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论国外西游影视改编的继承与艺术异化> 正文

论国外西游影视改编的继承与艺术异化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8-12 11:59

本文摘要:摘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以奇幻的想象力和构筑完整的世界观在国内外颇受赞誉,这也使它成为国内外影视改编的主要对象之一。其中,日韩以及欧美等地对《西游记》的改编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和价值观念,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摘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以奇幻的想象力和构筑完整的世界观在国内外颇受赞誉,这也使它成为国内外影视改编的主要对象之一。其中,日韩以及欧美等地对《西游记》的改编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和价值观念,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将本土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西游记》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西游记》蕴含的文化内核,宏观看待中国经典文化对国外文化中的渗透与异变。

  关键词:古典文化;跨文化;《西游记》;影视改编

影视文化

  一、境外《西游记》影视改编

  (一)大胆突破的日式西游

  日本对《西游记》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西游记》的故事被日本改编成很多版本,且数量多、艺术水平高,衍生出的西游影视作品仅次于中国。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西游记》电视剧制作国家不是中国,而是日本。1978年是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第一年,世界首部西游电视剧就在这一年由日本国际放映制作。该剧主要根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颠覆了中国各种传统西游形象,如唐僧拥有女性美、孙悟空腹黑搞笑、沙僧容易对女孩子一见钟情等。

  日本《西游记》于1978年10月1日—1979年4月1日在日本电视台播出,共26集。播出后在日本大受欢迎,所以日本电视剧又于1979年11月11日—1980年5月4日制作并播出了26集电视剧《西游记II》。日本版的《西游记》在中国播出后引发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感,只在中国播了三集就停播了。原因是与《西游记》原著相差太远,对原著人物形象气质进行了异化呈现。例如孙悟空的形象较为丑陋,丝毫没有“美猴王”的倾向。由于对原作人物的表现存在偏差,因此遭到了中国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反对。

  由于日本动画产业发展较早,1926年《西游记》就被制作成动画。大部分与《西游记》相关联的日本动画以漫画为形式,虽然内容都在《西游记》框架下,但具有现代化改编。如《七龙珠》中的布尔玛、《悟空道》的三藏,拥有绝世的容貌、性感的身材和超越男性的自信与魅力。如此新颖的三藏形象让读者感到新奇又神秘,三藏形象完全是为了满足日本大众娱乐性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在日本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动画、漫画研究会,其中也不乏具有人气的作品产生。“在日本有一个网站叫‘键工房纺喜堂’,对于《西游记》的作品整理全面。该网站将《西游记》改编的大众文化作品分为漫画、小说、影像等。虽是业余爱好者,却不亚于专家,解释说明简单有趣。”

  (二)新颖潮流的韩式西游

  《西游记》在韩国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小说,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也极为广泛。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韩国对《西游记》的改编和传播,大多偏重于儿童文艺形式,如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并受到了儿童阶层的欢迎。代表性的作品有《百变孙悟空》《新编西游记》等。

  韩国版的《百变孙许空》由神话改为科幻,对人物的塑造添加了很多现代科技的元素,例如白龙马变成了汽车;孙悟空的紧箍咒变成了头盔,筋斗云变成了滑板,金箍棒变成了双截棍,念紧箍咒变成了敲木鱼;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变成了手持火箭炮;唐僧的俊美形象变成了八字眉小眼睛的长相……他们很符合现代人物常见的形象,更便于让儿童接受,满足儿童观众的游戏心理,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做出的更符合韩国文化的合理化改编。

  2011年改编自韩国动画片《新编西游记》的韩国科幻喜剧电影《西游记归来》,虽然剧名有“西游记”,但为了迎合韩国观众的审美趣味,其剧情与《西游记》毫无关系,将故事拍成了一部穿越电影。剧中唐僧是甜美女性形象,出身教会,刚开始是一个小女孩,最后变成了穿着时尚的都市女孩,爱上了孙悟空。而武艺超群的孙悟空最后死了,但通过唐僧的眼泪复活了。

  故事严格遵循了韩剧的经典市场套路——恋爱、绝症、复活,具有很强的戏剧冲突。这部剧虽说已经全无《西游记》的情节,但人物架构还是建立在《西游记》之上。另外,影片将背景移植到20世纪的韩国,增加了当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元素,如利用科技赋予超能力、出现飞船等,也反映出韩国重视作品的现代化趋向。

  2017年韩国tvN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取材于中国《西游记》的新剧《花游记》,讲述了妖怪孙悟空和拥有独特世俗本性的三藏法师在2017魔鬼猖獗的世界里寻找光明的故事。《花游记》以现代都市为基础,将志怪传奇融入到都市生活中,带来的化学反应也是惊人的。女主角即唐僧在这里是女性形象(吴琏序饰),她天赋异禀,拥有阴阳眼,还能预知未来,天生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鬼怪,并且利用这个天赋工作、生活。孙悟空(李胜基饰)在唐僧的帮助下逃出五指山后,以天主教徒的身份出现,擅长打棒球,金箍棒在这里变成了棒球棒,佛教成了基督教,这都是韩国比较盛行的文化。

  在叙事上,《花游记》具有节奏快、花样多等特点,虽然是奇幻剧充满幻想,但细节贴近生活、接地气的本土化改造给人亲切感。该剧收视率位居韩国包括地方电视台在内的所有频道同时段收视率第一,还创下了在韩国20—49岁年龄段中tvN电视剧首播历来最好成绩。由此可见,对于文化的传承不能只依靠文字、口头的叙述,而应该通过视觉传达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从这个角度上说,韩国的《花游记》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品虽然对中国原著有大幅度的改动,但却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我们不妨把它看作跨国文化传播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三)西方特征的美式西游

