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古代文学浅析元好问与金代的乐府> 正文

古代文学浅析元好问与金代的乐府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5-09-29 16:30

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文物春秋 》发表的一篇文学论文,(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河北省文物局主办的河北省唯一的以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为主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及文物爱好者为读者对象。 摘要: 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乐府诗, 是乐府诗

  本篇文章是由《文物春秋》发表的一篇文学论文,(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河北省文物局主办的河北省唯一的以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为主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及文物爱好者为读者对象。

  摘要: 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乐府诗, 是乐府诗史上值得注意的一座艺术高标。这一时期的乐府诗, 虽然具有两宋乐府诗的某些因子成份, 但重要的却是 以唐人为旨归后的一种成果展示。金代诗人之于乐府诗的创作, 不仅继承了杜甫忧黎元、白居易 补时阙的创作宗旨, 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芒的新乐府诗, 并且还以对歌行类乐府的雅好, 而使得七言歌行在当时成为了一种创作时尚。两宋乐府因与音乐脱离了关系, 而为一种仅供人们阅读的案头文学, 金代乐府诗则使这种案头文学又回归到了 原生态时期, 即其大都可配乐而唱。这种回归, 显然是乐府诗史上的一种进步。

  关键词: 元好问; 金代乐府; 时代特征; 艺术高标;

  元好问不仅是金代最杰出的文学家, 而且也是文学史上继苏轼、陆游之后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金史  元好问传 评其文学成就云: 为文有绳尺, 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 七言乐府不用古题, 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燕之气。其长短句, 揄扬新声, 以写恩怨者, 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 1]其中所言 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虽然并非确切 (详下 ), 但却是颇值注意的,因为其道出了元好问乐府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说明, 元好问的乐府诗是颇为后人所关注的。元好问之外, 金代其他诗人于乐府诗的创作, 也特色各具,蔚为壮观。因此, 下文拟将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乐府诗,作一具体论析。

  一、元好问乐府诗的创作概况

  元好问 (公元 1190 1257年 ), 字裕之, 号遗山, 太原秀谷 (今山西忻州)人。其本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魏孝文帝拓跋宏由平城迁都洛阳, 其先人始改姓元氏。五代以后,元氏家族又自河南汝州迁居山西平定,未久即家于秀谷。作为集金代文学之大成的杰出文学家,元好问的文学成就尽管表现在多个方面, 但诗歌则为其一生之最爱, 这从他现存约 1380首的诗歌之量, 即可准确获知。此外, 元好问还曾专选唐人 96家的 596首七言律诗, 勒为 《唐音鼓吹》 十卷【 对于《唐音鼓吹》的著作权, 即其选编者是元好问还是他人的问题, 自明迄今, 代有争议, 对此, 胡志传金代文学研究第三章第二节(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乃言之甚详。本文此处作元好问者, 乃从胡著之说, 具体参见该书第 109页 - 121页。】, 并收录当朝 251位诗人 (含金显宗、金章宗 )的 2062首诗, 编成 中州集 十卷。所有这些, 均反映了元好问与诗歌的殷密关系。而对乐府诗的创作, 则又为元好问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姚奠中主编本元好问全集 的目录编排可知, 元好问的乐府诗主要由两类构成, 其一为上册卷六的 乐府 一卷, 凡整 50首; 其二为下册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五的 新乐府 , 凡五卷, 共 345首。其实,后者的五卷 新乐府全为词体, 所以, 以下的讨论主要为前者的 乐府。

  立足于文学史的角度进行审视, 可知元氏家族是具有创作乐府诗之传统的, 这从 中州集收录元好问之父元德明桃源行 一诗, 以及 全唐诗 著录其先祖元结【唐代诗人元结为元好问先祖者, 文学史一类的著作大都不载, 实则其乃元好问在《中州集》替其父元德明所撰小传中之所言, 具体见《中州集》卷十先大夫诗之元德明小传, 中华书局 1959年版, 第 526页。】

