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基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启示,文章通过采用商品价格信息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全面系统考察了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附加值所反映的双循环机制关系。研究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
摘要:基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启示,文章通过采用商品价格信息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全面系统考察了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附加值所反映的双循环机制关系。研究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工业品部门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影响更大,工业投入品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所产生的效果最为突出。国内市场一体化对营商环境较好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附加值提升效果更加明显。研究意味着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后疫情时代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重要战略选择,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形成以全国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提升出口附加值促进国际循环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国内市场一体化出口附加值
一、前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应充分发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力,牢牢把握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和增长。
本文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视野为研究契入点,采用全国地级市层面多类商品的历史消费价格数据,构造了衡量国内大循环体系的城市-商品-时间个维度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标,并基于理论模型,分析了由国内市场一体化影响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所表征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我国企业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制造业很多领域一直扮演着全球生产大国基地的重要角色,但是长期依靠这种人口红利要素嵌入全球价值链生产的“两头在外”、“世界工厂”发展模式也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附加值受跨国公司的控制和挤压,导致国际分工地位始终在低端位置徘徊(黎峰,2019)。
例如,为苹果手机做代工的国内加工企业,其创造的产品增加值占整个苹果手机产值的比重不到4%。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借助劳动力投入数量获得加工贸易总量增长的模式亟需转变。近年来,学界的大量研究开始采用出口附加值来衡量一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收益和价值链分工地位(张杰等,2013),那么如何提升企业出口附加值就成为实现一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问题。在中国不断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构造强大的国内商品市场也在迅速启动,所以中国企业既处于风云变幻的国际价值链生产体系当中,还需要紧密跟踪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
如何畅通国内大循环,切实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国内市场的体制机制问题,对于稳定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和提升出口附加值至关重要。从理论上看,国内商品市场主要是满足了企业进行生产、交易、协调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通过链接企业的各个生产单元网络降低区域间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获得企业之间的技术共享,促进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对企业的出口附加值产生外部溢出。对于企业来说,国内大循环不够畅通导致区域间贸易成本上升,不利于企业加成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循环不畅造成了国内中间品贸易受阻,企业不能以最低成本在市场上选择可以外包的生产环节,导致无法集中自身优势增强核心生产能力,生产效率达不到最优,最终出口附加值受到影响。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多次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那么,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作为典型的大国经济,具备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更好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发挥全国大市场的规模优势,努力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这是从全国层面发展大循环的战略安排,其也蕴含了应该建设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畅通融合、拉动力强劲等特征的强大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主动权意义。因此,从交易成本出发,研究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附加值的影响,对于增强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研究的关注点,首先涉及的领域是关于影响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的研究文献。近年来随着全球价值链讨论的兴起,使得测算一国贸易地位的分析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使用出口附加值变量,有很多文献研究了出口附加值的如何测度问题(Koopmanetal.,2014;樊秀峰、程文先,015),也有不少文献研究出口附加值的驱动和决定因素问题,如FDI、中间品贸易、贸易自由化等(Deanetal.,2011;Koopmanetal.,2012;苏丹妮等,2018;高翔等,018;毛其淋、许家云,019;夏秋,020)。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研究对国内企业出口附加值的影响,较少有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的视角研究出口附加值提升问题,尤其是把建立强大国内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作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更是没有,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进而提升企业出口附加值的影响,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文献的不足。
