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探索> 正文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探索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1-18 10:42

本文摘要:前言 云南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千米,94%的高原、丘陵和山地,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横跨7个气候带,复杂的地质地貌和立体气候造就了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自古云南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与泰国、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印

  前言

  云南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千米,94%的高原、丘陵和山地,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横跨7个气候带,复杂的地质地貌和立体气候造就了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自古云南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与泰国、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毗邻。 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 虽然其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却承受和饱经全国破坏性地震能量的20%,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 5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4次,7级地震8年1次,既有1970年通海7.8级大震巨灾,又有2014年鲁甸6.5级中震大灾的典型案例,在地震风险防控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防震减灾各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气象与减灾研究

  云南全省尚有44.2万贫困人口、429个贫困村和7个贫困县,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多震地区,简称“老、少、边、贫、震”。 扶贫工作在本质上是让贫困人员生活变得美好,而安全生存环境才是美好生活的前提。 因此,在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防灾减灾和减少意外伤害的重要性,只有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保障扶贫工作成果。 尤其在疫情防控、震情复杂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需求分析

  地震无疑是世界上最恐怖的自然灾害之一,纵观云南历史,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灾情重的特点。 以2012年彝良5.7级地震和盐津5.1级地震为例,震级不算很大,但分别造成81人、22人遇难,其中75%(61人、18人)的人遇难是由墙砖和滚石导致的; 如果能通过科普宣传,让这个比例下降20到30个百分点,必将大大减少人员伤亡。 尤其在云南94%的山地,滑坡滚石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险更高。

  从以往的震例来看,首先地震的人员伤亡主要在农村,越穷越惨。 鲁甸地震后,习近平同志做出重要指示:把农民兄弟的房屋修成保命房,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其次财产损失主要在城市,汶川地震财产损失8451亿元。 一旦遭遇大震巨灾,三代人积累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一震致贫、一震返贫。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风险,农村基本不设防,土坯房、空心砖如果不解决,如果不采取抗震设防措施,75%的比例怎么降低? 尤其是城中村的安全隐患居高不下,谁都认为地震离我很远、与我无关,这是典型的侥幸心理。

  一旦发生重大地震灾害,灾区群众的安危冷暖牵挂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心,牵挂着全国、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心。 防震减灾应急宣传,可以在第一时间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权,传递正能量,使抗震救灾工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反之,可能引发网络疫情、影响抗震救灾工作效率,影响地震部门的权威性,甚至影响到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公信力。

  因此,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提升忧患意识、减轻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实践与探索

  面临复杂的震情形势、艰巨的防震减灾任务,针对全球疫情剧增、输入风险依然严峻,云南开启了“上下、大小、多少”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探索之路。

  (一)上网络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网民易于接受的特点和优势。 云南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也有很大程度的变化,传承方式、文化样式、生活环境、经济观念等等都有一定的变化。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为做好网络视听宣传工作,结合疫情形势,无接触工作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运用新媒体方式,主动作为、迅速行动,组织各项网络防灾宣传工作。

  丽江市少数民族有纳西、白、普米、藏、傈僳、彝、苗等民族,纳西族占比最多,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8%左右,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 丽江市政府组织了智慧党建网上宣讲活动,省地震局专家以不忘初心防灾为民为题,服务于全市数千名党员干部,其中大部分人员为纳西族,成为疫情后首场防震减灾专题讲座。

  云南省司法厅在省监狱管理局、省戒毒管理局,省政法干校及各监狱单位、各强制隔离戒毒所共设分会场52个,全省多民族、数千人通过网络学习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云南省地震局与中国移动云南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昆明世纪广场连续多年举办“防震减灾 关爱生命”主题活动。 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出席开幕式并做重要讲话,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依法行政、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并通过主流媒体进行了网络宣传。 省地震局王彬局长指出,云南移动公司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价值观,为保障民生安全、地震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普宣传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下基层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需要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厂矿等基层单位灾害易发区广泛普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重点普及各类灾害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形成共同关注和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良好局面。

  在全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国家发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号召,丽江市地震局率先在程海镇、期纳镇等多个乡镇开展主题宣讲。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危崖奇坝》讲述的就是程海地震的故事,为什么一震成湖? 为什么“永胜天坑”? 农村民居如何选址、如何抗震加固? 通过学习,基层干部懂得了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第一响应人的责任、学会了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坚定了“六稳、六保”的信心和决心。

  云南能投有限公司把防震减灾知识送到最偏远、基层的临沧市永德中小水电站。 这里既有地震风险还有防雷防洪以及泥石流的安全风险,安全生产月为一线职工送安全、送关怀,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科普活动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在省委宣传部、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下,防震科学知识登上云岭大讲堂、文化大讲堂,省地震局专家多次前往大理、丽江等市县开展《珍爱生命 梦想启航》专题讲座。 在昆明市官渡区永胜村委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横幅,和高高悬挂的马克思、列宁以及毛主席、邓小平同志的头像前,村民们身着新衣服,脚蹬绣花鞋,甚至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一同前来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三)大篷车

