)。值得注意的是,从拉丁语源“discutere”上来讲,“对话”意味着“粉碎成片”。海德格尔使用“对话”,以便经由解释带回“基本的原初之物,作为必不可少的东西,它们本身就是普遍的,因为无需任何后继同盟”,因为“哲学对话是作为消解的解释”。③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一种“诠释学关系”。海德格尔使用了拉丁语概念“tradition”(traditiona),因为它的词根不仅意味着“传达”消息,而且意味着“放下”(tradere)消息。海德格尔之所以选这个词,可能是因为他知道“tradere”原为“transdare”:trans-dare,移交。“移交”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传统的自我管理信息任务中解脱出来。从某物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将它丢在一边,把它留在身后。相反,凡是真正从某物中解放出来,都必须把该物置于掌握之中并据为己有。从传统中解放出来,乃是永远重新将新认识到的传统力量据为己有”④。消解是为了将传统据为己有,以便把我们自己从中解放出来。如果海德格尔批评那种隐含了原初存在的真理公式,而我们必须“重新”获得存在,那么重要的则是存在的继续发生,将我们从那些遮蔽“存在者之存在”问题的传统概念中释放出来;换言之,在追究存在问题之际,海德格尔不是在等待一个特定的答案,相反,他在指向某一探究方向。尽管已经被遗忘。也许,可能恰恰因为它已经被遗忘,这一探究方向具有根本的意义。

  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语言观的特征

  (一)体现存在与此在差异性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存在论的根本任务是从内部出发,考察存在与存在者差异,因为自柏拉图以来就不懂得追问事物是如何可知的。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传统把知识理解为世界作用于主体的结果,虽然知识事实上只是建基于在“世界”之中的此在的一种样式。存在论的全部历史都是从时间的当前样式规定存在。在笛卡尔看来,世界由对象组成,而对象在我们研究它们之前就已经如此这般在那里了。倘若如此,我们的思想就必须通过客观陈述来表现对象。但是,这样一种哲学意味着我们都有一双不可能的上帝之眼,它可以看到事物的真理以非时间的在场存在方式存在着‍‌‍‍‌‍‌‍‍‍‌‍‍‌‍‍‍‌‍‍‌‍‍‍‌‍‍‍‍‌‍‌‍‌‍‌‍‍‌‍‍‍‍‍‍‍‍‍‌‍‍‌‍‍‌‍‌‍‌‍。现代科学试图对世界的真实存在方式给出非时间的描述。与此相反,此在从本质上讲就是时间性与历史性的,因为我们的一切思想与行动都发生在一个我们无法脱身逃逸的时间性视域之内。

  海德格尔说“哲学是一种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为自己重新获得存在的事件。”④重新获得存在是此在义不容辞的基本任务,因为如果存在的意义不明确,或者我们不明白存在的意义何所谓,那就根本没有任何语言了。此在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就在它的存在之中,存在对于它来说是一个事件;此在与众不同的地方更在于,通过它的理解,此在表现、呈现存在。这总是关涉于如何命名存在,存在不是某物而是一个动词。换言之,如果“我们的本质不是植于语言的力量之中,那么一切存在者——我们所不是的存在者,以及我们自己所是的存在者——都将对我们锁闭着”。④迄今为止,我们一直把存在作为一个用滥的术语,“这就是留给我们的一切”,而“我们至少应该试着抓住所保有的最后一点残存”④——这一事实意味着,存在仍然是哲学的主要关注点,存在被摧毁之后的情形尤为如此,因为存在变得不可表征、不确定且无法把握。海德格尔的消解不是摧毁,相反,它把我们解放出来进入“据为己有”(Ereiginis),进入存在。

  (二)体现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在海德格尔看来,重新提出存在问题之所以必要,不仅因为它优先于其他知识与科学的问题却被人们久久遗忘,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属于“此在”(Dasein)的本性。然而,为了重新认识该问题,有必要认识到何以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分析此在而抵达,因为正是此在提出关于存在的问题。在提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此在发现自己在主体与世界“之间”。此在不是世界,不是主体,也不是二者的属性;此在是关系,是“之间”,而“之间”并非随同与世界一起到来的主体而出现,“之间”就是此在本身。假如我们对存在毫无领会,假如存在一词甚至连那种逐渐消散的意义都没有,那么就连一个语词都不会有了。我们自己就永远不会成为言说者。我们自己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我们现在之所是。因为成为人就是要成为言说者。人是说是说非的言说者,只因为人究其本质就是言说者,就是唯一的言说者。这是人的特殊之处,同时又是人的困境。这一点使得人类有别于石头、植物和动物,同时又有别于诸神。④

  四、结语

  我们是那些言说者,而且我们就在这言说的基础上将自己区别石头、植物、动物及诸神。言说帮助“人在其运思之中找到其本质存在”。柏拉图的《智者篇》困惑于我们所谓的存在究竟何所谓。与此相似,海德格尔注意到我们必须从阐明这一问题的语义结构开始:我们用“存在者”(seined)一次是何意义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说到存在(Sein)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不再知道在何种意义上和存在打交道,因为我们遗忘了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s)的差异。海德格尔认为,关于存在的问题始终都是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命题,也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

  注释:

  ①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39.

  ②[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7.11.

  ③[德]海德格尔.人类自由的本质.谢林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98.

  ④[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61,97,86,99.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2][德]海德格尔.哲学献辞:从本有而来[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3]孙周兴.语言存在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

  [4]张贤根.语言:区分与道路———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3).

  [5][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

  [6]韩秋红,王艳华,庞立生.现代西方哲学概论———从叔本华到罗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010版.

  [7]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8]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作者:陈治云

  哲学论文投稿刊物:《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西华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辟有EMDR与心理创伤、蜀学研究、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澳大利亚研究、中国文化、文学研究、语言文字、历史研究、外语研究、法学、社会与政治、经济与管理、西部经济与社会等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