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以“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民间文学》为例> 正文

以“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民间文学》为例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2-11 10:22

本文摘要: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领域一系列智慧教学平台的推出,在一流课程强调需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智慧教学平台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问题,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 《民间文学》课程通过使用课堂派平台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领域一系列智慧教学平台的推出,在一流课程强调需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智慧教学平台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问题,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 《民间文学》课程通过使用“课堂派”平台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既实现了课堂互动的有效衔接,也有助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顺应了信息化语境下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实时对话。

  关键词:“一流课程” 民间文学 “课堂派”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特别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提出了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架构。 ”[1]

  同时强调建设一流课程,要改革方法,使课堂活起来。 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 结合这一需求,一些学者指出,在当下网络化背景下,课程建设需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 [2]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领域涌现出一系列智慧教学平台,诸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课堂派”等相继在各高等院校推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课堂派”平台的基本应用述览

  “课堂派”教学平台是由北京爱课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高效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目前在国内的高等院校中普遍使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支持。 这一智慧教学平台便于教师班级建设、作业批阅、学习资料分享及综合数据统计等。 教师还可以依托课堂派平台上传和存储资料,发布学习资源,设置学生下载权限,统计阅读数据。 2020年,“课堂派”平台更是不断配合线上教学进行更新,实现了直播、录屏,开启了语音功能,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弹幕与教师互动,而且可以随时发起语音通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了学生“听课”与“互动”两种状态的无缝融合。

  (一)考勤环节

  课堂考勤是对教师课堂管理的一般要求,以往通过点名的传统方式既浪费时间,又会有所疏漏。 课堂派平台可以提供GPS、数字、二维码等方式的考勤,教师可以依据线下、线上不同的授课方式,选择合理的考勤模式。

  (二)互动环节

  1.答疑功能

  课堂派开通了弹幕、私信等功能,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实时解答。 对一些不想公开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派”的私信区域,单独和教师沟通。 另外,在发布预习的学习课件中,也设置了提问环节,学生可以标记预习时不明白的知识点,以便教师课堂上解答,既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使教师更加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话题功能

  由于课程学时有限,不便于每节课都展开讨论,针对这一需求,“课堂派”设置了话题功能。 教师可以将讨论的问题以话题的方式发布出去,让同学们随时交流、共享各自的观点、想法,使学生随时爆发思想火花,提升学习兴趣。

  (三)作业与测试环节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作业和测试大多以纸质方式完成,部分作业可能会通过电子邮箱提交,测试和作业的反馈通常会在课堂上进行。 针对这一教学特点,“课堂派”特别设置了作业区与测试区。 作业区可以进行作业布置、提交与批改,并且会有提交时间限制。 同时,也有相互之间的查重功能,避免同学之间的抄袭,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 批改功能,既便于教师指出作业上的问题,又可以将优秀作业让所有同学分享,供大家参考学习。 作业部分的发布、批阅、反馈三个环节,可以在课下完成。

  “课堂派”中的测试功能也便于教师使用。 传统的测试方式,既占用时间,又耗费批阅的精力,通过“课堂派”的测试区域,可以随时发起客观试题,设置答案后实现实时批阅,减轻教师压力的同时,便于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还可以结合每个人的答题情况,总结学生错误点较多的试题,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课程内容。

  此外,“课堂派”还具有综合分析数据的功能,可以通过整理互动、测试、作业等层面的数据,全面掌握学生的表现情况,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基于“课堂派”平台的教与学

  《民间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当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下,形成了增进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创新研究的能力、培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和责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毕业生参与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提供知识和能力储备。

  在“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既实现课程目标,同时又能体现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及挑战度,成为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 通过使用“课堂派”平台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逐步改变了以往的PPT授课模式,实现了课堂互动的有效衔接。 同时有助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顺应了信息化语境培养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实时对话。

  《民间文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开放式课程,学生通过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对自己家乡所在地或其他较为熟悉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实现对学生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及情感目标的多维考察。 基于“课堂派”平台的多元化功能,教师可以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进行课程设计。

