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舒亶诗词中的“生命意识”研究> 正文

舒亶诗词中的“生命意识”研究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6-09 10:40

本文摘要:【摘 要】舒亶是北宋神宗时期的重要官员,是王安石变法事件的中坚力量,亦是北宋词坛的一位重要词人。舒亶因参与乌台诗案弹劾苏轼一事,而永远地被钉在了文学史的耻辱柱上,以至于后世对其的评价多为一边倒的负面抵触,而甚少深度解读和挖掘其诗词作品中的文

  【摘 要】舒亶是北宋神宗时期的重要官员,是王安石变法事件的中坚力量,亦是北宋词坛的一位重要词人。舒亶因参与“乌台诗案”弹劾苏轼一事,而永远地被钉在了文学史的“耻辱柱”上,以至于后世对其的评价多为一边倒的负面抵触,而甚少深度解读和挖掘其诗词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实际上,作为宋代词坛一位重要却时常被忽略的开创者,舒亶诗词中的生命意识不容忽视,研究舒词中的生命意识,可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的一扇窗,从中一窥个体生命经历对词人创作影响的脉络与轨迹。

  【关键词】舒亶;生命意识;生命哲学

文史哲

  一、舒亶其人与诗词创作

  舒亶是北宋神宗时期的重要官员,是王安石变法事件的中坚力量,亦是北宋词坛的一位重要词人。舒亶因参与“乌台诗案”弹劾苏轼一事,而永远地被钉在了文学史的“耻辱柱”上,以至于后世对舒亶的评价多为一边倒的负面评价,而甚少深度解读和挖掘其诗词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实际上,舒亶在吏治、边功、文学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

  他积极参与王安石新法,在农田、水利、奏举等诸多民生问题上都有创见;他还上奏直言太监、官吏们的跋扈之风,对备受盘剥的底层百姓表示同情;同时,他也立下了数次边功,为北宋收复了不少州府。在文学方面,舒亶亦成就斐然,神宗皇帝就曾评价他“优于词学”。舒亶诗词善于融情入境,风格清丽、笔触细腻。在经历了入世—出世—再入世的人生浮沉后,舒亶的词始终贯穿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与认识。正因如此,舒词之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人生哲思与生命意识,值得后世去细细品味和把握。

  二、诗词中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起源于生命哲学,后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于西方的哲学流派,最早由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主要研究人类生命的性质、意义,并以此作为基点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我们所需要的哲学必须把生命理解和解释为经验形式以及经历和知识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说这门哲学是从新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哲学。”[1]从这门哲学中脱胎而出的“生命意识”则同样将生命视为一种经验形式,以体验式的方式,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感悟和探寻。从光阴流转之中感受生命的长度,从喜怒哀乐之中领会生命的存在,从现实理想之间参透生命的价值,从得失俯仰之间体悟生命的真谛。杨守森曾指出:“生命意识,是具有意识活动能力的人类,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与体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切与探寻,具体体现为生命体验、生命思考、生命策略与生命关爱等等。

  从性质上来看,又可分为原初生命意识与文化生命意识两个层级。”[2]钱志熙先生在《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中提出:“生命意识发展史正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成分。”[3]由此可见,文学作品赖以滋养和存世的人文精神内核,也就是其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如果没有对于生命意识的思考,那么文学艺术也就徒有形而无神,无法成为触动人心的经典作品。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之中对于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分析,应当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环节。本文以舒亶的诗词作品为研究文本,以生命意识为出发点和贯穿点,集中探讨不同生命意识的具体内涵,以及每种生命意识在舒词中的具体体现。同时,笔者亦从社会环境出发,着重分析一定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命经验的变迁对词人心态、思想意识的影响,进而分析诗词如何体现自身的生命意识。

  三、舒亶诗词中的“生命意识”

  舒亶的诗多为山水诗,词多为送别词。宋·张邦基曰:“舒亶信道诗也,信道清才,而诗刻削有如此者。”[4]参考上文杨守森的说法,笔者将舒亶诗词中流露的生命意识分为“原初生命意识”与“文化生命意识”两大类,并对其内容所涉及的个体生命本质、儒家精神下个体对不朽生命价值的追求、看破世事后以豁达寻求生命之解脱与自适等分别加以分析。

  (一)原初生命意识

  原初生命意识又称本能生命意识,即指作家对个体自我生存状况的敏锐感受,系人类本能的生命体验。这一体验多为生理层面,再现方式多为对生理感觉的描摹还原,体现较为直白浅薄。

  1.爱悦自然之天性。天地万物,道法自然。人类存在于世不过数百万年,但自然的一花一叶、一山一水,早已于数十亿年前就浑然天成于天地间。自然用她的物质与精神哺育着万物,万物产生于自然,遵循其运行规律,并在其中确证自己的存在。舒亶的山水诗中不乏描写自然之美的清词丽句,并由此形成本能生命意识中不自觉的对自然生命直觉解悟式的美感。无论是《宝严寺》中的“四山烟雨收,双沼漾晴碧。

