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文章从知识与技能、民主与权威、自由与约束、公平与效率四个视角分析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存在的必然性,从不放
摘要: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文章从知识与技能、民主与权威、自由与约束、公平与效率四个视角分析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存在的必然性,从不放弃预设的生成性教学、注重生成的生成性教学、生成——预设升华的生成性教学探讨师生互动策略,进而构建生成性教学视域下知识体系、情感认知、教学生态和学科体系的基本模式,以期指导省属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课程和历史类课程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历史学,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构建与实践
历史教师评职知识:哪有适合历史老师申报的课题
历史老师自己安排课题申报,也可以和发表学术论文网的老师沟通,由他们为您安排,或者是给您提供正在征集作者位置的历史课题,也能让您在短时间内拿到课题资料,不耽误使用。
生成性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态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与感受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概而言之,它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其基本理念概括为:关注表现性目标,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学事件,关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以及关注教学环境即教学生态。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教学;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也关注教师的教学。其主要旨意在于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能动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它具有互动性、突现性、具体性、多元性、非线性、差异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的构建与实践在“双万”背景下参考“新文科”和专业认证标准系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有利于综合性大学跨学科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新时代历史学科学科话语权的构建。
一、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的多角度分析
历史类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相比更具有艺术性、教育性和情感性,更易被教师与学生接受。大学教学模式有别于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接受能力与认识状态具有稳定性、创新性和自主性。本课题研究的学科范围为历史类课程,不仅局限于历史学专业,也包括文学史、语言学史、国际关系史、哲学史、教育史等。
(一)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分析
教学的缘起不是知识结构,而是如何使知识被社会和学习知识的人所接受,知识的主要传授者不仅局限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再创造是师生合作的结果。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授,忽视学生的学习,学生在课堂有效时间内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
传统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设计分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和进行教学评价,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授课过程事先预设,教学程序单向化、静态化,教学交往单边化,容易出现把知识当成真理、技能教条主义的情况,使得教学成为一种灌输式的、封闭的、脱离真实的伪教学。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不同于翻转课堂,不能把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技术,而应大力倡导在沟通认知、情感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交换、技能的提升和师生合作。
(二)民主与权威的角度分析
传统历史类课程教学注重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对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或许没有什么问题比权威地控制问题更为重要了”,教材和教师讲授课程的逻辑体系成为教学的中心,缺乏教学生机、缺失人文关怀,使得学生感觉历史类课程压抑无趣。
改变历史学课程的尴尬境遇,应重视学生行为的需要和学习愿望的取向,即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意识。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素养和情感态度素养,逻辑认知素养周期短且稳定,情感态度素养不恒定且不可逆,而历史类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情感态度素养的培养,当教师与学生处在公平民主的对话中,认识自由才会最大释放。
(三)自由与约束的角度分析
自由与约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历史类课程不能随意编造,要在历史事实的约束内实现自由的表达。生成性教学不是主观臆断地追求学生在课堂中的自由和主体性,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基础上实现师生精神相遇和对话的生成。师生与课程文本达到视域融合,科学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反思时空。概念体系化才能做到抽象经验化,在对话教学中要做到有约束的自由,进而才能指导学生探究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对今人的启示。
(四)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分析
教育公平受区域经济和高校水平影响,教育失衡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难题,生成性教学注重认知与情感,通过建构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类课程时产生心灵共鸣,不受外界影响。教学效率看上去是知识在卷面的呈现,其实是学生在“关爱”“关切”和“关联”基础上的知识在意识中的重构与再现,“关爱”是对历史现象和规律的兴趣,“关切”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共同关注的话题,“关联”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事实或同一时期不同历史现象,相互借鉴、触类旁通。学校教学注重知识的均衡性,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思辨生成公平的知识体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均可提高。
二、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的策略
历史类课程要内化教学理念,以学生和教师的满足感为前提,关注个性化表现,追求教学策略多元化,加强预设的生成性教学策略,努力构建互动性教学和发展型教学评价体系,反思且升华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不放弃预设的生成性教学策略
教师要精心备课,提高应变能力。课前教师从多维度来预设教学过程,使教学尽可能完美、有可供选择的余地。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有价值的生成必定是一种遵循教学规律的生成”,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保持弹性,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该着眼于整体,侧重于个体,发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甚至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和变化。具体方法:第一,充分把持、放大生成;第二、合理调整、缩小生成;第三,委婉拒绝、搁置生成。
(二)注重生成的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策略主要表现为课堂互动和教学实践反思。课堂互动应缩短教师授课时间,延长师生互动、学生独立思考和学生合作进行引导设问、积极讨论的时间;尽量合理分组,建立六角形雪花式样的学生分组形态;师生相互聆听,相互尊重,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课前搜集资料,课后深入研究、触类旁通。
教学实践反思要尊重差异,采取多元标准,与学生民主协商、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参与、产生共鸣,关注教学目标的非预设情况下所带来的教学反馈,进而将无意识的教学行为有序化、多元标准认同化,并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考虑每位互动学生未来可能的发展,最后对其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职业规划。
(三)生成—预设升华的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预设升华的生成性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课程的重难点,对照已生成的教学实践策略,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应问题寻求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每种实践策略再次预设多种可能。升华的生成性教学是宏观规划的教学反思,从控制环境到设计环境,再到真实环境,最终回归环境,以情感和思维为媒介,将历史类课程的技术型方法转向导向型方法,重构初心,诠释历史类课程的特色。
