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从《觉醒年代》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 正文

从《觉醒年代》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3-19 11:18

本文摘要:【摘要】我国目前大部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拘泥于固定模式,难以使广大受众形成情感共鸣。而《觉醒年代》具有独特的叙事特点和艺术特点,对于当代国民历史及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意义,并且指出了我国未来该类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摘要】我国目前大部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拘泥于固定模式,难以使广大受众形成情感共鸣。而《觉醒年代》具有独特的叙事特点和艺术特点,对于当代国民历史及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意义,并且指出了我国未来该类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觉醒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革命历史

  一、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现状

  在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专指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生活为内容的影视作品,所涵盖的时间范围为1919年至1949年。该题材作品在我国影视作品行列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新速度快且数量繁多。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于当代国民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其题材的特殊性,该类影视作品承担着传承文化历史的重任,并且在当今的多元文化的语境下代表着主流话题的走向。然而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虽然数量庞大,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类影视作品目前大多围绕特定的人物形象展开叙事,人物形象片面模式化,叙事模式套路化,难以引发观众群体的兴趣和共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陷入模式化发展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会劝退观众群体,从而丧失了自身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2021年2月1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于中央一台播出,该电视剧以《新青年》杂志的发展历程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风云跌宕的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与模式化的同类作品不同,《觉醒年代》掀起了一场非同小可的观看热潮,凭借独树一帜的叙事特点和艺术特点,获得了极高的讨论度和巨大的成功。

  二、《觉醒年代》叙事特点

  (一)双线并行的叙事线索

  不同于其他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围绕主人公进行单线叙事的叙事结构,《觉醒年代》采取了两条叙事线索,主线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三人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求索经历,辅线为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艰辛过程,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延续,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在追求真理挽救民族道路上的激情岁月。同时,主线的先进知识分子作为副线的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指导了青年学生们的革命道路。

  (二)填补现有作品叙事空白

  我国目前的大多数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年段主要是1919年到1949年间,很少有作品涉及1919年以前的历史事实,而这期间中国的历史发展对之后中国革命与抗争的道路具有重大影响。《觉醒年代》选择了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作为全剧的开端,将时间纵深提至1915年,主要描绘了1915年到1921年,《新青年》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巨轮的发展变化,将目光着眼于其他同类作品很少详细描绘的一段历史上,填补了该类影视作品的历史空白。

  同时,该剧也采取了巧妙的详略安排,将其他同类型影视作品充分着墨的共产党一大、五四运动现场等简略描绘,主要描绘了前期新文化运动中新旧势力的争论、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与民国政府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思想上的变化发展等很少被相同题材影视作品所注意到的部分,既避免了造成重复和审美疲劳,也为观众勾勒了当时社会更加全面直观的历史画面。

  (三)具体的个体性叙事

  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而言,一部作品中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关乎整部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目前我国该类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存在着样式化片面化的问题,对革命先驱的形象塑造大多倾向于体现其伟大和高尚,从而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大部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为所塑造的人物不断增加伟人光环,而缺少了对其日常生活及个人情感的描绘,从而显得所塑造的人物虽然光明伟岸,但与观众的距离也被远远拉开,使观众很难与主人公共情,达不到应有的观感。而《觉醒年代》巧妙地规避了这一问题,抓住了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进行详尽的描绘,着重表现伟人的普通一面。

  在《觉醒年代》里,编剧重点描绘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具体的家庭生活,将目光放在他们除了革命家以外的身份上。陈独秀和两个儿子之间从矛盾冲突到重归于好,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相扶相携患难与共,甚至是家庭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陈独秀被儿女形容成封建大家长等等,编剧抓住了每一位观众最本真的亲情纽带,使观众与电视剧中的人物形成极大的共鸣,从而极大地拉近了荧屏内外的距离。在《觉醒年代》当中,李大钊会蹲在屋子里盘炕,会和劳工们一起包饺子,陈独秀会给儿子炒南瓜子,会抱着兔子在院子里晒太阳,编剧还原了他们的本真面貌,既不缺乏历史真实,也不显得过分拔高。

  同时,《觉醒年代》还利用了其他的媒介来突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第35集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在街头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本剧将该情节设置在北京游艺园,在散发传单的同时,戏台上正在上演京剧《挑滑车》。《挑滑车》取材于《说岳全传》第三十九回,岳飞与金兀术会战,大将高宠大败金兀术,金军以铁滑车阻拦,高宠连续挑翻十一辆滑车,终因座下马匹力尽,命丧沙场。戏台上是为国尽忠英勇赴死,戏台下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为唤醒民众思想舍身饲虎,通过戏曲的烘托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格外突出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仅如此,《觉醒年代》还选择了一些在该类作品中较少出场的人物作为主人公,比如运用大量篇幅描绘了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的成长。作为中国共产党先驱,陈氏兄弟在之前的影视作品中的塑造有所缺失,但他们作为早期留法青年学生,对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觉醒年代》中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两兄弟的成长过程,从初次登场时满身泥垢在码头打工勤工俭学,到在法留学西装革履初显成熟,再到最后伤痕累累英勇就义。该剧以陈氏兄弟为代表,展现了众多青年学生在乱世中实现自身价值,寻找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道路的不断尝试。

