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用户移动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提取与评价研究> 正文

用户移动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提取与评价研究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7-05 11:12

本文摘要:摘要:[目的/意义]提取用户移动端网络搜索系统使用及切换的完整路径,揭示不同网络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方法/过程]采用实验研究法,并结合问卷与访谈,从移动端搜索系统使用的视角,设计两个不同主题下的复杂搜索任务,以搜索系统作

  摘要:[目的/意义]提取用户移动端网络搜索系统使用及切换的完整路径,揭示不同网络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方法/过程]采用实验研究法,并结合问卷与访谈,从移动端搜索系统使用的视角,设计两个不同主题下的复杂搜索任务,以搜索系统作为节点对用户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进行提取,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发现并总结移动端用户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多种特定模式,从搜索过程、搜索结果、探寻式搜索表现3个方面对每种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结论]移动端用户在不同的任务主题下对搜索系统的偏好存在差异,用户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存在特定的模式,不同模式下的用户对搜索路径的评价存在差异。

  关键词:移动搜索搜索系统搜索行为搜索路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

用户搜索

  1引言

  对于目标明确的事实型信息需求,如实时天气、人物生日、历史事件等,一般情况下用户可以从单个搜索系统中得到答案。对于具有目标模糊、答案不确定且带有强烈主观特性的复杂信息需求,比如学生完成一篇课题报告、旅行者制定一个完整的自由旅行计划、互联网产品经理进行竞品分析等,用户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查询式,通过连续的搜索行为来完成一次搜索任务,并使用多个信息搜索系统,产生跨系统的信息搜索行为。同时,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便利性、及时性等特征使移动搜索成为常态。

  在移动端,用户使用的主要搜索系统包括搜索引擎和各类APP(包括垂直应用、社交应用等),不同的系统包含的信息有不同的特点,例如移动端搜索引擎反馈的信息结构化程度高、社交类APP显示实时社交信息、问答平台类APP的信息更加个性化。移动端搜索系统的丰富性以及不同系统间切换的便捷性,使用户可以根据信息需求对系统进行选择,也使跨系统、跨APP的搜索行为更为常见。已有研究在网络搜索系统优劣比较[1]、用户对不同网络信息源的使用偏好[2]、不同搜索系统中用户信息行为的差异[3]、搜索引擎切换[4]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不足在于没有给出用户搜索过程中搜索系统使用及切换的完整图景,更没有揭示不同的网络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差异。

  这个研究不足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表现的更为明显,移动端搜索系统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切换搜索系统,产生更频繁的跨系统搜索行为,而现有研究对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表现出来的跨系统搜索行为特征的关注不够,限制了对用户搜索系统使用行为的深入理解,不利于开展面向用户搜索全过程的移动端搜索系统的开发工作。

  笔者以搜索系统使用路径为切入点,将用户在移动端的搜索过程中使用的多个搜索系统连接成路径,并从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探寻式搜索表现评价等多个维度对不同类型的路径进行比较,以期丰富移动搜索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为移动搜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在本文中,搜索系统使用路径被定义为:在执行一次完整的搜索任务的过程中,将用户使用的不同的搜索系统连接起来,形成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

  2相关研究

  2.1移动搜索

  移动搜索已经成为用户最主要的搜索方式,关于移动搜索的用户行为研究也成为了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研究者从搜索动机、搜索行为等方面对移动搜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有部分研究关注某一个或某一类搜索系统中的用户行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搜索动机与用户所处状态,包括地理位置、时间、环境等密切相关。D.Wu等[5]总结出用户的移动搜索动机共6类,分别是好奇、消磨时间、求知、生活服务、社会关系和其他,并发现约25%的移动搜索是由多种动机引发的,搜索动机对用户的搜索行为存在影响。杨海锋[6]从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信息搜索过程、搜索结果的评价和处理等三个方面构建了移动用户搜索行为模型。

  研究发现,在移动端,用户信息需求的动机、触发因素和需求的类型与传统的桌面搜索均存在差异,这与移动端情景和设备的特殊性密不可分。对于用户搜索行为,研究者采取受控或者非受控的方法,从实际的用户移动搜索使用数据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对移动搜索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移动搜索系统提出发展建议。J.Yi等[7]收集了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向Yahoo!onesearch应用程序提交的2000万个英文查询式,分析查询分布和查询主题。

