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为提升居家养老质量。文章从居家养老模式现状的研究出发,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与案例,探索万物互联时代下居家适老化改造设计前景。总结居家适老化改造原则与对策。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居家养老适老化万物互联 引言
摘要:为提升居家养老质量。文章从居家养老模式现状的研究出发,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与案例,探索万物互联时代下居家适老化改造设计前景。总结居家适老化改造原则与对策。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居家养老适老化万物互联
引言老龄化加速的现代社会,面对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不仅每一个家庭要承受赡养老人的重压,社会公共资源与管理体系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中国人传统观念与老年人现实生活需求以及社会资源现有情况,机构养老难以满足社会大规模养老需求,居家养老仍是首选养老模式。本文将从居家养老模式现状的研究出发,探索万物互联时代下适老化改造设计前景,以期为提升居家养老质量寻找突破。
一、研究背景
目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相较于2018年底,老年人口增加约439万。老龄化加速的社会之下,不仅每个家庭面临养老压力,社会养老服务与公共资源亦面临巨大挑战。国家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出台一系列顶层设计,2019年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就指出“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和“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
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明确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首要动力和战略支撑为技术的创新,旨在提高老年服务的科技化与信息化水平[1]。我国现已形成居家养老为主体、补充以社区和机构护理的养老模式体系。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和智能家居兴起为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优化升级提供发展空间,也成为未来社会缓解养老资源紧缺、实现养老资源共享、创新发展多元养老模式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或血缘亲属的家庭中,由其他家庭成员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三大养老模式占比分别为96%、1%、3%,与十二五规划指出的“9073”养老模式目标虽有一定差距,但居家养老仍为社会主要养老模式,这很大程度受我国传统家庭观念以及老人不愿意与已经熟悉的生活环境脱离的心理特点所影响,且就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社区养老的完整体系尚未建立,政府投入也尚不足以支撑养老机构的大规模发展。因而,当下及未来社会中居家养老模式依旧占主流。
目前,大部分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普遍存在房龄较长、小区环境设施陈旧、居室环境存在大量不适老因素的问题,为居家养老带来不便。而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新建社区往往在设计之初也针对较为年轻的群体用户,一些细节方面缺乏针对老年群体和身体有特殊状况人群的设计。
根据笔者所做问卷调查统计,有84.76%的受访者认为居家环境存在不适老因素,给老人居家养老生活带来了不便,最主要的问题集中于“缺乏智能或报警设备,家中突发紧急情况无法及时得知”、“缺乏相应辅助设施如扶手、电梯等,给老人行动带来不便”与“对身体状况特殊的老年人缺乏相关护理设备”这三项。30.48%的受访者也表示家中老人曾经因为居家环境的不适老因素而发生过意外,全国范围内因居家环境不适老而发生意外的相关新闻报道也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居家环境的种种不适老因素严重阻碍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幸福感获得,成为居家养老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居家适老化改造必要性分析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必然要求宜居舒适的居住环境无疑为未来理想的老龄社会提供有形的环境空间支撑,而现有部分社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以及建筑条件所限,不论是公共空间或居家空间针对老年人的专门设计少之又少,很难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果能直接将其改造为居家养老住宅,则可弥补其他养老模式方面的缺失。[2]
(二)节约社会资源的可循之道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三种模式,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都依赖一定场所用以配备相应设施、提供服务,然而面对有限的资源与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一味新建并非长久之计。将居家环境进行合理的适老化改造设计,让老年人能够就地居家养老相比于扩土新建养老住宅更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也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内在要求设计活动是一项兼具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活动,本质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与对美之渴望的审美需求。“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除了要坚持合理性、舒适性及全面性原则,还需要做到的是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老年人独特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都为居家空间的改造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细节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做适老化设计处理,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以营造安全、舒适的居家适老空间。所以面对老龄化趋势加快的现状,适老化设计便是当下社会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