升华过程中注重师生观、教学观和新时代学生观的解构,多视角、多层次内省,优化策略,使教学哲学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教学的知识客观存在,教学技术适应历史类课程发展即为优秀,所以,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并无高下优劣之别,升华才是具有张力的教学观与实践路径。
三、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的构建
历史既是时间演化的过程即过去发生的事情,又是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整理出的相对真实现象。历史类课程的教师应透过现象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中寻找历史发展的本质,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进程,构建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的理论话语权。
(一)知识体系的构建
黑龙江大学历史学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选)、学科基础、通识必修、通识选修和模块选修等部分,其中主干学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概论、史料目录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论文写作、考古学通论、外国历史文献;模块选修课程是生成性教学的实践课程。
(二)情感认知的构建
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决于知识归属的需求度和认同需求的满足感,快乐积极的情感是历史类课程生成的媒介。情感交织于认知和知识之中,学生对历史上发生的令人悲愤或欢欣鼓舞的历史事件格外感兴趣,例如鸦片战争和抗战胜利。学生一旦对某一话题感兴趣,他们会对历史资料和信息进行更加有效地加工,留有更多史事的回忆空间,进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事科学的史学研究。
合理的历史解释会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即满足感、兴奋感和自豪感,反之,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法从教师指定路径解释历史现象,会感到挫败和焦虑,进而对学科失去兴趣。将生成性教学应用于历史类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设问选择的路径,获得更多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史学兴趣,构建独立的历史观点。
(三)教学生态的构建
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联系使得生成性教学成为充满宽容和鼓励的教育,还原异质性和混合性的世界面目,使人们看到人与宇宙的生态互动,人在宇宙面前实为渺小,合作互助、真实自然,不被课本束缚。真实自然的教学涉及人的生命活动,生成性思维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好的诠释,精神的功能激发了物质的活力,让学生主动理解知识本身,给知识以思维空间的复原,用艺术化彰显教学之美。
生成性教学使教学生态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历史的转化是一个时代让位给另一个时代,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视角看待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所看到的将是落后与无奈。时代与时代的界限并不分明,所以我们看不清未来,但生成性教学使我们看清统治的秩序内部存在着转化,正确理解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存在的必然性。生成性教学将历史上的生活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在比较中发现同一性,将间接的历史现象最大可能地直接呈现。
(四)学科体系的构建
“生成性导向的教育是一种追求最大可能性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同为生成性教育的主体,学校成为师生生成的乐园,学校的存在不再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是使学生转化,为其创造更大的发挥平台。生成性课堂是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体生成的场所。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服务者;学生不再是接受者,而是主动发展的参与者,同时,生成的气氛是衡量课堂生命力的杠杆,“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即教学环境决定了能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心理经验是否发生转变,以上要素构成生成性教学学科体系。
四、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的实践
黑龙江省省属院校历史学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科研实力相对薄弱,历史学及其相关历史类课程肩负起的育人作用一定程度上需要新课程改革加以实现,新课程需要新理念,新理念需要构建与实践,要在构建与实践过程中丰富完善培养人才的目标。
(一)历史学专业课程的实践
从历史学视角出发,采用心理学与哲学的思辨方式,运用教学基本理论为支撑,梳理、探讨并研究省属院校历史类课程生成性教学的构建与实践,有助于历史类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黑龙江大学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中应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史课程的主线,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作为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主题,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同时,东北地方史课程“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
用历史依据回答学生提出的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文明史教学的理念,结合国际前沿和大历史观看待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强化学生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彰显“文化自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模块选修课程中立足本土,坚持“突出地方特色,打边疆牌”的学科建设原则,突出对俄办学特色部署,积极构建学术交流与发展平台。中国史学科立足北疆,积极打造北疆丝路历史与文化研究特色,发展冷门绝学;世界史学科着力打造东北亚国别与区域史研究特色。注重地方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讲授,弘扬龙江精神,研究龙江文化,扎根黑土,固守龙江。
(二)历史类课程的实践
历史学类课程授课资料主要来源于教学材料,而历史学的史料十分丰富,经过多年的积累,收集了大量地方珍贵文献、档案与史迹资料,探究历史本源、追求历史真谛。史料与教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文学史注重挖掘人物的时代精神,用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地表达文学的魅力。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犹如一条奔放的大河,千折百回,气象万千。在作者眼中,哲学的历史就像是一场探险,在一批探索者的带领下,已经绵延数个世纪,最后找到的宝藏可能足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让人类知道生存的终极意义。教育史的生成使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留给人们自然流畅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真诚激励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历史是一门极具生成性特征的学科,它有其独立、规范、通行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其多样的学科理论与观点争鸣”,历史类课程生成性要实现“一个转变”,即由教师知识讲授向师生合作创新学习转变;“二个特色”,即黑龙江大学中国史学科立足北疆,积极打造北疆丝路历史与文化研究特色,发展冷门绝学,而世界史学科着力打造东北亚国别与区域史研究特色。
“三个整合”,即整合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等历史学类的教学资源,整合“俄语+世界史”“满语+清史”等本土特色语言与历史学的学科体系,整合学术与服务地方经济的智库意识,构建“交叉融合、协同共享、开放共育、服务地方”的新文科专业建设体系;“四个技能”,即强化教师实践性应用性教学技能,强化掌握高新科技技能与历史学融合教学,强化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技能,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五个一流”,即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培育一流本科教材,学习一流教学理念,开拓一流实践基地,培育一流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2]周序.生成性教学:教学当中会出现一种新的方法论么[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3][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