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地方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展现了各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底蕴,它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和提升,又和新的时代文化进行整合变成新的地方戏。 本文将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吉林地方戏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吉林 地方戏
摘要:地方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展现了各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底蕴,它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和提升,又和新的时代文化进行整合变成新的地方戏。 本文将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吉林地方戏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吉林 地方戏 梨树二人转 黄龙戏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位置,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吉林省也产生了自己的地方戏。 受现代文化差异的影响,吉林地方戏也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甚至开始衰落。 本文将着重研究梨树二人转和农安县黄龙戏的发展现状。
一、梨树二人转
(一)梨树二人转的由来与发展
梨树二人转是二人转的分支,是吉林省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被称为小秧歌、蹦蹦等,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最具民间艺术特色的表演形式。 它通常是一男一女,手拿扇子、手绢,衣着鲜艳明亮,边舞边唱边走,用这样的形式表演出一段故事。 其唱词最具生活气息,充满诙谐幽默。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素来有“二人转之乡”的美称。
二人转纯粹是一种民众所造、所想、所演的娱乐大众的民间文化艺术。 它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师徒继承、口口相传。 根据《吉林二人转数据库》的资料记载,梨树县的二人转大约是在清朝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形成的。 由此可知,梨树县的二人转是东北地区二人转的发祥地之一。 二人转从乾隆四十五年起,在清代先后经历了乾隆至宣统七个王朝,总共120年左右,其延绵不绝、薪火相承。 到了民国时期,梨树县二人转发展的规模与清朝时期相对比来说更为扩大、人才辈出,有人戏称“八大戏班闹梨树”。
从1959年到1965年期间,二人转在梨树本县累计演出共计980场次,观众累计38万人次; 同时,在东北地区28个市县级演出多达1445场次,观众累计高达67.5万人次,确确实实地唱红了整个东北地区,还被吉林省称为整个省市二人转的“排头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二人转进入了行业的寒冰期,许多二人转被迫取消剧团,二人转的演职人员被迫下岗,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梨树二人转的发展才开始转好。 在1979年前后,作为学习会8个推广的剧目中就有梨树二人转的《两路分兵》。
(二)梨树二人转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中的娱乐节目越来越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像梨树二人转这类戏曲表演逐渐走向衰败。 尤其是近年来,很多二人转在表演时,演职人员故意出丑,经常做出一些低俗的动作、说着低俗的语言来取悦观众,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人转的发展。
梨树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的语言应该是最贴近东北人民群众的语言,唱词也应该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但是,近年来二人转的正戏越来越少,新的作品也越来越少,创作思路枯竭,就算是表演二人转也是用以前的作品居多,给观众留下作品时代感不强的印象。 现在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年轻一代对二人转早已失去兴趣,二人转的内容却还是以前的那些,未能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当一个剧种不再创新,被年轻一辈所不喜的时候,它就真的离衰败不远了。
新的时代有着新的娱乐表演形式,以前物质生活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样贫瘠,只要有个场地就能看二人转的表演,很简单的娱乐方式已经满足了当时人们的一般精神需求。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要与时俱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农安县黄龙戏
(一)黄龙戏的由来与发展
黄龙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吉林农安县一个具有民族特征、地域特征的地方传统戏剧。 它是融合了东北地区的民间小调、东北地区皮影戏、戏曲曲牌等很多种类音乐而形成的独立剧种,也是吉林省地方戏曲代表性的剧目。 在曲调方面,它融合了东北的民歌和东北大鼓的曲调。 据历史考证,黄龙戏的历史基础和音乐的来源都极其具有历史意义,黄龙戏的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它不同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音乐,有着只属于东北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 它的表演形式有着很强的艺术表演张力,由此成为当地人们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 人们在有各种活动的时候都会请黄龙戏演员来表演,如:红白喜事、节日祭祀等重大活动,它的演出形式各式各样,可简单可烦琐,像皮影又像是戏剧。 新中国成立后,农安的黄龙戏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黄龙戏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黄龙戏也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政府以及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黄龙戏被列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但是黄龙戏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黄龙戏面对的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虽然黄龙戏在发展阶段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戏曲,登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但是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黄龙戏的创作停滞不前,没有新的作品出现,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 黄龙戏在演员方面也遇到发展的困境,现在的黄龙戏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 现阶段黄龙戏的演员大多都步入老年,据资料显示,演员平均年龄45岁。 没有年轻一辈演员的参加,剧团就很难顺应着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很多资料都已经电子化,由于对黄龙戏的资料保护措施不当,让我们失去了以前的很多资料,这就导致我们很难和以前的黄龙戏进行对比总结,在黄龙戏的传承与发展上产生新的问题。 黄龙戏存在至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设备的老旧也是在所难免的,在服装、道具等方面也没有及时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更新,现有的设备都是老旧的,这也是黄龙戏发展的阻碍之一。 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黄龙戏缺少以青年人为代表的新生力量,没有更好地融入社会,这就导致很多青年人根本不知道黄龙戏这个剧种。
三、新媒体时代下地方戏曲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地方戏曲也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地方戏本身就是地方民族文化的代表,是符合当地地域环境的一种戏曲文化。 我们应该大力推动地方剧团的建设,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发展创办不同的地方剧团,大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戏曲人才,顺应时代的发展来创作出新的作品。 地方戏曲是一个地方的民族瑰宝,其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关注,政府应该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对地方戏剧戏曲加以保护,增加资金的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 只有资金充足了,才可以更新剧团的设备、服装、道具等,才可以更加贴合新时代的潮流。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地方剧团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多种媒体平台等渠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地方戏,可以通过纪录片、电影电视等传播手段来进行传播,运用高科技、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宣传推广,这样才能够让大众更加直观地来欣赏地方戏剧戏曲。 而且这样的数字化信息可以更好地保存与传承地方戏,可以让后辈在传承的时候更好地与当时文化进行融入整合。 如果要发展好地方戏曲,新媒体等的宣传必不可少。 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网上的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出现了大量的民间艺人,他们在短视频、直播等各种互联网媒体渠道大量宣传戏剧戏曲,让人民群众对戏剧戏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而有的人开始模仿戏剧戏曲,这极大地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潮,也让人们更深层地了解各个地方的戏剧戏曲文化,这对于戏曲来说又是一次良好的开始,不但重新被大众所熟知,而且还使其受众面更广,也重新获得了年轻一代的喜爱。
一直以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十分重视,在传承上应该通过非遗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戏剧戏曲。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尝试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它,学习它,通过更专业的知识、更先进的设备、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讨论,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并带入地方戏中,使其重新充满活力与激情。
四、结语
不同地区因为地方文化差异,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地方戏,它代表着一个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做好其传承势在必行。 我们不能让这种民族文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而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和时代所产生的新的文化进行融合,使地方戏曲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兴安,廖春江.梨花飘香、传承创新与弘扬——“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梨树二人转概览[A].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北京:北京社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3:2.
[2]周方达.吉林省农安县黄龙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郭春蓉.浅谈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戏剧文学,2013(07):86-88.
[4]孙红侠.地方戏:传统望向现代——二人转继承与发展中的三个问题[J].戏剧文学,2017(11):142-146.
[5]宋美霖,姚纯.梨树二人转——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求发展之路[J].戏剧文学,2015(09):155-160.
(作者简介:孙佳琦,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