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当下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呈现教学目标淡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形式化和教学过程机械化等突出问题。缘此,应积极探索信息化2.0时代中小学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完善之路:全面落实指向语文素养的信息化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素材布
摘要当下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呈现教学目标淡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形式化和教学过程机械化等突出问题。缘此,应积极探索信息化2.0时代中小学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完善之路:全面落实指向语文素养的信息化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素材布局,灵活掌控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进程,切实落实语文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语文素养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是构建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的主战场,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语文论文范例:小学语文课堂作文学习兴趣提升路径研究
一、信息化2.0时代中小学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1.教学目标:视听冗杂,思维发展受限
信息技术使互联网走进语文课堂,将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拓展优化了语文学习方式,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1]。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要点,旨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智慧,促进多元思维能力发展,提升文化品味及审美情趣,最终体现在语文的人文熏陶感染作用上。
然而,当下我国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目标既没有有效提升文化品味及审美情趣,也没有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是显示单方面追求信息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在课堂上尽数罗列庞杂的信息,营造表面的热闹。例如,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色、光、声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之专注于课堂,参与到课堂活动中[2]。无疑所有这些教学活动,对于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但由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狭隘的理解,所以在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中呈现重技术、轻人文,重效率、轻过程,重形式、轻本质等一系列技术化倾向。
2.教学内容:喧宾夺主,碎片化明显
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信息技术能够帮助语文教学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深度融合将有利于深化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感知和品味的教学内容。近年来,虽然全国各地对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做了积极探索和大量创新,但信息技术凭借其声光色多重感官刺激破坏了原有的课堂生态,成为了控制教学行为的枷锁,喧宾夺主,弥散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内容呈现“碎片散点”状态。例如,许多语文教师技术娴熟,视技术为优化教学内容的“万金油”,课堂教学成为信息技术的承载体,PPT文字信息容量庞大、音频资源杂乱无序、超链接偏离教学需要的轨道[3]。
尽管信息技术活化了形式,但偏离了主题,学生眼花缭乱,不断接受感官刺激,没有足够时间观察探究,该做的笔记没做,该思考的没跟上,教学内容难以消化。还有部分教师为应用信息技术而进行应用,将原本浸入教学的各类形式和手段剥离出来,作为种种“高、精、尖”功能加以炫耀,课堂教学止步于“视觉奇观”的浅薄层面[4],教学内容支离破碎,课堂异化为有口皆碑却缺乏听说读写训练的杂耍或游戏,语文教师沦为信息化教学的机械操作者,学生对所学内容生吞活剥,抓不住重点,学习内容“消化不良”。
3.教学方法:技术至上,拘泥于形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强到弱,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经历了“有效应用”、“基本整合”到“深度融合”三个阶段[5]。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不等于简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等于通过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来辅助教学;不等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工具化;而是通过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
然而,受科学主义效能观的影响,时下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出现对信息技术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各种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轮番上阵,生搬硬套网络课件的情况时有发生,无信息技术似乎就成不了优质课,“技术拜物教”开始滋生抬头[6]。这是典型的技术至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表面上是对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的追求,实则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原有的教学情境感和课堂问题感,化“人灌”为“电罐”,并未触及教学结构变革。
4.教学过程:忽视交流,主体性缺位
在信息化教学的语文课堂上,信息资源的交互和信息传输通道的畅通满足了学生强烈的交流愿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推进,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然而,当下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俨然成为技术控制秩序下的过程演绎,语文课堂原有的教学语言被可视化、模拟化的技术所替代,师生沟通零碎,形成情感空白区,学生丧失课堂主体地位,严重阻碍了其朗读能力、领悟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7]。
例如,由于信息技术技术性的特点,教师需在课堂上不断操作电子白板以及切换多媒体课件,无暇顾及学生的实时反馈,教学媒体成为控制教师课堂行为的枷锁,很难参与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毫无生命力[8]。还有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大量音频范读替代教师范读,过量使用微课替代教师讲解,违背了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原则,错失以自身思考激发学生阅读思考、以自身发现引导学生发现的课堂生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并非这些声音及举止所具备的信息传递功能,而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能和学生平等交流又能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双方在平等自由的沟通交流中构建和谐、信任的教育关系[9]。
二、信息化2.0时代中小学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完善之路
1.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语文课堂姓“语”,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素养的新要求。一方面,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目标设计要把握语文学科特性,聚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强调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也要强调文化熏陶、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个性化要素[10],任何超越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都是越俎代庖。
因此,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必须坚持十二个字:依据语文教材,提升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语文课堂信息化教学要以指向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技术与教学媒体融入课堂教学。不是任何语文课堂都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太适用于实现语文课堂情感类、道德类教学目标。雅斯贝尔斯(Jaspers,K.T)曾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11]教育需要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信息技术中介的介入会使灵魂交流降格为信息交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需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具有工具理性的信息技术无法替代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等直接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1]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4-16.
[2]刘彩霞.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思考[J].语文建设,2012(24):26-27.
[3]李永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伦理向度[J].教学与管理,2019(09):116-118.
[4]王帅.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及阈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6):7-11.
[5]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3-110+117.[6]李永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伦理向度[J].教学与管理,2019(09):116-118.
[7]王慧勤.道技和合:信息化推变下语文教学的智性选择[J].语文建设,2018(21):72-74.
[8]魏晓俊.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困境与超越[J].语文建设,2019(14):64-67.
[9]张建桥.课堂真的能翻转吗?——兼谈课堂改革的技术界限[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10):26-32.
作者:陈银雪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