其次,是关于国内市场一体化领域的文献研究。市场分割会导致市场交易成本的上升,从而使得企业很难把低效率的生产环节从生产链条中剥离出去,所以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和降低地区间市场分割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测算研究有一些类似文献,诸如像市场整合、地方市场保护的提法(吴意云、朱希伟,012;付强,017;李晓萍、陈侃,018;郑方辉、刘晓婕,020),这类研究主要是从商品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在职职工工资指数角度来探讨市场一体化或整合、地方保护的变化趋势与对比情况。国内外不少学者也有从不同视角研究决定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如从市场规模、竞争程度、交易成本、专业化生产服务等方面(白重恩等,2004;Alfaroetal.,2016;LiandLu,2009;唐东波,013;王晓东、张昊,012;宋宗宏,020)。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还没有文献从国内市场一体化角度研究企业出口附加值的问题。
与其他国家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不同区域城市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加速给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带来了显著的差别影响,中国的价格市场化机制改革,也为探讨国内市场一体化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提供了充分的研究条件。为此,本文首次将地区间交易成本表征的国内市场一体化与衡量企业在国际生产分工地位的出口附加值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当中,利用2002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价格信息数据库、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对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附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不过在实际研究中,如何准确度量国内市场一体化是该类研究过去的分歧焦点,从同类研究文献来看,以往研究主要是使用商品价格指数,黄新飞等(2014)就是使用的商品价格指数法,但是价格指数法只是反映某地区该商品的年度信息和年度变化,而不能够体现地区之间的差异,所以无法刻画城市之间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BrodaandWeinstein(2008)也曾指出价格指数法会导致加总样本的偏误,价格差异的影响会被高估。
由此以来,相对价格法是目前文献中测算国内市场一体化的一个新的方向热点,本文决定也采用相对价格这种方法,主要就是用城市中某商品零售价格与全国城市该商品平均价格之间做对数差分后得到相对价格,这样就可以克服商品在不同城市的价格差异过于显著导致测算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太大问题。相对价格的标准差如果随着时间越来越小,就说明该城市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在加强,所以相对价格的标准差就可以更好地衡量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通过结合国家发改委的价格信息数据库,得到大量微观商品的价格数据,并依据商品的性质,划分为工业投入品、工业原材料、农副产品、日常消费品几大类部门,从而可以详细测算不同部门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
此外,微观数据中包含了城市、商品和时间个维度的信息,因此与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中的企业数据进行合并匹配,继而可以分析各个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微观企业的出口附加值影响。接下来全文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为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实证模型、变量和数据;第四部分为经验验证分析,包括基准估计、工具变量估计、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基于商品部门的分类讨论;第六部分为作用机制检验;第七部分是结论启示。二、理论模型本文借鉴KeeandTang(2016)对企业出口附加值决定因素分析的框架,构建国内市场一体化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的作用机制。这里在KeeandTang(2016)的基础上,通过引入RodriguezLopez(2011)超越对数支出函数的需求偏好假定。
在前面的理论框架之下,本文着重讨论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附加值的影响,并且是基于怎样导致国内中间品相对价格下降和企业加成率提高的作用机制促使出口附加值提升。国内市场一体化其实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企业交易成本的下降,也即地区间的市场分割程度将会越来越小。同时,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恰恰是抑制了政府管制,打破了区域贸易壁垒,降低了外部交易费用,削减了国内中间品相对价格,促进了企业对国内中间品的投入,扩大了企业的产出规模,增加了企业的加成率,促使企业走出国门,带动出口附加值提升。
一般来说,工业品的生产过程可能会受到地方政府垄断,所以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工业品管控程度要比日常消费品和农副产品大,因而工业品的价格波动低于日常消费品和农副产品。此外,由于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保护本地的高税收工业行业,尤其是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工业投入品来说地方市场保护格外突出。与保护程度较低的工业原材料相比,工业投入品的价格波动会小一些。农副产品和日常消费品部门并不受制造业生产对中间产品采购差异的影响,所以这两类部门价格波动反映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受到的不可控因素干扰较小。当然农副产品和日常消费品部门的定价策略不一样,日常消费品部门具有更大的价格歧视和利润空间。
数据来源说明。本文采集的商品价格数据主要来自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价格信息网平台,该平台涵盖了农产品、食品、房地产、医药、金属、能源、汽车、其他综合共类商品的价格,每种商品条目均包含有产品等级、品名、价格和城市等详细信息,通过从中选取20022010年各类商品价格变化数据,并依据商品的属性将其他所有商品划分为几个大类,包括工业原材料、工业投入品、农副产品、日常消费品。这类市场部门的划分基本包含了数据库中的大部分种类,并且对企业出口附加值影响也有很好的说明代表性。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商品价格信息数据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将原始价格数据转化为月度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得到的是包括了230个城市152种商品价格信息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本文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贸易数据,这些数据需要从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整理,在计算企业出口附加值、识别企业是否有中间品进口和对企业贸易方式进行归类时,部分数据资料取自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在对海关进出口数据与工业企业数据合并时,采用企业名称、企业电话号码后位和所在地城市邮编这些信息进行企业识别和匹配补充。关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合并后的数据与各类商品部门的价格信息数据进行匹配,本文主要采用行业上的信息匹配,例如根据工业企业的名称、生产经营范围,对应其所属国民经济的CIC4位码行业,并把这些行业与商品部门的大类工业原材料、工业投入品、农副产品、日常消费品市场进行归类。
四、经验验证分析
(一)基准估计和工具变量估计本文根据前面方程式(15)对国内市场一体化和企业出口附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OLS估计结果如表所示,固定效应包括企业、行业、地区和年份,从而用以吸收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地区层面以及随时间变化其他冲击对估计结果的干扰。