  从而提炼出了移动搜索的模式和特点;K.Church等[8]通过大约600万个单独的搜索请求,分析了欧洲移动搜索者使用的搜索模式,并通过点击率等关键特征了解移动搜索引擎的反馈表现;吴丹等[9]通过非受控实验的方式,记录大学生的手机事务日志数据,发现大学生用户的移动搜索行为呈现搜索系统交互特征,且相对搜索引擎和浏览器这种传统的搜索入口,大学生更倾向使用垂直类App进行搜索;J.Kim等[10]在3种不同移动终端屏幕尺寸(早期的智能手机、最新的智能手机和平板式手机)上进行眼动实验,发现用户在不同尺寸屏幕上的搜索效率并无显著差异,但表现出了不同的搜索行为,包括不同的眼动行为和手指交互行为。

  J.Kim等[11]、P.Wang等[12]则从用户在搜索结果的交互行为,如垂直滚动和水平翻页等,对移动端信息搜索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对移动搜索引擎的页面设计、内容呈现、交互设计提出建议。移动搜索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浏览器、搜索引擎和一般功能性搜索,各种类型的手机应用程序中都内置了搜索功能,形成大量的移动端搜索系统,全面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需要。

  B.Stvilia等[13]在研究移动端大学生的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时发现,学生们最常使用网站作为健康信息来源,其次是移动应用程序、家人和朋友;吴丹等[14]通过对某一高校图书馆OPAC系统日志数据的分析,对用户在使用WAP和APP两种访问方式时检索行为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孙杰等[15]以移动端消费者的在线信息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对消费者感知的影响,并对消费者的搜索行为过程进行建模。

  2.2网络搜索系统的选择与切换

  网络搜索系统是网络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网络信息源都有内部搜索功能,而且其内容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被搜索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部分网络信息源都是网络搜索系统。信息源的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型的网络搜索系统不断涌现,用户面临搜索任务时,不再局限于搜索引擎,而普遍会选择多种类型的信息源查寻信息,从而完成任务。

  Y.Zhang等[2]在健康信息搜寻情境下,通过访谈法研究影响用户选择传统搜索引擎和其他互联网信息源的因素及用户选择信息源的标准,统计结果表明参与者选择6-15个数量不等的信息源,每个参与者平均使用11个信息源;D.Choi等[3]通过两组用户试验,研究探寻式搜索过程中分别使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网站的用户信息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使用社交媒体网站完成探寻式搜索任务的用户尽管发现的文档数量和文档多样性低于使用传统搜索引擎的用户,但是相关文档的数量却多于使用传统搜索引擎的另一组用户,此外,工作量和感知难度也要低于使用传统搜索引擎的用户。

  用户对于每类信息源的使用偏好是有差异的,使用经验、受教育程度、信息素养等因素对用户选择信息源的类型也有影响。Y.Zhang等[16]从校园、社会化问答平台、在线健康社区、众包网站等途径招募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用户选择搜索引擎、社会化问答平台、在线健康社区、社交网站和众包网站解决探寻式任务的比例分别是84.3%、46.2%、19.8%、6.2%和1.2%;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信息系统使用经验与搜索引擎、社会化问答平台、在线健康社区和社交网站4种类型的信息源选择有正向相关关系;Y.Sun等[17]通过3种不同类型的健康搜索任务(事实型、探寻型、个人经验型)分析用户个人特质对线上信息源选择的影响。

  发现信息偏好影响用户在进行探索型任务时采用社交网络类信息源,而外向型人格会影响用户选择搜索引擎以查找个人经验型的任务,而在探寻式任务中,虽然搜索引擎仍然是最主要的信息源,占比95.9%,但是在线健康社区、社会化问答平台分别被82%和57.6%的用户选择,社交网站也被25.9%的用户选择;王芳等[18]系统梳理了信息源选择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信息源、任务与环境、信息搜寻者主体等维度对影响信息源选择的理论要素进行全面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整合的信息源选择理论模型。随着移动搜索在垂直领域的细分,用户的搜索入口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19]。

  L.Bowler等[20]研究青少年的信息搜索行为与移动技术时,指出移动信息源已经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研究中的青少年很少提及纯文本的Web资源,而是将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和游戏作为信息源,他们结合使用搜索引擎和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来进行搜索,且YouTube是本研究中青少年的重要信息源;张敏等[21]研究用户移动诊疗信息搜索行为时发现用户在事实型任务中,一般仅使用搜索引擎作为信息源,但是在解释型任务和探索型任务中,用户除了使用搜索引擎外,还会使用知乎、微博以及其他的垂直医疗类APP(如春雨医生等)作为补充;J.J.Womack等[22]指出孕妇这一群体在信息获取中,除了人际信息源之外,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应用程序作为其补充信息源,且在谷歌应用商店和苹果应用商店中搜索“怀孕”相关关键词,均得到了近300个应用程序,可以发现专业化的垂直应用程序数量巨大,反映出了用户对各个领域的垂直应用的需求也是巨大的。

