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融合研究> 正文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融合研究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1-05 11:33

本文摘要:摘 要:在研究、遴选和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过程中,既强调时代性和国际性又强调民族文化特性,这是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需要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质发展的

  摘 要:在研究、遴选和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过程中,既强调时代性和国际性又强调民族文化特性,这是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需要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质发展的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核心素养,中华文化元素

高校体育运动

  体育老师评职论文范文:现阶段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困境

  [摘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当然,只有让学生对体育充满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而信息化教学方式正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意见》的这一要求契合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研究、遴选和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体现出既强调时代性和国际性又强调民族文化特性这一育人的教育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发展与培育的素养内容,是未来体育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在《意见》的引领下,有力地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以儒家“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无为而治”等为哲学基础,以“仁”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是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2],其蕴含的核心价值与人文理念对促进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1 体育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总体发展的基石

  核心素养成为本世纪各国教育研究的热点词语,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历经9年“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的研究工作,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共同素养中那些最关键、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3]由定义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不是少数群体而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素养,有助于个体成功融入社会生活,体现个人价值,其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UIS) 和布鲁斯金斯学会下设的普及学习研究中心(Center for Universal Education,简称CUE)共同研究后认为儿童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3]等七个维度,其中身体健康列为首位,足见体育在培养核心素养中的地位。2016年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新六大素养。

  健康的生活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体育运动是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的最佳手段之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观点出发,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应当成为各项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石。早在1916 年,毛泽东写给湖南第一师范教师黎锦熙的信中提到了体育在人生成长中不可低估的价值: “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智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一旦身不存,德智则随之而隳矣!”[4]。为了劝黎锦熙参与运动,信中写到:“兄之德智美矣,唯身体健康一层,不免少缺。

  弟意宜勤加运动之功。弟身亦不强,近以运动之故,受益颇多”[4]。次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刊发的《体育之研究》中提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4]无独有偶,前苏联领袖列宁指出:“为了实现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青年一代具有坚强的健康的身体,钢一般的意志和铁一般的肌肉,去迎接这些战斗。”[5]徐一冰是我国近代专门研究体育的先驱,他认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夫人有健康强固之身体,然后有坚忍不屈之精神”。[6]由此可见,健康的体魄不仅是个人谋求发展的首要条件,更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体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训练手段。通过坚持不懈的“育体”,形成坚忍不屈的精神,进而达到“育人”教育宗旨。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4]。

  2 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建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之根本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国家存在根本,维系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对促进民族思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力量是无形的,它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因此,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一旦脱离了传统文化的修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灵魂。[7]从《意见》精神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未来培养人的基本要求是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教育途径使得中华优秀文化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因此,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总体框架应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

  印度的瑜伽、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剑术、泰国的泰拳等,无不透射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和精神。例如:70年代,日本就将“使学生加深国际化的观念,并尊重日本文化传统”[8]作为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2008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做了这样说明: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和本地区的传统和文化,拥有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觉悟,以及对乡土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而且,对传统和文化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而且对于进行自我对话,提升自身素养来说也极其重要。”[9]日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对于国民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育政策、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日本教育基本法、课程标准等政府颁布的教育文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在弘扬与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剖析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本性并挖掘传统体育教育智慧,继而构建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理应成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具备健身功能外,其修身成德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在我国社会变迁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提升道德、完善人格的作用。以武术为例,其健身价值不言而喻,高尚的武德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方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在追求这一目标的同时淡化了体育的育人功能,传统文化对校正今天学校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重要价值。”[10]构建我国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不是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拒之门外,而是要将它规划到这一框架中,让其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方面发挥作用,正所谓“物尽其用”,以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领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行为方式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3 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举措

  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应学段的学习过程中,个人逐步获取锻炼身体的体育技能,并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体现出一定的体育品德及健康行为。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其中运动技能与健康行为是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而体育品德是核心素养的内在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发展。它涵盖了体育技能、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与体育行为等方面,体现了全人体育素养或全方位素养,契合我国传统体育的育人观。因此,学校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体育核心素养的学生,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体育,其健身价值与教育价值符合当前对学生的培养的目标。

  3.1学校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为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学生创造氛围

  体育教育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担当传承优秀体育文化的重要媒介,又是个体体育素质发展与提高的沃土,这决定学校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征,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便于开展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学校具有广阔的存在空间。

  在中小学阶段,民族传统体育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开展,学生不仅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更在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以历史人物为典型,将他们的事迹作为引导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最好榜样,如岳飞、戚继光、霍元甲、王子平等。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有学者形象比喻为“泡菜”:“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11]因此,为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体育核心素养的人,学校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使其在学校走多样化的普及道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素养的形成。

  3.2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以精品文化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未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过程,不论是考虑将培养学生素养内容融入学校现有学科课程中,还是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内容进行学习,都要有与之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在诸多课程资源中,教材理所应当地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是学校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重要材料,也是满足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求知需求的媒介,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早在民国时期,有研究者整理与编写了《八段锦体操》《踢毽术》《八段锦》《叠罗汉》《中华新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教科书,为其在学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武术为主,但其仅作为一项内容出现在体育教科书里,使得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具有局限性,不利于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第八次基础体育课程改革,鼓励各地各校开发与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容。从民族传统体育起源来看,它是散落于民间的体育活动,使其掺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若不经过科学的加工与整理,它很难与现代学校教育融合到一起。挖掘与整理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将其加工为具有民族气派、特点和风格的体育教育经典,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要发挥媒体的传播力量,使之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打造出一批精品文化,有力地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

  3.3提升教师传统体育文化水平,以师德魅力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今,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中华文化从辉煌逐渐走向衰退,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需要高素质的人群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老师理应是这一人群里重要的一员。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12],“我们正处于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变革的年代……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一定是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工作中的中心任务。

  无论持哪一种教育哲学观,教师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13],让拥有一定水平传统文化的老师去影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接纳,进而培养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学生。体育教师是传统体育文化的拥有者与传播者,更是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推动者,在目标引领下利用教学内容、职业技能、素质行为等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下发展起来,它不仅具有健身的价值,更体现出儒家文化的仁民爱物、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的修身成德的思想观念。

  21世纪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内容是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其终极目标是具有一定体育品德的健康人,这是体育素养的核心。我国体育教师传统体育文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振兴,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学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 芦平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2): 4-7.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