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彝家新寨建设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落实凉山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打赢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这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的实现。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四川省出台了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就目前实施
摘要:彝家新寨建设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落实凉山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打赢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这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的实现。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四川省出台了«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越西等县的贫困状况,但是依然存在农民对农业增收、新房建设资金自筹、农村用电、新村规划与改建、农村科技服务等不满意的问题。建议地方党委、政府在彝家新寨建设中在尊重农民意愿、改进工作方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完善基础设施,多渠道优化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彝家新寨。
关键词:彝家新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对策
政工师评职知识:脱贫攻坚论文参考文献
推进教育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志智双扶”问题研究
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与风险管理
西藏脱贫攻坚的成效及其巩固对策
发挥工会组织优势 凝心聚力脱贫攻坚
锻造先锋树旗帜 凝心聚力促脱贫
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剪影
湖南省衡南县委书记胡果雄: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走出了不平凡的扶贫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2018年2月,习近平同志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在昭觉县实地查看,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2〕
四川省凉山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是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四川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乡村振兴的基础建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制定了«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其中,“彝家新寨”项目居于首位,[3]目的就是要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改善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项目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推进彝家新寨新村建设,以越西县为例,结合甘洛县、昭觉县、美姑县的基本情况进行彝家新寨建设现状调查研究,从调查的问题、经验中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对策,为实现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二、彝家新寨建设简述
彝家新寨建设是凉山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是以凉山彝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为范围,以不宜人居、需易地搬迁尚居于危房且自愿要求迁建的贫困户为对象,由政府主导,通过国家扶贫专项基金、各级对口和定点帮扶单位的资金帮扶,有效解决彝族群众住房安全隐患、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实现彝族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脱贫梦,打造出脱贫奔康的彝区风貌新村。自项目实施以来,越西、昭觉等县彝家新寨建设都取得了进展。其中越西县自2017年以来共计安排彝家新寨建设项目资金4.66亿元;2018年,全县新建彝家新寨2887户,易地扶贫搬迁8947人。
越西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北连甘洛县、南接昭觉县、东邻美姑县,全县总人口35.6万,其中贫困人口8.2万余人。四县都处于高海拔山地,同属大凉山山系,均系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交通十分困难,社会发育滞后,文明程度较低。通过考察四县彝家新寨建设的基本情况,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来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家新寨建设进行简述。[1]
(一)产业兴旺方面农业产业发展是彝家新寨建设的首要任务,其目标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以越西县为例,县域内多为高海拔山地,农业现代化程度很低,适宜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单一,大多数农户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生产仍是传统耕作方式,效率极低。绝大部分农户自耕自种,土地经营分散、集约化难度大,生产效益难提高,产出仅能满足自需。农民从海拔3300米条件恶劣的山区搬至海拔1600米的城镇,山上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新村没有耕地,农户只能进行家庭作坊式的微小规模种养殖。为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在建设彝家新寨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产业资源,科学发展农业产业,积极进行招商引资,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种植(如花椒种植园等),利用高山草场的自然资源,发展畜牧规模化养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最大限度保障农户权益。通过替代性产业建设,农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发生巨大改变,在保障农业产业收入的同时,又可以增加本地打工或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
(二)生态宜居方面生态宜居是彝家新寨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居住环境优化、社区功能完善。越西等四县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县,也是传统山区农业县。2017年越西县生态恢复较好,森林覆盖率为36.85%,较上年增长了7.95%,①水电资源丰富,有大小水电站近60座,农村用电价格也略低于城市价格,为0.52元/度。农民居住分散、经济能力差,交通不便,市场客、物流量微小,农业运输以人背马驮为主,农民出行十分艰难。“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曾是彝区农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3]
山区农村居民家庭厨房形式主要为“火塘”,靠烧柴做饭,清洁能源普及率非常低;农村厕所均为传统旱厕,村庄普遍没有进行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饮用水多为溪水和地下水,人畜共饮,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垃圾随处乱扔,人居环境差。目前各县乡镇公路全为水泥路面,彝家新寨的村道、入户路也全部硬化,新村均已通水通电,只有地处高海拔山区少数村庄的道路因环境恶劣、山高坡陡没有施工条件,还未进行建设。受民族传统生活观念、经济收入、消费观念及地源环境的影响,搬入彝家新寨后仍使用“火塘”烧柴做饭,虽每户都有独立卫生间,但仍没有如厕冲洗的习惯,垃圾乱扔,卫生习惯一如往常。因此,政府积极推进“厕所革命”,通过驻村工作队对村民进行“五洗”(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教育,逐渐培养村民的卫生习惯。