  的舂陵行 等作, 即略可获知。而元结的 舂陵行 、系乐府十二首、闵荒诗 、忝官引 、补乐歌十首等作, 不仅皆为新题乐府, 曾为 诗圣 杜甫所称道,而且开中唐新乐府运动之先声, 影响深远。正是由于元氏家族具有如此之文学传统, 所以, 曾倡导 以唐人为旨归[ 2]并在诗歌创作中付诸实践的元好问, 自然就会以创作新乐府为 旨归 。元好问今存之乐府诗,除了元好问全集 卷六所收 50首外,卷一 五言古诗 还有麦叹 , 卷三 七言古诗 还有 虞坂行、秋蚕 、宛丘叹 , 卷五 杂言还有 南冠行、驱猪行,卷十一 五言绝句 另有 梁父吟扇头 , 同卷 七言绝句 又有步虚词三首 、戚夫人 , 凡 11首, 总共为 61首。从制题的角度言, 这 61首乐府诗, 虽然并非完全不用古题, 如 长安少年行 、步虚词三首、戚夫人 等,即均为旧题乐府, 但从总的方面讲, 其以新题乐府为主则乃事实。其中, 属于七言歌行者, 如 天门引 、蛟龙引 、湘夫人咏 、芳华怨、后芳华怨 、结杨柳怨、秋风怨、黄金行 、并州少年行 、南冠行等, 则有 54首之多, 这一事实的存在, 与李白、苏轼、陆游等唐宋乐府诗名家之雅好七言歌行者, 乃如出一辙。此则表明, 在乐府诗的创作中, 元好问不仅 以唐人为旨归, 而且在某些方面也曾 以宋人为旨归 。而 梁园春五首 、探花词五首 、续小娘歌十首 等作,从七言乐府组诗的发展史言, 则是明显地受了杨万里 圩丁词十解、汪元量 醉歌 等宋人新乐府连章体影响的结果。总之,仅就形式而论, 元好问乐府诗中有着唐宋诗人同类之作的因子成份, 乃是不言而喻的。元好问不用古题的七言乐府,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大都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为己任, 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殷深的忧国忧民情怀,其中最具代表性者,是属于丧乱乐府范畴的续小娘歌十首。为便于认识,兹依序将其全部迻录如下:

  吴儿沿路唱歌行, 十十五五和歌声。唱得小娘 相见曲,不解离乡去国情。 (其一 )北来游骑日纷纷, 断岸长堤是阵云。万落千村藉不得, 城池留着护官军。(其二 )山无洞穴水无船, 单骑驱入动数千。直使今年留得住,更教何处过明年。 (其三 )青山高处望南州, 漫漫江水绕城留。愿得一身随水去, 直到海底不回头。(其四 )风沙明日又今朝, 踏碎鸦头路更遥。不似南桥骑马日,生红七尺系郎腰。 (其五 )雁雁相送过河来, 人歌人哭雁声哀。雁到秋来却南去, 南人北渡几时回。(其六 )竹溪梅坞静无尘, 二月江南烟雨春。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 (其七 )太平婚嫁不离乡, 楚楚儿郎小小娘。三百年来涵养出, 却将沙漠换牛羊。(八 )饥乌坐守草间人, 青布犹存旧领巾。六月南风一万里,若为白骨便成尘。 (其九 )黄河千里扼兵冲, 虞虢分明在眼中。为向淮西诸将道, 不须夸说蔡州功。(其十 )

  这 10首诗在内容上共由两个部分组成, 即前 9首为一个部分, 最后 1首为一个部分。前 9首诗作为一个整体, 主要写一群 不解离乡去国情 的 吴 地 小小娘 们,为突如其来的蒙古铁骑所俘获, 然后被迫随军北上, 待进入大漠后将她们当作商品卖掉的全过程。这些被卖掉的小小娘们, 在远隔 万里 的异国他乡, 终日与饥乌为伴, 而等待她们的, 则是 若为白骨便成尘 。这组诗在揭露蒙古军的大势掳掠方面, 与蔡文姬悲愤诗前部分写匈奴对于中原的破坏, 乃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一首, 既是作者对当时 官军 的一种劝戒, 同时又蕴含着辛辣的讽刺与不露声色的谴责。整组诗熔叙事与议论于一炉,将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诗人心系国家与人民, 以及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与责任感, 仅此即可见其一斑。

  与 续小娘歌十首 同属 丧乱乐府 范畴的, 还有西楼曲、后芳华怨 、湘中咏、塞上曲 等作。如西楼曲一诗, 主要描写了战乱对家庭的破坏, 以及给人们造成的生离死别之恸,哀婉而悲凄。诗云:游丝落絮春漫漫,西楼晓晴花作团。楼中少妇弄瑶瑟, 一曲未终坐长叹。去年与郎西入关, 春风浩荡隋金鞍。今年匹马妆东还, 零落芙蓉秋水寒。并刀不剪东流水, 湘竹年年露痕紫。海枯石烂两鸳鸯, 只合双飞便双死。重城车马红尘起, 乾鹊无端为谁喜? 镜中独语人不知,欲插花枝泪如洗。