  三、《觉醒年代》艺术特点

  (一)追求细节的真实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反映的是历史真实事件,所表现的画面和故事都与当今社会环境具有很大时空差距,如何完美地诠释百年前的历史真实是这类影视作品的重要困难之一。

  在这方面,《觉醒年代》剧组是一个极力追求细节真实的剧组,该剧组通过将近三年的不断打磨和历练,秉承“精心雕琢画面,匠心诠释角色”的理念,成就了最终历史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统一。在演员的选择上,《觉醒年代》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结合。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选角具有很高的难度,如何选角才能够不仅在外貌上,更能够在神态上贴近历史人物,是选角导演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旦在选角上做到了形神兼备,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觉醒年代》的选角不仅形似,更是神似,不少观众都反映剧中的角色“就像从历史课本里走出来一样”。在布景方面,由于北大红楼不具备拍摄条件,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北大红楼的风貌,剧组专门以1:1.2的比例复原了北大红楼的一层,后期再使用特效还原成五层的全貌。北大图书馆里,每一张报纸都是用新闻纸进行1:1复刻而成,《新青年》杂志也全部为1:1复刻,光是材料费就高达一百万,最终预算超出了计划将近三分之一。不仅如此,制作组还搭建了箭杆胡同全景、前门大街全景、长辛店棚户区全景等等,为了表现百年前北京街道尘土飞扬的样貌,制作组甚至将街道全部铺上沙子,用鼓风机扬尘才制作出剧中真实的街道样貌。

  (二)电影质感的画面

  作为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艺术质感远远超过了电视剧的范畴,而更加类似电影。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反映历史中的宏大场面必不可少,《觉醒年代》多次利用泼墨般的大场景和背景音乐的渲染来体现历史感。

  本剧的背景音乐全部使用交响乐或人声吟咏,没有歌词,更容易引起共鸣和感触,给观众带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如第八集中张勋携五千辫子军进城,镜头随着军队行军推进,并且设置了一老一少与军队形成冲撞,马蹄声,行军声,老人的二胡声和恢宏的背景音乐交杂,使观众情绪被高度调动;第三十六集中,陈独秀狱中高歌《定风波》,铿锵有力的戏腔在空旷寂寥的监狱里回荡,搭配镜头中陈独秀蓬头垢面但目光炯炯的形象,凸显陈独秀坚定的革命信念。

  泼墨般的大场景还被运用在主要人物的登场中,如第三集毛泽东登场在一个雨中长街的长镜头,长街上各色行人,有卖孩子的,有乞丐,有骑马挥鞭的军警,有四处横行的鸡鸭,而在纷乱中毛泽东独自一人脚踏积水冒雨前行,怀里护着一摞新出的《新青年》,体现其从风雨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的伟大信念。又如第八集中鲁迅出场,化用了鲁迅作品《药》中的部分片段,设置了街头斩首示众的场景,画面中有看热闹的人,有蘸人血馒头的人,有借机收银子的军警,有抱怨斩刀不如以前快的老腐朽,而鲁迅背对这一切喧嚣静静坐着,研究手里的古碑文。

  社会环境与主人公的结合,既为主人公的登场交代了社会背景和历史事实,又利用社会环境烘托了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了革命先驱们的存在对于当时整个纷乱的民国社会格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剧还多次运用了慢放镜头和蒙太奇等电影手法,将叙事脚步适当放慢,时空纵深感拉长,从而进一步推动观众的情感起伏,推动观众不断跟进剧情和镜头。如第五集中,蔡元培三次拜访陈独秀,邀请其担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陈独秀和蔡元培雪中相见,运用慢镜头使两人脸上的表情变化都清晰可见,背景里飞舞的雪花也很大程度上烘托了两位主人公的形象。

  在第三十九集中,陈氏兄弟二人告别父亲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为了交代两人最后的结局,本剧选择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位少年踏着阳光在父亲的目光下走向码头的场景与两人血肉模糊走向刑场的镜头混剪,两个时间点的镜头不断交叠,皮鞋与赤足脚镣,厚实的毛大衣与血迹斑斑的囚服,朝气蓬勃的少年与慷慨赴死的烈士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观众深深被其勇敢与赤诚所打动。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如何介绍历史背景也是一大难点,有的作品会选择插入念白,但容易平铺直叙,无法引发观众情感波动,有的作品则会选择将历史背景拍摄出来,但这样浪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最后所用只有几秒几帧镜头。