  关于搜索系统转移切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搜索引擎切换方面[4,23,24],较少涉及到不同类别搜索系统的转移切换问题。有研究表明,用户往往习惯于依赖某一个搜索引擎完成特定的搜索任务,其搜索引擎切换行为高度依赖于搜索任务。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信息系统领域的技术接受模型等理论曾被运用于解释或是预测用户的搜索引擎转换行为。

  2.3文献综述小结

  在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将用户的搜索系统使用行为局限于某一个或者某一类搜索系统,要求用户在众多的搜索系统中进行单项选择,但在现实场景中,移动端用户同时拥有很多选择,为满足其信息需求,会采取复杂的搜索行为,使用多种不同的搜索系统,因此笔者拓宽了用户的移动搜索系统使用研究的视角,对跨搜索系统的搜索行为进行研究。已有研究在用户移动搜索行为、移动搜索系统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有很多研究探讨了网络搜索系统的选择、偏好、使用及其转换行为。

  然而,网络搜索系统转换相关研究的思路局限在用户弃用某个搜索系统而转向另一个搜索系统,没有揭示出用户在一次搜索中使用多个搜索系统的完整图景。同时,现有成果重点研究了搜索引擎的切换行为,较少涉及到用户切换不同类别搜索系统的行为。笔者以网络搜索系统使用路径为切入点,可以较好地弥补上述不足,呈现用户网络搜索系统使用、切换的完整链路,并对用户移动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展开评价研究。

  3研究设计

  已有的关于桌面端与移动端用户搜索行为的比较研究发现,用户在桌面端进行搜索时,无论是事实型任务、解释型任务还是探索型任务,均只使用了浏览器进行搜索,且更倾向于以搜索引擎为起点展开搜索,而在移动端搜索时,除事实性搜索任务,在解释型和探索型搜索任务中,一半以上的用户选择使用了至少2个搜索系统,且用户对搜索工具的选择会影响用户的搜索体验[25]。因此,用户在移动端进行搜索时,会倾向于使用更多类型的搜索系统进行搜索,且起始搜索系统会更多元化[26],更容易形成多样化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符合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因此本研究将实验情境限制在移动端进行。

  4结果与讨论

  笔者通过录屏对被试者搜索过程进行详细记录,汇总所有实验结果,最终共涉及不同类型的搜索系统共164个,其中搜索引擎5个,百科网站5个,社会化问答平台6个,社交媒体6个,数字图书馆13个,垂直搜索系统45个,信息流平台84个。在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搜索系统中,垂直搜索系统和信息流平台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当中包括大量健康信息垂直搜索系统,如百度健康医典、51大夫、妙手医生等,还有各种历史、财经、科技等方面的搜索系统,如全历史、财新网、新浪科技等。

  垂直搜索系统的专业性、领域性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搜索引擎的信息宽度广但深度不足的问题,实现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信息整合和精准查询,从而受到用户的青睐。使用数量最多的信息流平台包括各种视频平台(如bilibili、腾讯视频等)、资讯平台(如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门户网站(如和讯网、搜狐网、政府门户网站等)。信息流平台注重内容的更新速度和准确性,且部分系统(如腾讯新闻、今日头条、bilibili等)在用户中建立了较强的品牌认知度,培养了部分忠实用户,使用户在搜索过程中对其进行主动选择。

  4.3用户移动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评价

  笔者按任务主题对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分别聚类,各得出3种路径模式,但两个任务主题中均出现了社会化问答平台依赖型模式且表现出了相同的特征,因此最终总结出5类搜索系统使用路径模式,分别是搜索引擎-信息流平台偏向型、社交媒体依赖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依赖型、搜索引擎主导型和搜索引擎-百科网站偏向型。不同模式下用户对搜索系统的选择以及使用顺序有着不同的特点,对5种模式从搜索过程、搜索结果和用户的探寻式搜索表现3个方面进行评价。

  4.4讨论

  笔者研究了用户在移动端进行搜索活动时形成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与之前基于PC端开展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24,35-36]相比,发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用户在移动搜索会话中会使用多个不同类型的搜索系统,并呈现出连续跨搜索系统的特点,包括在不同的搜索系统中输入相同查询式,或根据上一个搜索系统中得到的结果构建出在下一个搜索系统中的查询式等。