  全诗以一位丧夫寡居的少妇为视点, 采用回忆的表现手法,将这位少妇去年与郎西入关 , 与自己一人于 今年匹马妆东还的景况, 进行了一一述写, 最后则由 过去回到现实: 镜中独语人不知, 欲插花枝泪如洗 。据载, 金哀宗天兴元年 (公元 1232年 ), 陕西兵乱, 死者无数, 元好问友人李献能时官陕西行省左右司郎中, 即因这次军变遇祸, 而被杀于乱中 [ 3]。此诗写去年与郎西入关者, 所指当为正大八年 (公元 1231年 )事, 即这位少妇与其夫君于是年一道 西入关, 至翌年也即天兴元年, 因关中军变, 夫君死于兵乱之中, 少妇只得一人东还, 故诗中乃有 今年匹马妆东还云云。

  将关注社会现实的目光投向民生疾苦者, 在元好问的 61首乐府诗中, 主要有驱猪行、宛丘叹、秋蚕 、麦叹等作。这类乐府诗, 或反映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悲惨景象, 或揭露地方官吏对劳动者的盘剥, 或描写农民为保护劳动成果而与野兽的斗争, 等等, 因均属 即事名篇与  因事立题的产物, 而与杜甫 忧黎元 、白居易 补时阙的乐府精神一脉相承。如 宛丘叹一诗:

  秦阳陂头人迹绝, 荻花茫茫白如雪。当年万家河朔来, 尽出年头入租帖。苍髯长官错料事, 下考大笑阳城拙。至今三老背肿青, 死为逋悬出膏血。君不见刘君宰叶海内称, 饥摩寒拊哀孤茕。碑前千人万人泣, 父老梦见如平生。冰霜纨绔渠有策, 如我碌碌当何成? 荒田满眼人得耕, 诏书已复三年征。早晚林间见鸡犬, 一犁春雨麦青青。

  诗末有作者注云: 髯李令南阳, 配流民以牛头租, 迫而逃走余万家。刘云卿御史宰叶, 除逃户税三万斛, 百姓为之立碑颂德、贤。不肖用心相远如此。李之后十年, 予为此县, 大为逋悬所困。辛卯七月, 农司檄予按秦阳陂田, 感而赋诗。李与刘皆家宛丘, 故以宛丘叹 命篇。据作者的 自注可知, 宛丘县的秦阳陂之所以  人绝迹, 荻花茫茫白如雪, 关键就在于 苍髯长官错料事, 也就是县令李南阳 配流民以牛头租所导致, 最终则是 迫而逃走余万家, 致使 荒田满眼无人耕。尽管 诏书已复三年征, 但情况却仍然如此, 所以作者才  感而赋 了这首诗。由是而观, 此诗的批判精神之强烈, 时代特征之鲜明, 是均可与杜甫 兵车行 、王禹偁 感流亡 、欧阳修食糟民、王安石食黍行等诗媲美的。

  梁园春五首与探花词五首, 均写于金都南迁后的新都城汴京, 前者重在通过梁园以描写汴京的繁华与景色之美, 后者则以应试者中第后的激动兴奋为切入点, 旨在昭显金朝的国运兴盛与人文荟萃。总之, 这 10首诗都是对金国新都城汴京的颂扬与夸饰, 格调明快而爽朗, 是元好问七言乐府不用古题, 特出新意中的又一种风格。

  从 善变唐的角度言, 元好问虽然是以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为师学之 指归的, 但在乐府诗的创作方面,却又是与杜甫、白居易等颇具区别的, 其中最大的不同点, 是杜甫、白居易二人于新乐府的创作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且影响深远, 但当他们一旦离开长安后, 就再也不曾与新乐府发生任何关系了 (主要指创作 ) , 对此, 拙作艺术转型: 杜甫秦州诗的文学特质 [ 4]一文乃论之甚详。而元好问则不然。综元好问一生, 其于新乐府的创作, 乃是由青年而晚年的, 如以上所例举之西曲楼、续小娘歌十首等诗, 即皆作于其 40岁至 50岁之间, 而并州少年行、隋故宫行、天门引、猎城南等诗, 则均为元好问的青年时期之作。元好问青年时期的乐府诗,一般而言, 大都写得格调高昂、意气风发, 如并州少年行一诗即为其代表。作者在这首诗中, 以写实与夸张互为关联的笔法, 对一位 朝发细柳暮朝那, 扫云黑山布阳和的男儿之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 进行了高度赞赏与颂扬, 而其创作宗旨颇与曹植白马篇类似, 即二者都是用以寄托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求与憧憬。仅此, 即可见出青年元好问的理想与抱负之端倪。

