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微思政”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正文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微思政”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5-06 10:07

本文摘要:摘要:随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正式到来,这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走向新境界必须顺应新时代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发挥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微思政教育模式的潜力和优势。本文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立

  摘要:随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正式到来,这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走向新境界必须顺应新时代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发挥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微思政”教育模式的潜力和优势。本文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立足于“微思政”模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致力于分析高校“微思政”模式的应用现状,发掘其存在的问题与变化方向,并为其创新路径提供建议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微思政 ”;“互联网+”;“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

  新时期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互联网+教育”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全新思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习近平同志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育路径的拓展,切实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探索“微思政”模式的构建与创新,以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与“微思政”模式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问题分析

  传统的思政课堂以推行单一的思想灌输居多,而对一些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是非曲直的解读较少。三观还未成熟的学生群体在鱼龙混杂的现代信息和诸多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没有准确的指导,很容易产生困惑以至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曲解,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从教学地位来看,在多数情况下,传统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仅仅被当成一项任务执行,且有着显著的主被动地位。

  教育论文范例: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学子“双创”精神培育

  教师处于知识的权威位置,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充分讨论和平等交流。实质上不可避免地成为“缺乏内在动力”“填鸭般灌输知识”的产物。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反而会激起青少年原有的逆反心理。从教育体制来看,应试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占据着绝对地位。这导致思政工作被异化成了纯粹性知识的积累,学习成果最终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大大忽略了心智参悟的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表象轻实效,这种难以触及心灵和精神层面的片段化知识记忆显然早已不符合当前思政教学的要求。

  “微思政”模式的特色与优势

  在教学质量的高要求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依托于“微平台”的“微思政” 模式逐渐进入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视野。“微平台”即依托于互联网与大数据以实现高效信息交换的虚拟平台。“微思政”模式是思政工作者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化的“微平台”开展教育工作,利用更加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知识细致、全面、趣味、灵活地传递给学生,以实现高效教学的教育模式。

  从互联网的特性来看,其灵活性丰富了“微思政”教学的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发布形式;平等性更有利于“微平台”的建设,使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最大程度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思政特性来看,“微思政”模式能够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公共思政资料,给教学提供可靠的材料支持,有效地减轻思政工作者的教学负担,同时建立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学生三观的建立。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微思政”模式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时空因素给教学带来的不便。因教师和学生个体间的时间、精力、地理位置、经济能力均有差别,“微思政”模式可以随时随地运用多元化方式在师生间高效率地传递信息,快速有效地取得沟通。

  高校“微思政”模式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中,传统教学模式和“微思政”模式并存。随着高校思政工作者对“互联网+教育”形式的深入探索,“微思政”模式落地高校课堂已经成为受到师生认可的新趋势,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未能合理运用网络思政资源

  由于互联网的共享性,“微平台”上有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但“微平台”自身更趋向于大众娱乐,所发挥的思政教育作用并不强。再加上思想政治本身难以理解,大多数学生自然对思政相关信息兴趣低下,缺乏主动性。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观念较难改变,很少主动运用“微平台”查找、搜集、发布教学资料,造成了“微思政”模式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导致教学育人能力的停滞不前。

  “微环境”信息错综复杂

  “微平台”所处的“微环境”充斥着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在当前尚不完善的网络监管下,会掺杂一些外部反动势力的诱导,很容易扭曲分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三观。同时,高校学生主体虽具备一定的思政知识,但思想政治本身具有一定深度,若没有专业的解读和指导,仅凭自身理解也容易出现较大偏差。

  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性不强

  “微平台”所能够建立并存在的重要基础就是传统教学的成熟,依托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微平台”才能够成功建立,并且合理的发挥它的作用。如若离开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微平台”本身也会失去它应有的活力与生命力。而现在“微平台”就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将“微平台”与传统教学更好地结合到一起,是创新的一大难题。

  高校“微思政”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充分发挥互联网特性,完善资源体系

  “微思政”所依靠的技术基础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带来的资源共享性,让“微思政”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一切有利资源,促成更加全面的思政知识涌入“微平台”,从而让“微思政”能够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微平台”本身就处于网络之中,对于线上的各式资讯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微博、微信等平台有许多可以转化为思政教学资源的资讯、新闻,如新的政策方针,新的时代动向,对经典思想、精神的最新解读,“微思政”可以以线上平台为依托,最快获得这些内容,并将其整理规范,使其成为可用的思政教学资源。

  规范“微平台”监管,优化思政教学“微环境”

  “微思政”与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不同,将倚重点转移至线上,这使得许多过去线下模式中所没有的劣势可以得到补充。线下传统思政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一点就是对思政教学的充分监管。监管主要针对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政教学的内容,即内容是否完全正确,是否完全合理,是否完全能够切合当下的时代主题,以及内容是否成体系、相关联,其次是思政教学的质量,做思政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点,就是是否有所成效,是否能够被听者吸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需要得到监管的点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是很难去衡量评价的,但在“微思政”的模式中,线上的优势可以轻易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

  此外,“微思政”模式的“微平台”还可以有效监管学生学习的效率。“微平台”作为新的思政教育方式,有着传统思政教育所没有的一大优势——实时性与趣味性,“微平台”可视化的动态教学,不同于沉闷的传统课堂,“微平台”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形式活跃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摆脱空间限制,随时提问任何一位同学,同学们也可以用第一时间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而通过老师讲解与更清晰的视频、图片等视觉辅助,学生学习的效率、思政教育的质量,都会有所提升。

  打破灌输式僵局,搭建个性化网络平台

  “微平台”的特点本身就是灵活多样,形式上的解放也同样能够反过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善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之所以会存在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学形式的单一化,教学形式单一使得思政教学的受众就大受影响,也由此导致了思政教育难以达到原本的期望效果。而“微思政”能够通过线上与多端口的途径,让思政教育的效率大大提高,形式多样化,从而使思政教学的吸引力上升,效果也自然会得到明显提升。

  具体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来实施思政教育工作,创建公众号以及官方号,不断更新发布有关思政教育的内容。新的线上平台,既具有便利性,也更有感染力,可实施性极强,是很好的思政教育模式。

  推动“传微”结合,实现思政教学模式多元化

  传统的思政教学虽然有其显著的局限性,但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而“微思政” 模式作为新兴事物具有极强的交互性、流通性、及时性,可以形成全方位、流动性的思政教学空间,恰好能够弥补传统思政教学的不足,两者优势互补,又有创新点作为推动力,能够促进我国高校思政教学机制的健全与完善,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水平。

  与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微思政”模式能够以更小的投入成本带来更大的教学效果,线上平台如微信、QQ等,可以将新的教学内容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堂录像的方式,将课堂带到线上。将课堂录像上传至“微平台”,像这样使传统思政教学与“微平台”模式相结合,互相放大各自的优势,是“微思政”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

  结语

  思政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是需要不断学习的终身课程,保持思政教育的高效与先进性,推动思政教育的新发展,是促进思政教育改革,让思政教育事业焕发新的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做好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保持新时代中思想的先进性,既是我们对自己的自我管控,亦是我国新时代对我们精神的重要考量。与时俱进,做好思政教育,走好新时代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陈孟星.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记者观察,2021(06):72-73.

  [2]黄琴.基于微时代背景探析高校微思政模式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21(01):198-199.

  [3]王琪.微时代下高职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02):17-21.

  [4]严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微思政”工作创新路径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160-162.

  [5]丛日丽.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创新研究[A].

  作者:卢世龙 董雨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