(三)乡风文明方面①乡风文明是彝家新寨建设的重要标志,要求在于农村文化建设及农民精神文明建设。越西、昭觉等县是从奴隶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直过区,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制约,社会发育滞后,文明程度较低,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人均受教育年限6年左右。[4]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思想观念落后,高价婚姻、超生多生、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受毒品过境影响,毒品、艾滋病“两大毒瘤”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成为危害群众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5]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不同程度存在“坐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现象。
目前,随着彝家新寨的建设,政府治愚兴教力度更大,着力抓教育,坚持扶贫先扶智。如开办农民夜校,宣传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引导村民进行政治学习;建设“一村一幼”,村村都有幼儿园,保障了每个适龄儿童的幼教教育,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控辍保学”政策的实施,保障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有书读、不失学。扶智扶志,需要久久为功。
(四)治理有效方面治理有效是彝家新寨建设的有力保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目前,各行政村功能提升项目建设缓慢,文化公共设施严重不足,村级图书室形同虚设,绝大部分村民不识字、不懂汉语;农民闲暇都喜欢围坐地上晒太阳、喝酒、打牌、闲聊打发时光。这些传统的惯有行为模式,对农民的身心健康不利,有碍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村民之间或与外界发生冲突矛盾都是通过各自家族中威望最高的人出面解决,法律意识淡薄。调查走访的多数行政村村民对村组干部的公开选举、组织能力等表示满意;搬进彝家新寨后,功能提升项目建设进展迅速。驻村干部通过农民夜校教村民学习汉字和普通话,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但因没有文化基础、民族语言习惯不易改变,村民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五)生活富裕方面彝家新寨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富裕可从收入水平、医疗保障等方面来分析。2017年越西县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095元,甘洛县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710元,昭觉县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200元,美姑县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919元,①而2017年四川省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12227元,全国农民人均年可支配为13432元,②四县之间相差不大,但与四川省和全国相比差额较大。
2017年越西县竹洛村农户年人均纯收入为2186元,甘洛县罗群村农户年人均纯收入为1976元,昭觉县呷戈村农户年人均纯收入为2192元,美姑县卡峨村农户年人均纯收入为2036元,③而四川省2017年脱贫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3300元,2018年脱贫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④越西等四县40%以上的农户属贫困户,农民增收困难。彝家新寨电网全覆盖,生活用电有保障;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但有线电视入户率不到1%;互联网覆盖较快,村民大多不识字,没有操作能力,电脑用户为零;农户手机使用普遍,每户家庭至少有一部手机;村民平时的消费以烟、酒为主;农户购买生活物资、农产品售卖等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赶集模式,大部分村民在易地搬迁前没有到过县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政府的推动下参保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保险保障有力。
三、彝家新寨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运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主要以户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越西等县彝家新寨建设现状,从而全面真实地了解评价越西等县彝家新寨建设的进展情况。通过扶贫工作队成员耗时3个月挨家挨户的入户调查,找村组干部了解村情,与彝家新寨建设的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援建单位施工人员交谈,走访相邻的3个县区,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调研资料。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1份,回收率为93.67%,有效问卷263份,有效率为93.59%。调查问卷的主要对象为越西县拉吉乡竹洛村全村150户农户(每户一表)、全乡13个行政村村组干部和部分村民50人,甘洛县、昭觉县、美姑县3县有彝家新寨建设项目的乡、村组干部和村民100人,涉及246户贫困户。调查问卷样本的数量、结构及采集区域均具较好的代表性。
(二)问卷调查样本结构分析
1.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调查数据表明,问卷调查样本男性137人,占样本总数的45.67%;女性163人,占总样本的54.33%。
四、对彝家新寨建设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民对彝家新寨建设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调查问卷显示,农民对彝家新寨建设满意的项目分别是:新房建设占100%、村道建设占100%、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占100%、幼儿教育占100%、农村安全饮水占100%、驻村帮扶占94.61%、民风民俗活动场所占79.36%、农村改厕占81.76%。农民对彝家新寨建设不满意的项目分别是:农民增收占94.71%、新房建设资金自筹部分占88.47%、农村用电占85.67%、新村规划与改建占40.51%、农村科技服务占43.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对彝家新寨建设的满意度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上,不满意的部分体现在农民增收、资金自筹新环境下与原有生活习惯发生了矛盾,这需要时间来糅合。
(二)影响农民对彝家新寨建设满意度的问题表现
1.产业收入影响农民“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