  二、其他金代诗人的乐府之作

  在金元诗人与唐诗的关系探论[ 5]一文中, 我曾就120年的金代诗坛进行了一个总体态势的描述, 认为其 创作最为活跃、宗唐意思最为强烈者, 大多为由宋入金或者籍贯在北方的一批汉民族诗人 , 其于乐府诗的创作, 亦大抵如是。而且, 有金一代参与乐府诗创作的诗人, 除元好问外, 其数量也并非少许。以元好问中州集十卷为例, 其中收录了乐府诗的诗人, 即有 25人之多, 具体为: 宇文虚中、蔡珪、高士谈、马定国、朱之才、刘著、刘迎、王庭筠、师拓、萧贡、高庭玉、完颜璹、王若虚、麻九畴、朱澜、李节、史学、雷琯、王元粹、王郁、阎长言、王予可、李献甫、元德明, 以及邢具瞻 (由辽入金 )。这一数量, 恰好是中州集所著录诗人总数的十分之一。这 25人共有乐府诗 67首, 较元好问多 6首。此外, 总集如

  诗、全金诗等, 也都还有数量不等的乐府诗。仅就中州集所收录的乐府诗言, 金代的乐府诗创作, 也是异常热闹、蔚为壮观的。

  在上述诗人中, 以宇文虚中、刘迎、雷琯、李献甫等人的乐府诗, 最为时人与后人所称道, 如有金初 文坛盟主之称的宇文虚中, 就是一位颇具特点的乐府诗人。宇文虚中 ( 1080 1146年 ), 字叔通, 今四川成都人, 以宋黄门侍郎之职衔奉使见留, 而成为金国的翰林学士承旨,并与韩昉同掌词命。宇文虚中的乐府诗, 既有如 乌夜啼之类的旧题乐府, 更有古剑行这样的歌行类乐府名篇。古剑行一诗为:公家祖皇提三尺, 素灵 断开王迹。自从武库冲屋飞,化作文星照东壁。夫君安得此龙泉, 秋水湛湛浮青天。夔魖奔喘禺强护, 中夜跃出光蜿蜒。拄颐櫐具男儿饰, 弹铗长歌气填臆。嶙峋折槛霁天威, 将军拜伏奷臣泣。龙泉尔莫矜雄芒, 不见鸟尽良弓藏。会当铸汝为农器, 一剑不如书数行。

  此诗题下有注云: 为刘善长作。诗、注合勘, 可知此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送人之作, 还且还借对 古剑的夸耀与对友人刘善长建功立业的勉励, 充分反映了诗人的非战思想与恋南情怀。当时, 诗人虽已仕于金国, 且贵为翰林学士承旨, 但因为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 而于故国的命运仍深表关注, 因而才面对着友人刘善长这柄曾一度 化作文星照东壁的龙泉古剑, 发出了 会当铸汝为农器的意愿之声, 并提出了 一剑不如书数行的认识。仅此, 即可见出宇文虚中乐府诗的现实色彩之一斑。 乌夜啼虽然是一首旧题乐府, 但与古辞乌夜啼写宋临川王刘义庆兄弟在江州 相见而哭的本事 [ 6], 却了不相涉, 为典型的 以旧题写新事 之属。全诗以  汝、 妾对举,表面上是着笔于  妾对 汝 的思念, 实则是借  妾之口, 合盘托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一片思念之情, 故结句乃有 知道单栖泪盈枕之谓。而还值注意的是, 乌夜啼虽为旧题乐府, 却全用七言句式写成, 为诗人对旧题乐府进行形式改革的一种具体反映。

  而刘迎的乐府诗, 又别具风貌与特点。刘迎 (? 1181年后 ), 字无党, 今山东掖县人, 有诗文乐府集山林长语, 今已佚亡。其诗气骨苍劲, 古朴雄放, 乐府诗与元好问一样, 不仅全为新题乐府, 而且还多为歌行类乐府,中州集所著录之修城行、淮安行、摧车行 、败车行等, 即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在题材内容方面, 刘迎的乐府诗, 或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己任, 或揭露战争给城乡带来的破坏性, 如 淮安行、修城行 、河防行三诗, 分别从不同的视点切入, 将 费尽千人万人力而成为 风雨半摧鸡粪土的淮安城, 以及因黄河决堤而泛滥的重大水灾, 均进行了如实述写。请看淮安行一诗:淮安城壁空楼橹, 风雨半摧鸡粪土。传闻兵火数年前,西观竹间藏乳虎。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搉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迩来户口虽增出, 主户中间十无一。里闾风俗乐过从, 学得南人煮茶吃。青衫从事今白头, 一官乃得西南陬。宦游未免简书畏, 归去更怀门户忧。落笔尚能哦楚调, 烂醉歌呼客神庙。

