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典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正文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典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8-07 14:54

本文摘要:[摘要]立足于科技端新基建开启了一个创新创业创造时代,其关键在于用创新改革的方式进行系统化软硬件环境建设。新基建应用必将以推动产业发展新主体,以新的思维,新的方式,进行创新创造及应用。企业是各类主体创新的最基本载体,创新是企业转型和可持续发

  [摘要]立足于科技端新基建开启了一个创新创业创造时代,其关键在于用创新改革的方式进行系统化软硬件环境建设‍‌‍‍‌‍‌‍‍‍‌‍‍‌‍‍‍‌‍‍‌‍‍‍‌‍‍‍‍‌‍‌‍‌‍‌‍‍‌‍‍‍‍‍‍‍‍‍‌‍‍‌‍‍‌‍‌‍‌‍。新基建应用必将以推动产业发展新主体,以新的思维,新的方式,进行创新创造及应用‍‌‍‍‌‍‌‍‍‍‌‍‍‌‍‍‍‌‍‍‌‍‍‍‌‍‍‍‍‌‍‌‍‌‍‌‍‍‌‍‍‍‍‍‍‍‍‍‌‍‍‌‍‍‌‍‌‍‌‍。企业是各类主体创新的最基本载体,创新是企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才机制是企业创造创新的内动力,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对我国四种典型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建设的做法、经验和启示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其他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体系典型模式经验启示新基建

创新创业

  新一轮的基建必将开启一个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浪潮,也对国内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其中,硬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软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环境、金融环境和人才环境等。经过多年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我国创新创业较为突出的城市在硬环境上先发优势不再突出,而各地在软环境方面的差距明显较大,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将为我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科技民营企业将会在新基建及智能数字化产业经济等方面大展拳脚。

  经济师论文范例:工商管理创新与企业转型发展的关系研究

  目前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阶段,创新创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生驱动力,对于城市竞争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是对政府、企业、市场、人才、制度和机制等要素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发展,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状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各类主体进行创新创造,做出了全面的部署,为我国区域因地制宜构建有效的创新生态指明了方向。201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在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并在创新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典型案例。在各类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中,中关村、深圳、成都、张江高科等创新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其改革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供借鉴。

  1中关村经验:科教资源驱动型

  以科教资源为驱动力的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其创新创业创造资源丰富,各类孵化模式多样,并形成了以“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为主流趋势的孵化模式,加之地域、政策、资本、市场等优势地位,促使成果转化较为突出。中关村服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路径为集聚创新要素和主体,依据人才、技术、资本集聚发展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政策优惠,主体协同推进,进而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1.1主要特征:科教资源驱动,创新创业创造要素集聚,政策优势支撑,产业联动建设、跨界融合发达

  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是中关村创新生态环境打造的最大优势和创新基础要素。中关村聚集了40余所高校,200多家科研院所,为创新要素集聚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中关村以跨界融合发展的方式,把园区、产业、基建、配套设施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联动建设,将2000多家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集聚一起,初步形成了以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基建领域产业发展体系。并在以科技产业为引领的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高端产业链供给企业,夯实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的建设基础。

  区别于传统产业发展中简单的技术引进和升级建设现象,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发展,由政府、市场、企业、人才、技术、资本、创业者等要素,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关系系统。中关村形成的利于创新创业主体生存发展的生态体系主要包括:(1)创业服务业和配套设施发达;(2)创新主体易于获取的创新创业创造资源;(3)易于获寻高端人才和各类合伙人;(4)便于拓展市场;(5)浓厚的创业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对失败的包容。

  1.2主要做法:集聚人才、资本、政策等优势创新创业要素,以创新为导向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协同构筑产业友好型生态圈

  中关村创新创业是融合了创业个人和团体、领军企业家和企业、形式各异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孵化机构,提供专业配套服务的机构,投资平台载体,国际组织和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中央和直辖市各级政府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有全球资源对接的创新市场,有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基建配套设施,这些创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融合,打造了一个线上链上的创新生态系统。

  多年来,中关村始终坚持科技端发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产业全面创新,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应用转化和产业化,以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为中心,畅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构建了以科教资源为源动力创新生态体系和产业圈。

  具体主要做法有:一是围绕人才集聚出台政策,建设人才管理试验区、支持企业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大力度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二是围绕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税收等关键环节,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三是推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创新创业资本高效对接。四是转变资源配置方式,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有机结合、联合治理。五是在“引进来”方面持续发力,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推动企业境外高质量发展等。

  1.3中关村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体系构建经验启示:以人才为本+主体协同发展格局+把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落在实处+高点站位搭建平台谋划发展