四、国内外适老化改造与设计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国外适老化改造与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进入老龄化阶段,在养老模式以及适老设计等方面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如美国设计师罗纳德·梅斯提出“通用设计”的理念,主张设计要避免仅限于特定族群,应从大众出发,尽量面对所有使用者,通用设计的提出打破了养老建筑与普通建筑的完全的区分,出现了混合居住的老年住宅类型,同时兴起了对现有住宅区的适老化改造。[3]美国建筑师斯科特·鲍尔在其所著的《老龄化宜居社区设计》一书中指出了包括经济、社会、商业模式、建筑形式等在内的因素都会对老年人社区的设计产生影响并提出了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现居家养老的理念,并探索老年社区的建设经验及推广方式。
东方近邻日本由于社会老龄化程度较早所以在适老改造、老年人居住环境研究以及为老服务供给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理论经验。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就出台《老年福利法》,1982年又针对居家养老颁布《老年人保健法》。1994年推行《爱心建筑法》旨在推动无障碍建筑建筑设计以保障老年人及残疾人等人群对于建筑的使用;1995年颁布《应对长寿社会的住宅设计指南》作为因身体机能下降或残疾时对原住宅稍作修改后继续居住的住宅设计的依据。[4]2000年出台的《护理保险法》则具体细化了住宅改造的资助内容以及资助金额比例限度。一系列法规从制度层面为老龄社会的福利政策与适老住宅改造提供指引与保障。适老化的研究也催生了日本的“在宅养老”产业,并产生了“老年生活环境学”的交叉学科。[5]
(二)国外适老化改造与设计相关实践
1.日本的适老化改造与设计案例
有着“银发之国”称号的日本,是当今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快、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精细化、严谨化、多样化的适老化设计为我们提供了经典范例。多摩平之森老年公寓是日本当地政府将建于1950年代的两座住宅楼改造而成的老年公寓,以持续照料社区为定位,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通过加装电梯以及公共走廊提供便捷的交通空间与相互交往空间,室内也拆除了不必要的隔墙,改传统门扇为推拉门,最大限度营造宽敞无障碍的室内空间;建筑材料选择讲究,注重安全性与环保性;增设紧急报警设备以形成有力的看护体系。此外,综合性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成为生活在此的老年人彼此交往联络、互助融合的纽带。如图2此外,日本在智慧养老方面也有相关实践。
开发出种类繁多、功能丰富的智能养老工具,如可记录行走历程并上传路径信息且可根据不同地形而变形的智能拐杖、可实现使用者位置挪移的智能轮椅、可自动实现温度调节的智能病床以及可进行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智能机器设备等,智能养老工具的使用大大节约社会护理成本。此外还开创了远程看护模式,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进行老年人健康指标与安全信息的传输整合,由老人所在地的服务人员根据需要对老人进行日常照料陪护等事宜,满足了养老服务的多元需求,实现了养老服务的智慧化、科技化。
2.丹麦的适老化改造与设计案例在卫浴空间的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的舒适性与护理的便利性,在墙轨上预先安装可移动卫生间设备,使洗手池、浴凳、扶手等能够自由调节。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身高自由调节浴凳高度;洗手池的位置也可以根据自身使用需求及看护人员护理需求实现灵活的位置调节,最大程度上为老人如厕及护理人员的护理活动提供空间上的便利。
(三)国内适老化改造与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适老化改造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在近些年来也呈现逐步增多态势,反映出相关领域学者与研究人员对于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关切与回应。针对老年人身心特点,对适老空间设计影响的角度出发,许多学者做出了研究,例如山娜基于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从需求角度出发对适老性住宅设计给出建议;朱宏伟等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居住区适老化景观设计的相关策略。而针对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以及物联信息技术在适老改造设计及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应用,也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给出建议,例如刘谦从设计、施工及运营三方面分析了数字建筑平台在适老环境改造中的应用价值,指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数字建筑平台通过设计模拟、施工模拟和实时信息获取可有效解决适老环境空间改造的难题;徐思碟等人基于居家养老为主流以及智能居家兴起的社会背景进行调查研究,探索5G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娱乐以及居家等方面的适老化应用;郭志红从空间结构及设施的设计以及建筑形式语言层面对智能养老空间设计给出建议。
(四)国内适老化改造与设计相关实践
国内涉及适老改造的专项工程及全面整治在近两年开始广泛试点进行。例如2019年北京启动的海淀区北下关街道适老化改造。由区政府出资重点对居住、出行、健康、服务及敬老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提升,针对社区80岁以上老人及重度失能老人,实施了加装包括夜灯、浴凳、电梯、智能监测设备等在内的适老设备以及拓展社区养老服务范围等多项措施。