  《觉醒年代》选择了版画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版画能够为影视作品提供简明扼要的叙事特点,将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简单的画面呈现出来,同时版画还具有坚硬的笔触和锋利的线条,从画面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强大的力量,与革命历史题材的适配度较高。在《觉醒年代》中,版画作为穿插和介绍历史背景的方式多次出现,贯穿剧情,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三)镜头的巧妙设计

  镜头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不仅仅是交代故事起因经过的媒介,更是一个诉说的窗口,《觉醒年代》的镜头语言蕴含丰富,表达的不仅仅是镜头画面表面所呈现的内容。导演在镜头的设计和表达中多次运用隐喻的手法,引发观众的独立思考,也更能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如在第一集中,出现了黄包车的车轮卡在弯弯曲曲的古车辙中艰难行进的镜头,隐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民众思想水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社会状况,出现了“车不能合辙”的问题,因此觉醒也就具有必要性。

  又如第三集中,毛泽东第一次雨中出场,繁杂的街道上出现了一个牵着牛的人,隐喻了未来毛泽东将要成为中国社会的执 牛耳者,街上被人驱赶到处奔走的鸡鸭则是代指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而街边放置的鱼缸和金鱼则是隐喻当时的政治家们不能够深入民众,了解民生疾苦,对待老百姓一直采取隔岸观火,隔着玻璃观察的态度。又如第八集张勋复辟,街景中出现了用龙旗表演耍猴的场景,则是在隐喻张勋复辟不过是一场耍猴子的把戏,而在第十四集中,鲁迅写作《狂人日记》,镜头中桌子边缘花纹雕刻的大刀则是象征了鲁迅以笔为刀的写作风格。

  不同的镜头之间,还能够起到强烈的对比效果。如第三集毛泽东出场时的街景中,镜头里出现了蹲在篮子里等待售卖的女孩子,头上插着草标,衣衫破旧灰头土脸,因为哭泣被母亲扇耳光,随即镜头转换,同样在这条街上,富家少爷坐在小汽车里西装革履,吃着三明治,还有母亲给他擦拭嘴角。同样年龄的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命运通过没有语言的镜头全面地展现出来,甚至能够以小见大展现出当时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还有更多的不公存在。第三十九集中,陈氏兄弟英勇就义,赤足蹚过的血泊里飘着一朵桃花,典故出自上海龙华监狱墙壁上的无名诗:“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就义的壮烈与桃花的艳丽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变化。

  四、未来发展方向

  《觉醒年代》的成功,为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作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类影视作品未来的发展应当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提升。在影视作品大批量生产的年代,很多作品存在粗制滥造的问题。部分该类作品不尊重历史真实,甚至不能交代清楚史实,制作态度也存在问题,因此,该类影视作品在未来的发展最基本应当做到尊重历史真实。聘用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指导教学,提升剧组成员文化素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剧组端正态度,生产出高质量的作品。

  作为一部广受青年群体喜爱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表明了革命历史题材与青年观众之间并不存在隔膜,不断地创新能够极大地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青年群体所表现出的对于部分同类影视作品的抵触心理,并不在于青年观众排斥历史学习,而是在于该类影视作品存在着一定的模式化和标签化的问题,从而导致青年观众对其敬而远之。《觉醒年代》创新性地使用了电影般的画面质感和厚重的镜头叙述语言,对于电视剧摄制方式和叙述方式的创新性改造,有效地吸引了青年群体。同样的历史故事,换一种创新性的讲故事方式,就会赋予这段故事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总结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于营造积极的社会心理,形成社会爱国爱党的共同认识具有重要作用,把革命历史故事演绎得让观众愿意看,喜欢看,是这类影视作品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觉醒年代》的成功中吸取经验,在叙事和艺术手法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挖掘新故事,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转化为大家愿意再次欣赏的影视作品,相信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能够以《觉醒年代》为标杆,迸发出崭新的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赵军.像觉醒年代那样挖掘中国革命的精神史[N]中国电影报,2021-2-24.

  [2]赵卫防.觉醒年代:以个体性叙事诠释建党逻辑[N]中国艺术报,2021-2-26.

  [3]赵路平,周晗,王婷.觉醒年代的多重审美维度分析[J].现代视听·传媒聚焦,2021,(2).

  [4]郑国栋.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涂帆露.当代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观念与传播策略研究——以重大历史革命史题材为个案[D].南昌大学,2017.

  [6]张炜煜.龙华烈士纪念馆:血染芳华别样红(红色记忆)[N].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5-4.

  作者:尹沂蒙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