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与农民收入直接相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问卷调查显示,农户对产业收入很不满意。农村贫困家庭人均月消费约为300元,消费300元以下的约占调查总数的62.67%,300—500元的约占22.25%,500元以上的约占15.08%。农民收入主要用于基本生活开销,根本无法提高生活水平。大多数农户认为负担最重的分别是:新房建设资金自筹部分占100%、子女上学约占83.36%,吃穿约占30.56%,看病约占21.75%。农民收入极低,不能负担子女教育、生活等费用,虽然政府认真落实了“三免一补”政策、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但因彝族地区超生多生现象严重,都是大孩带小孩,孩子入学年龄大,一般读完小学或初中就外出打工,这严重影响农村学生的成长和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调查表明,农民认为发展农业产业最缺乏的是:启动资金(73.69%)、生产技术(31.28%)、劳动力(8.67%)。农民搬迁后无耕地,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无技术、无资金,语言不通,创业、就业艰难;都想着依靠政府政策扶持,“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交通好了,农民进城就医数量增大,看病比以前方便了,各级医疗机构也经常组织下乡义诊,多数农民对目前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表示满意,以前在山里时有发生的摔伤骨折、风寒感冒等“要命”病也好治了,“因病求神”现象减少。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农民的满意度是检验脱贫攻坚工作的“试金石”,本文基于越西等四县彝家新寨建设调查分析结果,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对彝家新寨现状、农民对彝家新寨建设的满意度及需求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分析。调查研究表明,脱贫攻坚中彝家新寨建设的难点在于农业产业增收,这也是农民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从产业兴旺来看,越西、昭觉等县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产业,但农民多是自耕自种,因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经营分散,集约化难度大,产出仅能满足自需。调查问卷表明,越西等四县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很低,远低于四川和全国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中政府应充分重视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应借助所有的帮扶力量,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利用好高山草场的自然资源,科学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招商引资,重点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种植,增强企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和支持,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农业种养与销售一体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6]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加入农业产业合作社,并协调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权益,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农户只有改变惯有经营模式,积极加入农业产业合作社,主动融入政府规划的核桃基地、畜牧养殖基地、中药基地等产业园区建设,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汉语、学技术,才能“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从而在保障农业产业收入的同时,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本地打工或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实现产业兴旺。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农村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来看,彝家新寨建设中农民最满意的是基础设施和医疗、养老保险,新村道路全部硬化,出行方便了,用上了自来水,不再爬坡上坎去背水,村村设有医务室,生病能得到及时救治,较之以前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新村新房村民都很满意,不过对新房建设资金自筹部分感到压力过大;“通电”和“改厕”由于费用及生活习惯的原因农民有些意见,但还是表示方便了很多;对“改厨”不满意,以前散居山间,做饭时围着“火塘”感觉很方便,到了新居,电炉做饭不习惯且电费高,硬化地面不能挖制“火塘”。
因此,政府应在利用好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同时借助社会帮扶力量发展经济,鼓励农民多渠道创收,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抓紧卫生环境治理,美化新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消费能力,从而积累经济实力。各县要根据国家对彝家新寨建设的各项政策来把事情做到件件有落实、处处有回音,充分整合本地的劳动力和旅游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劳务输出和乡村旅游,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资金在民生建设项目上真正用到、用好,使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
(三)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加强政府治理
从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来看,农村文体公共设施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农民的文体娱乐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多数农民对村组干部公开选举表示满意,但对村组干部在彝家新寨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太满意。这也要求村组干部不能老是停留在开会上传下达、做资料应付检查,而是要实实在在的为村民找路子、想法子。因此,希望越西等县各级政府要“少开会、多办事”,激发农村干部的工作热情、提升农村干部的工作水平、调动农民脱贫奔康的积极性,尊重民风民俗习惯,建设好农村民风民俗活动场所,引导好农民的精神文明生活;要充分借助各级帮扶单位的优势资源、发挥帮扶干部的特长作用,积极培养乡村能人,开出致富新路子,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综上对彝家新寨建设中农民的需求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农民都希望借助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脱贫奔康,建设好彝家新寨。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对彝家新寨建设很有信心的约占51.21%、有信心的约占32.85%、没有信心的约占15.94%。农民希望政府在目前彝家新寨建设中为他们解决的急需项目分别是:产业增收(89.58%)、新房建设资金自筹部分(88.47%)、创造就业岗位(67.96%)、新村功能提升(42.72%)、村民技能培训(42.23%)。从农民的需求位次来看,产业增收居于首位,其次是新房建设资金自筹部分、创造就业岗位等。农民对“村道建设”、“生活用水”、“医保和养老保险”、“农民夜校和村幼建设”的满意度很高,但农民对“卫生环境”、“用电和改厨”等满意度较低。
总之,在彝家新寨建设中,农民最希望政府能够在产业帮扶上加大力度,完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功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渠道。党委、政府应向农民输入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建立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依托中心村、产业园区、城市社区成熟的就业、创业环境,借力带动、影响贫困农户“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换穷貌”[7],农民的积极性必须调动起来,要转变观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脱贫攻坚战中,只有发扬我们党一惯倡导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才能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从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彝家新寨。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