  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使中关村创新创业的“生态圈”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促进创新创业持续升温。便捷、高效的人才引入政策措施夯实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基础。一是从服务创新创业者的角度出发,陆续推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助推创新创业,搭建新兴产业建设平台,提升链接全球创新网络能力;二是一大批孵化机构是引进人才的重要基地。培育出一大批知名创新型孵化器,在团队建设、资金支持、对接资源等各个方面,为创新创业者服务,急创新创业者所急,想创新创业者所想,帮助创新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为“留人”“用人”发挥关键作用。一系列接地气的人才激励政策,配合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在收益分配上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深圳经验:企业驱动型

  我国绝大多数新基建主要项目都与深圳密不可分,以科技民营企业集聚的深圳将成为新基建的核心城市。而深圳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给了科技民营企业蓬勃生长的肥沃土壤。深圳创新创业生态以民营企业内化持续创新为核心,以市场和价值创造为导向,以政府战略规划和全方位服务为引导,以营造有利于创新主体成长的友好型社会环境为依托,以“科技—经济—科技”有效循环为演化动力。深圳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容性和兼容性较强,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新产业链较为完备,全球消费市场融入度高,已经拥有和培养了大批的科技创新人才。

  2.1主要特点:政府维护企业的多样性、连续性和前瞻性,企业推动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力量强大,宽松、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和社会环境

  深圳市政府通过市场环境改善,构建有利于维护企业创新创造多样性、连续性和前瞻性的生态环境。深圳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性竞争,避免同质性竞争,资金支持多用于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技术等,数以千计的资助项目内容也是丰富多样。在重点自主创新的同时,新兴产业也是深圳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深圳有接近一半的资助项目集中于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尊重市场和引导市场主体进行前瞻性、连续性、持续性创新。深圳宽松、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和社会环境促使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而企业的创新创造又反过来良性推动了创新生态环境的有机构建。以企业推动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力量强大,高新企业形成创新力群。高新技术产业已发展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大支柱产业。

  2.2主要做法:全链条化鼓励创新创业,全力做好企业服务,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支持和引导,搭建综合服务平台,营造有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环境

  政府全链条化鼓励创新创业,全力做好企业服务,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一是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协调机制相对完善,对接通畅,把企业链、产业链、创新链、投资链、生态链之间互动性和衔接性融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依存、链条完整的专业性闭环。二是重点搭建全球创客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双创”示范基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重要企业推介载体,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从交流合作、研发设计,到成果市场转化等高质量的全链条服务。三是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支持和引导,完善产业链支撑,打通政产学研资用等各领域,推动创新创业与产业、企业、人才等深度融合。四是以创投资金完善市场环境,以法律法规保障成果转移,协同推进社会环境完善,创新创业创造成为社会共识和实践。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政策导向。

  2.3对的改革启示: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分类发挥政府战略引导作用,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力潜力发挥,构建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共识格局

  一是根据当地创新创业资源特点、发展阶段,分类发挥政府的战略引导作用‍‌‍‍‌‍‌‍‍‍‌‍‍‌‍‍‍‌‍‍‌‍‍‍‌‍‍‍‍‌‍‌‍‌‍‌‍‍‌‍‍‍‍‍‍‍‍‍‌‍‍‌‍‍‌‍‌‍‌‍。把握关键要素,重点完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衔接配合。

  二是引导全社会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尤其是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力的潜力发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方式间接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构建市场化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提供激励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建立包容、宽松、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政策、资金鼓励创新,包容创新与失败,让企业敢于创新和积极创新创造。

  四是建立由大企业开放产业链的创新资源,与创业者进行有效对接,鼓励大企业与创新创业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让产业的发展问题成为创业者的创新方向,共同为创新主体服务。

  3成都经验:政府服务驱动

  成都在政府服务创新推动下,以问题为导向,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针对性的精准施策,提升和增强企业发展核心动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群。一方面针对创新创业中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从政府自身服务质量提升和企业内外发展环境改善,增强生态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以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中心为标准,最大化地汇聚全球创新创业的要素和资源。

  3.1主要特点:创新孵化平台能极高+创新创业模式多+政府全链条服务到位

  成都市针对创新要素资源分散的现状,以及创新创业主体资本、人才、政策、平台等要素短缺问题,建立了全链条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模式。一是创新孵化平台能级高。成都孵化器中国家级和省级数量较多。例如,2019年成都市新增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省级众创空间。二是创新创业创造模式多。成都建立全链条孵化模式、高校成果转化模式、垂直领域专业孵化模式等。三是政府服务体系生态化。政府建立了从“孵化生态”到“创业生态”的全链条“生态”服务体系,构建了以创业人为核心的专业化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