而万物互联时代下智能信息技术也在适老化改造以及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提升居家养老质量提供重要保障与技术支持。包括江苏省、四川省、北京市及天津市在内的国内多省市地区已探索并打造出智慧养老社区范例,如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花园运用智能网络技术,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成为该市首个“智慧养老小区”。物联技术联通了社区家庭终端,构建起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使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健康监测、智能管理、远程问诊等多项为老服务,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舒适性与便捷性,使老年人群体充分享受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便利。
五、万物互联时代下适老化改造与设计原则
2019年发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作为至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指导性文件,当中提到“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借助新技术的应用,未来应对老龄化社会必将向着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前进与转变,万物互联时代的适老化改造与设计也必将呈现出科技化、智慧化、互联化、信息化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在适老化改造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感知灵敏度下降等因素都对建筑设计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在万物互联时代下,AI、物联网等技术可发挥在适老环境的评估以及老年人的动态监控、险情报警等环节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建筑环境安全性的技术支持,最大程度保障老年人居住空间的安全。
(二)便捷性原则当下社会,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潮热词仿佛只是青年群体的专属,由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及学习能力的渐退及其他因素,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往往难以惠及老年人群体,所以在运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为老服务、完善适老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并关注老年人使用的便捷性与可识性,力求快速、准确传递有效信息,避免繁琐复杂的应用,使科技进步的成果真正地服务于老年人的生活。
(三)功能性原则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围绕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娱乐、学习、交流、医疗保健等不同需求场景优化功能区,以现代信息技术予以支持,实现老年人日常生活服务与管理的智能交互,充分体现科技对适老化设计改造的促进与更新。
(四)人性化原则适老化设计中的人性化不仅应当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安全、舒适,更多的要体现出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与关照,立足于老年人的需求,充分剖析老年人的接受度与适应度,选择适合他们审美样式及使用习惯的设计,以增加老年人的满足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六、万物互联时代下适老化改造与设计对策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适老化改造按照改造部位及项目大致可分为:包括电梯、走廊、社区室外公共空间在内的建筑共有部分的改造;包括业主套内居室、厨卫空间在内的建筑专有部分的改造、作为智慧养老服务提供载体的智能系统设施设备的加装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居家适老化改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均可在以上方面发挥作用,实现居住环境适老细节品质的提升,丰富居家养老内涵,联通居家与社区养老模式,实现养老资源的互联共享。具体措施如下:
(一)针对建筑专有部分的适老化改造
建筑专有部分的适老化改造集中于居室内部,物联网、5g等技术的运用可有效实现在材质、采光、色彩等各方面的适老细节提升。
1.材质
老年人的五感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退化衰弱,一些老年人的运动系统能力也存在障碍,因此老年人居室材料的选择首先应保证安全环保性,宜多使用木材、柔软织物材料,营造自然、温馨、舒适的空间氛围。地面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防滑性,室内装饰材料应减少过白、过亮材质的使用,避免使用高反射率材质以减少反射光对视觉带来的刺激。此外,由于老年人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应注重居室环境设计的私密性,选用具有良好隔音性、透气性的材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采样、数据采集与整理等环节实现对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检测,从而实现对建筑质量的把控。为老年人营造健康、舒适的养老环境。
2.采光
室内应保障充足的日照,良好适宜的自然采光亦有助于老年人心情舒畅。考虑到老年人存在对光亮突变的适应能力降低的特点,居室的人工照明应总体保持充足,在保证明亮无死角的同时应防止眩光,并处理好一般照明与重点照明间的关系。为营造适宜的居室光环境可以充分利用智能灯光系统,如根据室外光照强度不同进行室内照明的调节,以避免老人对光亮突变而产生的不适感;根据时间和活动功能需求变换多种灯光模式,满足老年人在用餐、读书看报及其他一般活动等不同场景下的照明需求;根据使用场景频率并结合老年人日常生活习惯,在适当点位如玄关、过道、床头及卫生间入口等处增设感应照明系统,以保证夜间重点照明的需求。
3.色彩
