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这篇课程教学论文发表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因素,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笔者的亲身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一些教学理论,得出一些个人的感悟。 关键词:课程教学论文,历史
这篇课程教学论文发表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因素,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笔者的亲身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一些教学理论,得出一些个人的感悟。
关键词:课程教学论文,历史教学;实效性;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很多中学的历史目前教学存在部分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以前,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堂基本是“满堂灌”,让学生记笔记、背知识点,基本谈不上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因此,学生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不知所措,无法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解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的学生的历史素养,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机械重复地记忆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知識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向前迈进,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必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又要应对相关的考试,这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就尤为关键。本人通过多年的中学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学生都是先对学科产生兴趣或者喜欢学科教师,才会将这个科目学好。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这一学科,喜欢上历史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上好导入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导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图片、故事、视频、话剧等。比如上《商鞅变法》这一课,我用“徙木立信”的小故事来进行导入,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了。通过形式多样的导语课,在一堂课的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多样的情境。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抽象性等特点,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因篇幅问题也偏向概况性,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教材只能从中获得有限的知识,无法感同身受。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创设多样的情境,补充相关的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将晦涩的文字变得通俗易懂,将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创造适合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进而感知历史、获得间接认识,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以“学”为主体来组织课堂教学,是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分析解决学习和考试当中遇到的问题,较之传统的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记忆一些既得的结论,更具实效性。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的着力点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环节:做好课前预习,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做好“预习”是学生预习的前提,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等,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再结合学情,制定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提纲。预习提纲要紧扣重点难点,通过启发性问题把本节课的要点体现出来,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借助其他的教辅材料,提前熟悉下一节课的知识点,以便提高听课效率和笔记的针对性。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逐步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善思多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搞好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分析。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如何在45分钟里让学生高效地学到知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抽查等方式检查学生第一环节的课前预习情况。通过检查,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略讲或不讲,教师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的知识点,落实考点和易错点,即考试要求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过程中,要侧重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迁移和联系,点拨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能轻松解决同类或变式的问题。
第三环节:精心设计练习,教会学生解题。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练习是最好的方法。练习的设计要以考纲为基础,结合学情,紧扣要点,精心设计。练习宜精不宜多,章节练习重在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单元练习重在知识过关,综合练习重在培养解题能力。历史学科特别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即“史论结合”。一份好的练习题,内容有代表性,思路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第四环节:做好课后辅导答疑。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练习、考试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课后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弥补缺漏知识,重新指导答题方法,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因材施教的体现,也是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
推荐阅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1年,由兵团教育学院主办。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反映学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