  从青衫从事今白头, 一官乃得西南陬两句推敲, 可知此诗当为刘迎晚年归故里时途经淮安而作。作者在淮安城所见者, 不仅是 风雨半摧鸡粪土、 西观竹间藏乳虎的满目荒凉, 并且还有 迩来户口虽增出, 主户中间十无一之景况, 而后者所表明的, 是指在淮安城生活与经商者, 几乎都是由北方而南下的金人。这就是在当时属于金国版图范围内的淮安城的现实。而修城行一诗, 则更是加强了对这种现实的描写。诗云:淮安城廓真虚设, 父老年前向予说。筑时但用鸡粪土,风雨即摧干更裂。只今高低如堵墙, 举头四野清茫茫。不知地势实冲要, 东连鄂渚西襄阳。谁能一劳谋永逸, 四壁依前护砖石。免令三岁二岁间, 费尽千人万人力。此诗紧承前诗, 继续就作者眼中所见之淮安城着笔。

  在这首诗中, 作者一方面于淮安城 东连鄂渚西襄阳 的重要地理位置进行了描述, 一方面则对  筑时但用鸡粪土, 风雨即摧干更裂的 真虚设 现实表示担忧, 因此极希望主管修城的官吏, 能着眼于一劳谋永逸 的角度, 以 四壁依前护砖石的切实方案, 而使淮安城能成为一座真正抵御宋军北上讨伐的屏障。河防行 也是一首写实之作。全诗主要就金世宗大定十一年 ( 1171年 )黄河决堤, 使南京、孟、卫州界多受其害 ( 金史 河渠 )的现实进行了描述, 作者并于诗中迫切企盼当权者能尽快地解民于水火。其它如 车辘辘、沙漫漫、摧车行等诗, 或写边地的荒凉, 或写山路的崎岖难行等, 亦大都与现实密切相关, 皆具忧黎元、 补时阙之鲜明特点。

  雷琯与李献甫, 也是以关注民生疾苦为己任的两位乐府诗人。雷琯字伯威, 今陕西黄陵人, 其乐府诗以 商歌十章而闻名当时。作为连章体组诗, 这 10首歌行类乐府为作者写于 因客有自关辅来, 言秦民之东徙者, 余数十万口, 携持负载, 络绎山谷间, 昼餐无糗糒, 夕休无室庐, 饥羸暴露, 滨死无几 客言如是, 闻之悲不可禁( 并序 )之际, 是一组优秀的 忧黎元之作。诗题中的 商歌, 据沈德潜 古诗源注引淮南子所载, 其本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人宁戚的饭牛歌, 哀婉而悲寂, 雷琯的这组商歌则较饭牛歌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如: 春明门前灞水边, 年年此地送行频。今年送客不复返,卷土东来避战尘。 (其二 ) 灞水河边杨柳春, 柔条折尽为行人。只愁落日悲笳里, 吹断东风不到秦。 (其四 ) 累累老稚自相携, 侧耳西风听马嘶。百死才能到关下, 仰看犹似上天梯。 (其五 )  行人十步九盘桓, 岩壑萦绕行路难。忽到商颜最高处, 一时挥泪望长安。 (其九 ) 西来迁客莫回首, 一望令人一断魂。正使长安近于日, 烟尘满目北风昏。 (其十 )均采用纪实的手法, 将 秦民之东徙的历史真实, 使之艺术再现, 真切而感人。李献甫是元好问 三知己之一, 其乐府诗与刘迎类似, 即亦以新题乐府中的歌行类乐府见长, 故中州集卷十所著录之别春辞 、秋风怨、长安行等诗, 即皆属此类。其中, 以长安行最值一读。此诗整 20句, 长短句兼用, 在将战乱后长安荒凉景象作如实描写的同时, 不仅对那些贪生怕死、守而不战的将军进行了批评, 而且对蒙古军滥杀无辜的行径亦进行了斥责,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仅此即可见其一斑。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