色彩选择也应当考虑老年人审美与视觉特点,以简洁素雅为宜,宜选用浅蓝、浅粉、米色以及原木色。由于老年人对色彩的分辨能力降低,一些重要功能的装置如扶手、视觉标识等应尽量选择较为醒目的颜色进行明显区分,强化可视要素的设计,提高可辨识度。
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状态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同的色彩对于人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影响作用,如粉红色具有镇定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焦虑;红色会使人兴奋,有利于增强心理和生理能量;浅蓝色有助于使人保持冷静与理智。因此可运用智能温控变色墙面装饰等技术实现不同状态下室内色彩的变化调节,以适应老年人不同身心状态,发挥色彩对心理的正向调节促进作用。
4.温度与湿度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调节机制的特殊性,室内外温差过大易导致老年人身体不适和疾病突发。此外室内空气湿度的变化也会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产生一定影响,湿度不当容易引发胸闷、皮肤瘙痒或感冒等问题。因此需合理控制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可利用智能空气调节系统实现对老年人身体温度与室内温度、湿度的智能感应,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自动智能化调节,从而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与湿度。
5.家具选择家具材质应硬度适当,避免使用过于柔软的材料,以免不能给予身体很好的支撑力,造成坐立动作过于吃力;家具的尺寸也应根据老年人身体特性进行个性化选择与设计,过矮或过高的沙发或座椅会给长时间坐卧带来不适感。家具的凸出部分要给予包裹或进行圆角设计处理,以免造成磕碰。
宜选用带有扶手栏杆的家具帮助老人保持平衡并起到一定助力作用。智能技术同样能够在居室家具的适老细节体现中发挥作用,例如可将传统的底部设落地储物空间的居室家具进行智能适老化设计处理,将底部的储物部分转移至上部,通过智能触板实现家具柜体的开合与升降,充分利用上部空间,从而减少老人弯腰取物的不便,也避免因家具下部空间的占用给坐轮椅老人带来的不便。此外利用智能床垫可实现对老人健康指标的监测以及按摩护理等功能。
(二)针对建筑共有部分改造建筑公共部分的适老改造主要涉及电梯加装、建筑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等,而老年人居住社区大部分属于历史悠久的老旧小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建筑信息保留不完善等问题为改造带来不便,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数字建筑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对建筑结构损伤的识别以及原始建筑情况的记录与还原,为适老化改造设计方案的选择与优化提供充分依据。在适老化改造的施工阶段,依据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施工,从而提升施工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为施工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改造之后,利用信息技术亦能够实时获取建筑的运营维护状态和能耗信息,从而有效实现对建筑的后期维护。[6]
养老论文范例:我国金融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改革措施
(三)智能系统设施设备的加装相比于在建筑共有与专有部分改造中智能信息技术的物质层面应用来讲,智能系统的配备与应用则更偏向于养老服务的提供层面,其核心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进行数据采集、安全监测、信息共享联动,解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医疗护理等方面问题,用科技手段弥补了因无法及时得知家中老人安全情况、无法进行亲情沟通而造成的居家养老的缺陷,实现居家养老模式的智慧升级以及养老服务资源的共享,提升居家养老品质,以交互细节让用户感受人性化的情感传递。[7]
1.智慧医疗服务系统通过传感设备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指标的监测与传输,并联通周边社区、医院等为老服务提供方的,就近调配资源,满足居家养老模式下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实现医疗资源有效利用。
2.智能文娱服务系统居家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的心理照料与精神慰藉同样值得关注。可利用物联信息技术实现沉浸式“云”游、“云”聊天等活动,例如可使用触屏音箱等智能设备实现语音交互以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情绪,丰富老年人日常文化娱乐生活。[8]
3.智能监测照护系统居家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安全状况监测是民众较为关注的问题。通过智能设备与信息技术平台监测居家安全情况与老人状态,如有异常及时上传信息至家属及附近社区,方便及时处置。此外,未来要重点关注并解决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体系的适应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为老服务,构建起养老服务的智慧之网,通过科技联通家庭、社区与机构,打通多元养老模式之间的壁垒,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智慧共享。
结语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成为当下社会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关切,设计实践活动也应当“与时俱进”地对这一社会问题做出回应。当下互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设计领域注入新元素,为提高适老服务水平与发展多元养老模式带来理念的更新与技术的支持,这也将助力适老化改造与设计的创新发展,以便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健康、宜居、现代的人性化空间。
作者:王一然赵廼龙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