  白鸟忽飞来,点破檐前色。”还是《赤陇山》中的“野草如排戟,山花似列屏。维舟一登览,误入小蓬瀛。”都以清丽明快的笔触写出了自然美景之中氤氲而生的美好心境。其情感单纯而原朴,其思想愉悦而积极。在这些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之中,舒亶不断发现并记录着自然天成的世界之美,肯定现实的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在《满庭芳(重阳前席上次元直韵)》里,舒亶写道:寒日穿帘,澄江凭槛,练光浮动余霞。蓼汀芦岸,黄叶衬孤花。

  天外征帆隐隐,残云共、流水无涯。登临处,琼枝潋滟,风帽醉欹斜。丰年,时节好,玉香田舍,酒满渔家。算浮世劳生,事事输他。便恁从今酩酊,休更问、白雪笼纱。还须仗,神仙妙手,传向画图夸。写尽秋色,其中“澄江凭门槛,练光浮动余霞。蓼汀芦岸,黄叶衬孤花”“残云共、流水无涯。登临处,琼枝潋滟,风帽醉欹斜”等词句,大有柳永《望海潮》词中繁华绮丽之风韵。词中以情寄景,溢满重阳筵席之上的餍足欢喜,藉金秋动人的美景,以笔墨再现舒亶人生之中的高光时刻。

  2.年华老去之忧伤。

  人生百年目睹光阴轮转,总会生出时光匆匆、畏惧苍老与死亡的感慨。刘景林在《论先秦儒家的生命意识——兼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一文中提到的“生命意识,也就是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5]。同样,这种痛惜岁月飞逝、感慨时光不再的情感,也在舒亶诗词中有所体现。如舒亶在这阕《满庭芳(后一日再置酒次冯通直韵)》中所写:红叶飘零,寒烟疏淡,楼台半在云间。望中风景,图画也应难。又是重阳过了,东篱下、黄菊阑珊。陶潜病,风流载酒,秋意与人闲。霞冠。欹倒处,瑶台唱罢,如梦中还。但醉里赢得,满眼青山。

  花发看看满也,留不住、当日朱颜。平生事,从头话了,独自却凭阑。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堆叠,如红叶、寒烟、云间、东篱、黄菊、花发等,渲染出四季暮秋、人生暮年的悲凉,表达了舒亶在时间流变中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沉思。自古逢秋悲寂寥,鬓生华发的舒亶秋日与友人把酒,醉眼中仿若将一世光景重看一遍。他深知“花发看看满也,留不住、当日朱颜”,这一生的坎坷跌宕欲说还休,只有独自一人把阑干拍遍,慨叹天凉好个秋。这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人渐老迈的恐惧。

  (二)文化生命意识

  童盛强在《宋词中的生命意识》一文中指出:“生命意识,即是人类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识”[6]。此处的“生命意识”并不等同于前文所提到的原初生命意识,而是经过思考后展现的具有艺术性的哲理性思辨,是从自身的个体经验出发,对生命进行提纯与抽象时候所产生的高级意识。在这一时期,舒亶的作品流露出他对人生的独到感受,有着一扫前期怆然消沉风格的崭新变化。

  如他在《菩萨蛮(次韵)》中感怀:“人生闲亦好。双鬓催人老。莫惜醉中归。醒来思醉时。”纠结叵测的社会争斗到底有何意义?人生不过如同一场酩酊大醉,一枕长梦荒凉。寥寥数语,概括出舒亶“人生如梦”的哲理感悟。再如《浣溪沙(劝酒)》中的:“且尽红裙歌一曲,莫辞白酒饮千钟。人生半在别离中。”及《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中的:“一番乐事又将离,金盏莫辞红袖劝。”无不以及时行乐的旷达与洒脱,昭示着他参透人生多愁苦与别离的真相,和活在当下、随缘自适的感慨。

  哲学方向评职知识:文史哲专业的著作出版难吗

  四、结 语

  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舒亶是一位时常被误读,但又对中国古代文坛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他虽是男性士大夫身份,却能对女性进行悲悯式的怜惜;他经历过世事的曲折颠沛,在承认人生悲哀的前提下,又积极寻求当下之乐。面对人生的失意,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清醒的审视,从自己特有的知识分子个体经验出发,探索个体生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意义与目的。

  尽管最终他看破了人生虚幻的底色,但儒家的入世精神依然让他尽力消解这份悲凉,并在其中寻求一缕豁达的亮色。作为宋代词坛一位重要却时常被忽略的开创者,舒亶诗词中的生命意识不容忽视。研究舒词中的生命意识,可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的一扇窗,从中一窥个体生命经历对词人创作影响的脉络与轨迹。舒亶词作之中对人生哲思性的思考与深刻独特的生命意识,无疑是后人得以寻求滋养和品味的醇厚芳华,在千年的文学史时光之中,闪耀着永不熄灭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

  [2]杨守森.生命意识与文艺创作[J].文史哲,2014(06).

  [3]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

  [4]张邦基.墨庄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8.

  [5]刘景林.论先秦儒家的生命意识——兼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01).

  [6]童盛强.宋词中的生命意识[J].学术论坛,1997(05).

  [7]司马迁.史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548。

  作者:刘 畅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