  (一)课前阶段

  教师自身要有充分的准备,围绕课程目标做好课程建构,为学生提供预习课件及学习资料,并布置简单的测试或讨论。 通过这些内容督促学生预习,并考察预习效果,掌握学情。 同时明确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便于授课时着重讲解。 这些环节可以通过“课堂派”的学习区、测试区及资料区来实现,还可以查阅学生阅读资料的实际数据。 另外,结合部分章节,让学生通过预习知识点,整理相关的民间文学作品类型。

  如民间传说的章节,通过学习资料,学生可掌握民间传说的概念与特征,结合自己的理解,将收集整理家乡的民间传说放在话题区,便于同学们共享。 大家可以相互检查整理的资料是否符合概念界定; 同时,使一定地域的民间文学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学们据此发现不同地域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上要讲授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获取了部分作品案例,便于课上理解重点难点。

  (二)课中阶段

  教师从课前布置的各项环节中,获取学生学习的相关数据,调整课程内容,重点放在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 通过设置互动环节,掌握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在课中可以留出20%的时间,对之前预留的问题分组讨论,学生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交换了知识点的学习,深入地理解并运用重点和难点。 如在讲解民间文学的外部特征时,同学们通过自己课前整理的资料会发现,随着“非遗后时代”的到来,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的外部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性。

  通过展开小组讨论,明确了民间文学的与时俱进和生活态的特点,学生更加清楚课程的学习是由多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不是硬性地输入知识,而是将所学内容由点及面地综合运用,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彼此成长,以实现课程的创新性和高阶性‍‌‍‍‌‍‌‍‍‍‌‍‍‌‍‍‍‌‍‍‌‍‍‍‌‍‍‍‍‌‍‌‍‌‍‌‍‍‌‍‍‍‍‍‍‍‍‍‌‍‍‌‍‍‌‍‌‍‌‍。

  (三)课后阶段

  课程结束之后,可以再次针对授课内容安排作业、测试及话题讨论。 测试环节着重针对基本知识点,要求所有学生都应掌握; 作业环节侧重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知识点分析整理,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标准; 话题环节主要是基于课中的问题再次进行开放式讨论,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有利于一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反馈纠正偏误。

  如在区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一单元,通过课后的话题区域,同学们以各种不同的作品范例展开三者异同点的讨论,既巩固了课上知识,又拓展了对作品的认知。 这样,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提升。 学生对一些仍然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课堂派私信的方式和教师单独沟通。 此外,测试区提供的批阅与分享功能可以实时公布测试成绩,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堂派”的多重功能在教师课程设计中起到了便利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在国家倡导的“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淘汰“水课”,建设有一定创新性、高阶性与挑战度的课程,需要教师明确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又是彼此循环的,做好设计和衔接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因此,合理利用“课堂派”的教学方式,成为课程设计的路径之一。

  三、基于“课堂派”平台的教学反思

  如今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手机、电脑成为学生日常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学习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应该积极配合的。

  第一,学生要想学好一门课程,掌握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分析和整理一些文学现象,就需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前、课中及课后环节布置的教学内容。 通过使用“课堂派”平台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课程中的弹幕开启、课前课后的话题讨论、作业的分享展示,都极大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教师会及时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肯定他们的进步,积极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使整体的学习程度逐渐趋于同步。 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竞争力,有效达成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在设置各环节配合课程设计的同时,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民间文学课程的作业多是主观题,明确评分标准,既可以使学生有方向、有目标地按照自己的能力达到理想的程度,也会让学生通过评分标准清楚自己分数的由来,便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同时,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考察模式,实现课程的创新与挑战。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中国大学教学》(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杂志创刊于1979年,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教司指导、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编辑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教学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3213/G4,国际刊号:ISSN1005-0450,邮发代号2-467。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派”等智慧教学平台是目前改进教学手段的便捷化工具,合理利用有助于提升课程的丰富性与挑战性。 同时,教师要明确智慧教学平台只是教学辅助的手段和工具,要想将课程建设成为真正的“一流课程”,还需教师更多的付出和努力。 掌握学情,围绕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课程设计,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将基本知识与前沿成果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调整自身的角色,真正做到“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课程建设的创新性、高阶性与挑战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A/OL].(2019-10-30)[2020-06-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韩筠.“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4-7.

  作者:尹晓琳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