  3.2主要做法:统筹谋划精准布局“创新+创业”,以“人才+资本”为关键环节精准施策,打造一流“载体+环境”平台

  一是成都结合区域发展特征和资源禀赋,进行总体谋划精准布局,推动“创新+创业”双发展。在一些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点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渠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园,推动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立足需求精准定位,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各自效用。成都不断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采用“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方式鼓励企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创新服务精准施策,把握“人才+资本”双关键,设计更贴近人才需求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推动社会资金支持创新创业。

  三是对标国际打造孵化平台,形成“载体+环境”双支撑。例如利用郫县产业项目配套闲置公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菁蓉小镇”;引导各区县建设特色集聚区和成都味“双创”孵化器,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孵化器,初步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全域覆盖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科创通”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

  3.3改革启示:基准谋划产业布局+创新主体服务全链条+基金引导发展

  因地制宜综合判断,精准布局的改革思路、丰富的管理模式和规范体系,线上线下链接全球可交易化“高新技术服务超市”市场服务链条,设立和创新多样化的基金投资方式,这些都是对改革很宝贵的经验。

  一是综合判断精准谋划布局。政府有立足现实精准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创业的思路,有较为成熟的顶层设计,并在不断探索中进行模式创新与思路拓展。

  二是出台政策支撑大孵化体系。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接地气,从资金、土地到人才引进、到环境,打造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想企业所想,提供企业所需,给企业发展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支撑。例如,相继出台全国首个区域双创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等,构建“国际化、专业化、众创化、集群化”的大孵化体系,不断打造企业创新服务全链条。

  三是以投资基金解决企业创新创业资金难题。创新投融资模式募集资金,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快速发展。包括发起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组合的梯形融资模式,推行的“创新信用券”,将政府扶持以市场化方式实现,以及向省内和全国推广的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

  4张江高科:国家战略驱动型

  张江是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区,承担着自贸区和科创中心两大国家战略联动融合的国家使命。张江模式是以国家战略驱动为核心,进行产业集群化发展,尤其是推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实现从基地创新到引领创新。重点是从技术创新引领,从拓展到科学研究引领,从“园”到“城”,从政策扶持到体制机制创新。特点是落实自贸区和科创中心的两大国家战略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实施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双自联动”升级版。

  4.1主要特点:政府战略定位主导,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强的综合创新平台,通过基金参投高科技新型企业或项目

  一是政府主导了园区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政府提供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把握产业定位,并且提供配套服务,同时也有意识地强化特定产业在园区的集聚。

  二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平台企业是张江高科的一大优势和特点。通过对诸多要素市场的资源掌控,增强平台与科技企业的黏性,从而实现长尾效应,挖掘更深层的价值体现。

  三是通过基金参投高科技新型企业或项目。在科技园区转型发展中,张江科技园强化高科技投资功能拓展的力度,例如参与专业基金间接投资,或直接投资高科技新兴项目。通过基金工具发现好的投资项目,以更好实现对优秀科创企业的覆盖。利用产业地产,为科技投行建立项目池。

  4.2主要做法:以“投资+增值服务”理念和“虚拟+实体”形式进行产业集群化平台服务

  以“投资+”的孵化理念,以“虚拟+实体”的孵化形式,全方位对接创业资源为服务手段。一是通过设立研发投入补偿资金、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融资担保资金等举措,完善信贷服务体系和科技投融资体系。二是以市场化运作、实现张江科技城目标的重要功能平台定位,并在其发挥园区功能平台作用上给予配套支持。三是利用为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的“医+E”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物理空间,以及包括科技金融服务在内的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张江高科”参与全产业链布局的空间‍‌‍‍‌‍‌‍‍‍‌‍‍‌‍‍‍‌‍‍‌‍‍‍‌‍‍‍‍‌‍‌‍‌‍‌‍‍‌‍‍‍‍‍‍‍‍‍‌‍‍‌‍‍‌‍‌‍‌‍。四是以一园多区的模式综合安排各类科技产业区、技术创新区、科研教育区及居住服务区。综合来看,园区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等几大类型分类集聚。同时,总部集聚区注重综合环境品质的建设,配套相应的生活居住用地,并有针对性的对接高校及科研机构。

  4.3改革启示:投资孵化模式推动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为创新主体提供发展要素支撑

  张江高科以运营输出延伸园区价值,以产业投资纵向挖深园区价值。通过园区产业孵化与投资高科技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将园区和园区企业进行利益捆绑,通过股权分红等获得收益等方式,实现与园区企业共创共赢,协同共进的融合发展模式。

  张江高科整合资源,通过产业投资促进园区战略招商、精准招商,发挥“产业投行”优势,做好对接好科创板的工作,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为创新主体提供发展要素支撑。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张江高科的转型关键,也是其他地区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值得借鉴的亮点。

  作者:李红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