  在《西游记》比较纯粹的西化改编中,由男星托马斯·吉布森出演唐三藏、华裔女演员白灵饰演观音的护宝冒险片《失落的帝国》具有代表性。《失落的帝国》核心建立在穿越结构上,男主人公是一位痴迷西游文化的美国学者,他在一次中国差旅途中莫名其妙被观音点化,化身三藏穿越时空三千年,与三位徒弟和观音踏上了拯救《西游记》同时也拯救世界的征程。该片讲述了“美国人拯救世界”的老套话题,宣扬典雅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在剧中唐僧是一个美国现代人的造型,穿着白衬衣和牛仔裤。孙悟空变成了唐僧的老师,对唐僧也没有中式的跪拜,教唐僧棍法,并直呼唐僧姓名,打破了中国尊卑有序的观念,强调人人平等。观音以摩登女郎的造型出现,以一个现代普通人的方式与唐僧接吻,并且与唐僧上演了一段感情戏,颠覆了中国观音神圣不可亵渎的形象。

  二、境外西游的文化特色

  (一)日本对西游形象的异化与延伸

  《西游记》讲述的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故事,这对于日本而言,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大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就发生于这一时期。对于日本导演而言,他们在进行《西游记》拍摄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找寻大唐在日本的影子,这些文化的烙印又非真正的传统,因此最后会形成一种“看似很中国”的影视作品,实际上却是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对西游记的形象塑造上产生了异化,而这却成为日本在对中国作品进行拍摄时的文化基础,从而形成了日式西游的独特之处。回到《西游记》本身,日式《西游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原作内容和形象的大胆颠覆。

  第一,表现在对原著人物性别的大胆置换上,其中唐僧绝大部分由女性扮演。不仅唐僧是女性,一些妖精如佛祖、银角大王全是女性扮演,观音却是男性扮演。第二,对于原著人物性格的表现在影视中也有一定的偏移。众所周知《西游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而在一众的日式《西游记》中,对人物性格的鲜明程度展现得不及原作,甚至发生了偏移。例如2006版的《西游记》,深津绘里扮演的唐僧总是哭哭啼啼,不同于往日唐僧坚定、权威的形象。

  而在《帕塔利洛西游记》中,唐僧竟然充满了同性恋爱的意味,变成一个金发美少年,性格善良纯洁。在剧中唐僧与盘古大神的耽美描写受到了大批女性观众的欢迎。究其原因,日本是一个成人产品管制宽松的国家,对性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在中国和欧美一些禁忌性的东西,在日本却是很平常的事情。比如,可以在任何书店购买描写同性恋、人兽恋的漫画或动画等,甚至关于这类的文化产品还有正规的评奖体系。

  第三,日本是动漫大国,动画是各个年龄和阶层都会消费的文化产品。因此,日本动画分化出了很多类型,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如科幻动画、体育动画、成人动画、少年动画、少女动画、儿童动画等。对人物性格的改造和荒诞搞笑的情节颠覆,既满足了日本受众的文化需求,又以日本的文化内容进行再造、改编,具有日本本土化特征。

  (二)韩国对西游元素的拓展与套用

  总的来看,韩国对《西游记》的改编是对西游元素的大胆套用,大多为“披着西游外衣的都市爱情剧”,它们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对西游文化的曲解型掌握。韩国由于受到欧美文化潮流的影响较早,而且本土文化较为匮乏,因此对原著中表达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不甚了解,仅仅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西游记》。这样一来,其中大量的神仙妖精就成了导演眼中丰富而奇特的“素材”。

  这无疑会曲解《西游记》所表达的原有精神,对于韩国观众来说,亦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其次,原著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是韩国西游影视剧的一大特点。虽然韩国导演不能完全理解和展现出西游的原著精神,但是导演在这一基础上另辟蹊径,将西游的元素和他们所擅长的现代桥段相结合,形成不同于以往的都市爱情片,让观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点十分契合韩国观众的观影兴趣,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俊男靓女的外壳下沿用了西游的设定,都市爱情影视又有了新的思路。因此,虽然在原著文化方面韩国略逊一筹,但在商业改编领域却能收获颇丰,是值得肯定的。

  (三)美国对西游理念的颠覆与再造在美式《西游记》的改编中,“创作者本着人人都有恋爱自由的平等观念,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赋予人物的特定和固有形象”,反映了西方至高无上的爱情观。《西游记》原著中的妖怪也被西方宗教文化中邪恶的象征——魔鬼代替,一概以骷髅头和吸血鬼的造型出现,剧中一些台词也不再是《西游记》式的中国语言,而变成了经典的美式对白,如孙悟空和猪八戒等人的对话中时有“咖啡”“法庭”“前菜”等时尚词汇,具有鲜明的美国文化特征,体现出美国对《西游记》原著的颠覆和再造。

  参考文献:

  1.[明]吴承恩.西游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963.

  2.宋贞和.《西游记》与东亚大众文化[D].上海:复旦大学,2010.

  3.王欣欣.论中美文化深层结构差异——以美国版《西游记》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0):148-149.

  4.张娟.改编自《西游记》的国产动画电影探微[J].当代电影,2016(11):179-182.

  作者:王怡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