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政法论文》 习近平德育观内涵探究> 正文

习近平德育观内涵探究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12-19 16:21

本文摘要:[摘要]习近平围绕德育为先的根本德育理念、立德树人的根本德育任务和以德兴国的根本德育目标这三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以及德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丰富且时代特色鲜明的德育观,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做好高

  [摘要]习近平围绕德育为先的根本德育理念、立德树人的根本德育任务和以德兴国的根本德育目标这三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以及德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丰富且时代特色鲜明的德育观,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关键词]习近平,德育观,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以德兴国

中国校外教育

  习近平的德育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观和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德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品德修养教育等方面加强国民道德教育。

  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深入研究习近平德育观,有助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人民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一、根本德育理念:德育为先

  “我国学校教育向来有突出德育教育的传统,有‘德育首位’论,德育必然地成为教育系统的重要部分之一。”[2]“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意为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并贯彻于国民教育全过程。习近平同志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优先位置,他多次强调“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德育为先”的重点在于“育德为基”,是要育关爱他人之德、关爱自己之德、关爱国家之德、关爱自然之德。

  1.育关爱他人之德,即培育人与人之间和谐、团结、友爱的德。

  古言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支柱。习近平同志认为,“古今往来,‘人和’理念一直都为有识之士奉为圭臬”,并强调“与人为善,常怀善意,广结善缘。讲胸怀,多想人家的好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3](P178)关爱他人除了帮助他人、尊重他人、支持他人之外,还应善于诤言,帮助他人完善自我。育关爱他人之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养成关爱他人之德,既利己利人,更利国。

  2.育关爱自己之德,即培育严于律己的德。

  除了爱惜自身,更重要的是养成自律的道德情操。唐朝张九龄言:“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自古自律即为成才的基础,唯有自律、自省、自警,才能树人立业、兴国利民。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三严三实”,其中“严以律己”和“做人要实”就是育关爱自己之德。他还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4](P119)真正的自律是内在的道德信仰,是高尚的道德素质,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更是自爱、自尊、自省、自警。因此,培养严于律己、自我约束、戒贪止欲、慎独等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从而塑造健全人格。

  3.育关爱国家之德,即培育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怀。

  爱国是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归属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感。习近平同志认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5]中华民族能历经数千年风雨岿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亦归结于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同志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学习党史国史,“学习党史国史是必修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6](P162)只有深入了解党史国史,才能增强对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不只是爱国,还应与爱党、爱社会、爱人民相结合,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坚持四者的统一,爱国主义才更加鲜活、更加真实。

  4.育关爱自然之德,即培育热爱自然、尊重

  自然、保护自然的德。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6](P208)生态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6](P210)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要突出生态道德意识教育,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和谐理念,使之成为人们自觉践行的理念;要突出生态道德规范教育,从日常行为规范上引导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系统,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在实践上;要突出生态道德素质教育,引导人们形成爱护自然和保护生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习惯与道德能力,培育强烈的生态道德义务与责任,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风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根本德育目标:以德兴国

  习近平曾指出:“国无德不兴。”[6](P168)在他的德育观中,“以德兴国”是根本目标,以德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1.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之大德。

  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6](P1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要求公民要以国家富强为目标,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崇尚文明,以和为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社会层面要求公民提倡自由、追求平等、维护公平正义、遵循法治;从个人行为上要求公民爱家护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好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凝聚了全体中国人的价值共识,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诉求,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之命脉,应成为中国全体公民遵循的一个国家之大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以核心价值观化人、育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并通过教育引导、媒体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法和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核心价值观滋养心灵,塑造个人品行,引领社会新风尚,推动民族文明进步和国家繁荣昌盛。

  2.以德兴国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习近平的德育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德育精华。习近平同志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6](P160-167)以德兴国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传播和弘扬中国道德理念,讲好中国道德故事,展现中国道德风貌,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守护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以德兴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

  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的精神动力。治理国家不仅依靠法治作为保障,还需要德治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7](P88)他强调,“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6]

  (P105)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基本的道德取向,就是以德立人、以德兴国,以思想建设推动制度建设,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是以德兴国,坚守共同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国家大德,构建起能够真正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征、时代特色的价值和道德体系,筑牢道德根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4.以德兴国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8]道德的力量是无止境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高尚的道德理念,以德立业、以德兴国是支撑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精神动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中国梦的实现既要大力发展经济,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立德修德不仅是个人成才立业的基础,更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昌盛的软实力。中华民族实现道德自觉、道德自信和道德自强,就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在道德层面上推动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只要心中有崇高的道德素养,有坚定的信念信仰,就能凝聚磅礴力量,齐心协力实现强国梦。

  三、根本德育任务:立德树人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9]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是一个树德和育人的统一过程,“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两者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立德树人”从根本上说是树立社会主义之德,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1.立德树人是个人成才之基。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6](P173)“一个没有品德修养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难成大器”,[3](P158)因此,立德是做人和成才的根本。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6](P173)“明大德”就是要将个人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对党和国家忠诚,立志投身于报效国家,为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奉献力量。“守公德”是指人们应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共同营造修德养性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社会。

  “严私德”就是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培养崇高的品德修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严私德”还要弘扬尊老爱幼、妻贤夫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加强家风建设,构建和谐家庭。品德修养教育要以增强道德意识为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2.立德树人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9]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杆,肩负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因此,立德树人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具备为人师表、以德施教、敬业爱生的职业道德,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立德成人,用渊博学识引导学生成才立业。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就必须明德、修德,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国家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与传递者,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结语

  习近平德育观聚焦德育为先的根本德育理念、立德树人的根本德育任务和以德兴国的根本德育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进程。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深入研究习近平的德育观,并结合新时代新特点,强化问题意识,全方位审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认真分析和妥善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深入探索德育工作新规律、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推动新时代德育工作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浩大的精神力量和筑造坚如磐石的道德支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夏春荣.高校德育病理溯源及诊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6).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政工师评职知识:如何发表关于德育方面的论文

  《中国校外教育》是由中国儿童中心主办的面向高等教育研究的综合性理论期刊。《中国校外教育》及时准确宣传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方针政策及新思路,收录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实践分析”、“探究情感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实施”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