五、基于商品部门的分类讨论
本文采用区分产品类别的各部门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来进行估计,如表中第І部分估计结果所示,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值,工业投入品、工业原材料、农副产品、日常消费品部门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估计系数分别为0.82、0.70、0.02、0.07,这表明地区间各部门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强可以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
具体来看,工业品的估计系数绝对值要高于日常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的估计系数绝对值,这是因为企业生产更依赖于工业品,工业品含有地区的技术效率以及资源要素禀赋特征,而这些因素对企业出口附加值的影响显著要大于日常消费品和农副产品。工业投入品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强对企业出口附加值的促进影响要大于工业原材料,这说明企业出口附加值的提升对工业投入品的需求较大,所以工业投入品的国内交易通道是否畅通至关重要。农副产品的商品同质性较高,用其价格波动状况更能够反映地区间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高低,日常消费品的利润空间更高,其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增强更能够带来出口附加值的上升,从回归结果中也证实了这一猜想。
六、作用机制的进一步分析
从外部性来看,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强,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相当于降低企业采购的国内中间品价格成本。此外,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有助于扩大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选择中间品的种类多样性增加,促进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加成率上升,最终导致出口附加18值提高。因此,本文接下来考虑,国内市场一体化通过影响国内中间品相对价格和企业加成率的作用机制来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
七、结论启示
2020年以来,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谋发展,通过建立强大的国内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化解国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带来的风险。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的竞争优势,破除各类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跨区域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制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的堵点,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本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和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改革对促进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出口附加值提升尤为关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的经济循环特征将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也会不断释放。
经济师论文投稿刊物:《世界经济研究》(World Economy Study)创刊于1982年,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世界经济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1-1048/F,国际刊号:ISSN1007-6964。
通过将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标与微观企业数据进行结合,本文实证分析表明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强促进了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即使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问题,研究得出的结论依然成立。工业品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强对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效果比日常消费品和农副产品部门更为明显,国内市场一体化对经营障碍较少地区的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效果更为突出,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增强对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附加值提升影响要高于其它企业。国内市场一体化主要是通过降低企业采购的国内中间品相对价格和提高企业加成率的作用机制带来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本研究具有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增强尤其是工业投入品部门的市场一体化发展,对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具有积极改善效果。因此,推动国内市场改革,最大限度的促使区域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强,形成畅通的国内经济大循环,为提高企业出口附加值创造优良环境。第二,不同部门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程度对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效果不同,如何实现降低商品市场在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价格波动,促进区域之间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稳定,构建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才是提升企业出口附加值的重要因素。第三,国内中间品相对价格和企业加成率是影响国内市场一体化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的重要传导渠道。故在增强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改善企业自身面临的国内中间品采购相对价格和产品加成率要素,从而可以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两个角度一同推动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
参考文献:
[1]白重恩、颖娟、陶志刚、仝月婷,2004,“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第4期,第29-40页。
[2]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10,《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范剑勇、冯猛、李方文,2014,“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世界经济》,第5期,第51-73页。
[4]樊秀峰、程文先,2015,“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估算与影响机制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第81-93页。
作者:刘婕姚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