  与PC端基本依赖浏览器相比,移动端用户对所需的信息类型更加敏感,会主动根据信息资源类型选择对应的搜索入口,如视频类资源、UGC资源或者某领域专业资源等;对任务的熟悉程度会对搜索行为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用户的习惯性行为,这一影响较为明显地表现在搜索系统使用上,对于熟悉度较高的任务,用户会根据个人经验使用特定的搜索系统,较为精准的找到所需信息。

  与已有的信息源选择和使用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聚焦于用户在移动端使用的网络搜索系统,扩展了已有研究对网络信息源的分类,增加了“信息流平台”这一新的类别,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流平台是用户在移动端会频繁使用的网络信息源,也是典型的在移动端使用频次远高于PC端的网络信息源,同时知乎APP等移动端的在线问答平台的访问频次也高于PC端。在本研究中,用户共使用了84种不同的信息流平台,占所有移动搜索系统的51.22%,与PC端的搜索系统使用分布存在较大差异[20,37]。

  在搜索入口方面,PC端用户的搜索入口以搜索引擎为主,且使用的搜索引擎种类较多[25,38],在本研究中,只有4名用户仅仅使用了搜索引擎作为唯一搜索入口(其中3名用户在搜索中使用了2种不同的搜索引擎)。除了使用搜索引擎之外,在任务一中,有18名用户使用了其他类型的搜索系统作为入口,占所有用户的比例为75%;在任务二中,有14名使用了其他类型的搜索系统作为入口,占所有用户的比例为58%。这说明在移动端,用户使用的搜索入口更多元化,与前期研究中基于PC端的用户主要使用搜索引擎作为搜索入口有较大区别。

  笔者将移动搜索系统按照信息内容的生产、分布等特点进行分类,而非信息本身所属领域,发现用户在面对不同搜索主题时,对不同类型的搜索系统有显著的倾向性,且用户会表现出特定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模式。但在已有研究中,根据搜索系统的信息所属领域对搜索系统进行分类后,发现部分搜索主题与搜索系统类型之间相关性不明显[9]。

  这表明在移动搜索中,用户在选择搜索系统时更加关注搜索系统内容生产、分布的特点,而非信息所属的专业领域。在快速便捷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的传播极为简便,且同一专业领域内,不同搜索系统的信息同质性极高,因此搜索系统应该更加注重用户搜索体验的提升,打造具有特色的信息搜索平台。

  图书论文投稿刊物:《图书情报工作》(半月刊)1980年创刊,始终恪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弘扬学术精神、推动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形成了面向实践、注重新技术、追求理论精品的特色,铸就了求实创新的风格,成为中国大陆本学科领域具有权威性与指导性的刊物,而且在海外图书情报界也享有相当的声誉。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工作》的大容量信息将打造其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实用性的新特色,成为展示学科发展趋势,报道学科发展动态不可或缺的媒介平台。

  5结语

  笔者通过对移动端用户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提取,呈现出用户搜索系统使用及切换的完整图景,进而提出了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评价方法,揭示了不同的网络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①提出了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概念及搜索系统使用路径提取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信息搜索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②为搜索系统使用路径建立了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为搜索路径推荐中候选路径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实践启示在于:①基于本研究提取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特征,移动端搜索系统(APP)可以尝试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搜索功能和体验,以减少用户的搜索系统切换;②设计、开发面向任务的搜索界面或入口,尝试集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移动搜索系统或APP,为基于任务的搜索活动提供集成的搜索环境;③笔者提出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评价的指标和结果,可以用于指导搜索系统路径推荐,为用户提供搜索辅助和推荐服务。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①搜索系统使用路径评价指标的测量以用户主观评分为主,还需要开发出更多的客观指标进行测度;②用户实验人数略有不足,实验任务情境可能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后需要在更多的情景中开展更大范围的用户实验,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验证和推广。

  未来的研究工作包括:①进一步完善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评价指标;②开展更大规模的用户实验,以发现更多搜索系统使用路径的模式;③研究任务情境对搜索系统使用路径模式的影响;④开展相应的路径推荐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若佳,李月琳.基于用户体验的健康类搜索引擎可用性评估[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7):92-102.

  [2]ZHANGY.Beyondqualityandaccessibility:sourceselectioninconsumerhealthinformationsearching[J].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4,65(5):911-927.

  [3]CHOID,MATNIZ,SHAHC.Switchingsources:astudyofpeople’sexploratorysearchbehavioronsocialmediaandtheWeb[J].Proceedings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5,52(1):1-10.

  [4]DRUTSAA,GUSEVG,SERDYUKOVP.Periodicityinuserengagementwithasearchengineanditsapplicationtoonlinecontrolledexperiments[J].ACMtransactionsontheWeb,2017,11(2):9.

  作者:赵一鸣1,2,3李倩2,4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