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素描和雕塑一脉同源,都是要解释造型问题,无论是具象造型,还是意象造型,甚至是抽象造型。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观察方法,更是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想法的媒介,是创作开始的准备阶段,也是预先设置,在创作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
【摘要】素描和雕塑一脉同源,都是要解释造型问题,无论是具象造型,还是意象造型,甚至是抽象造型。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观察方法,更是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想法的媒介,是创作开始的准备阶段,也是预先设置,在创作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关键词】“素描”“雕塑”“造型”;“媒介”;“思维”
素描和雕塑是内在造型的“外在表现”。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句话渗透在中国几十年的美术教育当中,素描也是现阶段国内美术高考的必考科目,在国内外高等艺术院校里也是必开科目。正如这句话所说:“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把一个东西画得像,而是通过这种训练,使学习者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素描处理的是物象所携带的是非属性,而非表象的黑白灰。雕塑和素描一样,都是将物象经过了艺术的消化与杂糅,形成了一种焕然一新的“外在”,这种“外在”既保留了物象本身的面貌精神,又包裹了一层精心处理过的外衣。内在造型存在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甚至限制了外在表现的创作范围,素描稿这种介质可以巧妙的处理这种关系,打破原有思维限制,更加鲜活的去丰富造型要素,同时也为后续的雕塑小稿创作产生一定的牵引作用,使得雕塑稿创作更具目的性,迅速明确雕塑小稿所要使用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技法,为后续雕塑成品创作埋下伏笔。
美术论文范例:高一美术素描教学课堂效率
雕塑创作前期,素描稿图绘制的必要性。
如果说雕塑创作是最终目的,那么素描草稿就是前期准备,口语化的“素描草稿”在实际意义上去理解其实并不准确,甚至不客观,因为并不能非常明确的把素描分为是草稿还是成品,界定实则模糊,即便它在充当雕塑创作前期准备环节的时候,或者说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讨论,因为其根本的作用在于我们对事物抽象思考的具体化,有了这种思维的可视化从而使得我们向雕塑创作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从紊乱的,虚无缥缈的创作意识甚至瞬间消失的灵感,转化成了一种图案,一个符号,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基础,也是雕塑创作最早的胚胎。
首先,从素描对物象的造型来讲,素描是对主观想象成分的外化表达,用素描语言描绘的物象更具备一定浪漫的感受和不受约束的空间,雕塑小稿的具体化,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素描稿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和内在结构韵味,使所要表达的题材和物象更加直接,具体,缺少了出乎意料的趣味感。
其次,素描稿和雕塑稿有必然的内在关联。素描稿易于表达出主观想象的内容,由于内容本身是具有一定轮廓和形象的,从这个角度考虑,外在轮廓在特定角度下就是雕塑稿的剪影关系。一方面,素描当中的外轮廓“线”元素的运用,可以理解为雕塑转动时各个角度的边缘线。另一方面,内轮廓线的表现会侧面的体现出雕塑在二维平面的空间转折,饱满程度,以及暗示出来预期材料的质感。
再次,雕塑和绘画都要解决一个造型问题,无论是三维立体造型的雕塑,还是二维平面造型的绘画,都避不开表现造型,二者存在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只是方式不一样,呈现不同,但实际当中的思想内核是相同的。
雕塑创作中的绘画性。
在真正进入雕塑小稿创作的时候,素描稿就是雕塑小稿的最佳参照,这是一个“零”和“一”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素描稿做指引,想象中的客观存在没有视觉图像做支撑,没有轮廓形象做铺垫,单凭雕塑思维创作是不够的,是虚幻的。这个转换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个思维的转变,原本二维平面的绘画思维,迫使要转化为三维立体的雕塑思维,如果没有过程性的训练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素描终究客观上是不占有体积的,没有雕塑般的实际纵深感,这个转换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就具有一定主观创作的性质,最初进行素描稿创作时的绘画思维和绘画感性,必然会体现在雕塑创作中,或表现在犹豫下泥的痕迹,或隐存于整体概括的快感,总之,绘画性不会凭空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停留在了雕塑中。
换个角度理解,绘画创作是在平面基础上表现三维,或者多维的空间和思维内容,如果将立体雕塑比作画布,雕塑刀具就是画笔,无非就是把平面画布换成立体画布,在立体上布局立体,思考多维的一个概念,从事过程不同,但是思考本源趋于一致。按照这个思路,也就自然而然的能理解雕塑创作中存在绘画痕迹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是夹带的,也是顺其自然的。至于绘画轨迹有没有被发现,这是因人而异的问题,绘画元素的高级与否这也是另当别论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也不可忽略绘画性是雕塑创作升华的关键属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雕”和“塑”,更不是单纯的“加法”和“减法”。剖开绘画性去谈论雕塑,雕塑便失去了灵魂,显得苍白,经不起推敲。
总而言之,素描稿解决不了的问题必然会带到雕塑稿中,而素描语言能表现出来的内容,雕塑稿未必能尽如人意。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说语言上面的差异性,媒介材料属性上面的差异性,感知觉上面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面告诉我们在素描稿的创作阶段能解决问题自然是最好,如果不假思索,把原本在素描稿中能处理的问题遗留到雕塑稿中,那就会本末倒置,事倍功半了。相对于控制力而言,素描作为平面绘画来讲实则容易的多,当我们主观创作具有一定目的,一定表现形式,一定创作题材的时候,素描稿会更容易实现我们对创作的最初理解,在心理层面也更容易得到阶段性的满足,运用得当,素描稿就是后续雕塑创作进程中的最佳药引。
参考文献:
.《素描手册—欧洲古典素描的启示》,吴长江编,[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7.
.《李晓林素描手记》,李晓林编,[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6.
.《雕塑人物写实技法》,巩冰编,[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12.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徐冰编,[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2.
作者:陈冬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