  科普大篷车是中国科协的首创,具有机动性、灵活性,集多种科普功能于一体,可以进行科技展品展示,科普挂图展览、科技影视放映和举办科技讲座、科技报告会。 作为“流动科技馆”和“科普超市”,科普大篷车可将参与式、互动的科技馆展品带到城镇、农村和少数民族等没有科技馆的边远地区巡回展出,同时开展一些其他的科普活动,使很少有机会到大城市科技馆参观的边远地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能够亲身感受科学技术知识带来的快乐。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及其各州市所属协会目前拥有51台流动性科普大篷车,覆盖面广。 配合云南省科协、以科普大篷车科技下基层活动,深入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充分发挥专家报告团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为师生发放科普材料、光碟、挂图,寓教于乐,生动直观; 为领导干部讲解地震应急处置、综合协调和组织指挥方略; 为广大社会公众讲解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数十万人受益。

  此外,与各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了伊利方舟、地震灾害研讨、学术沙龙等大型公益活动; 通过鲁甸新闻中心、“8·03”抗震救灾特别广播为灾区群众详细讲解地震灾害、科学选址、恢复重建等群众关心的问题。 开展包括科技保障、烈度评定、震害特征、余震监视、专家答疑、资料发放、装备展示、图片展示等科普活动,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欢迎。

  配合省民宗局,开展了防震减灾宣讲走进云南基督神学院、伊斯兰教经学院和云南佛学院,针对性讲解地震逃生三要诀、科学判断三种波、防震演练三部曲、自救互救三关键和心理疏导三环节5方面的内容‍‌‍‍‌‍‌‍‍‍‌‍‍‌‍‍‍‌‍‍‌‍‍‍‌‍‍‍‍‌‍‌‍‌‍‌‍‍‌‍‍‍‍‍‍‍‍‍‌‍‍‌‍‍‌‍‌‍‌‍。 让全校师生学习防震避险的科学知识、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联合教育厅发文,要求全省学校普遍开展防灾减灾专题活动。 把地震安全知识送进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相继在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开展“珍爱生命 才有梦想”专题讲座。 特别是云南开放大学连续5年纳入新生入学教育,通过5000余学生的大课,充满激情,科学减灾、主动防灾、珍爱生命、才有梦想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小演练

  迪庆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56%,生活着藏、傈僳、纳西、白、彝等26种少数民族,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呈纵深切割之势,海拔高差悬殊。 其中德钦县靠近西藏,是云南海拔最高的县城,是山高坡陡、高原缺氧、少数民族为主的高寒山区,也是地震风险高、次生灾害严重的地方,省地震局安排专家送去安全知识,指导应急演练,切实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相继为驻滇解放军、公安消防、森林武警、度假区、企业等开展“生命至上、科学救援”专题讲座和演练。 从紧急救援技术、余震防范技能、心理疏导方略3个方面对部队官兵进行详细讲解,重点回答防震避险方法和应急工作程序,强调建立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在抗震救灾中如何自我保护、如何高效救援及在营救生命过程中,应当注意强余震的防范、救援理念、救援技能和心理疏导等专业知识。

  为中国武警、云南省军区、藏区维稳部队等连续多年开展地震搜救技能专题培训,特别是火箭军一个主会场、45个分会场共8700多名官兵开展了防震减灾紧急救援培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激发了战士们的爱国激情,这样的宣讲入心入脑,赢得部队首长和战士们一致好评。

  (五)多渠道

  通海两次5级地震后,震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拆危排险、恢复重建工作,却遇到地震谣言干扰、基层不配合等难题。 通海县委邀请省地震局专家授课,取得了科学减灾、主动防灾、推动工作的宣传实效。

  在景谷地震等几十次应急宣传中,省地震局专家接受中央电视台、云南台、昆明台、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多次专题采访和深度解读,现场为灾区群众讲解地震灾害、心理干预、科学选址、恢复重建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赢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特别是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16次新闻发布中,省地震局就占6次,地震烈度发布的新闻通稿被37家新闻媒体采用,我局专家23人次接受中央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专访,接受中央电视台、云南台8次直播访谈,特别是龙头山镇的“震害特征深度解读”抢占了制高点,赢得了舆论引导先机,安定了群众心理,维护了震区社会稳定。

  盈江地震首次刷新云南省6级地震零死亡的纪录。 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10项重大措施和“三小”工程(小册子、小应急包、小型演习)的初步成效; 二是得益于及时除危和高效的转移安置; 三是得益于卓有成效的地震科普知识普及,人民群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 科普宣传聚力主流媒体,除地震局部门网站、微信微博宣传外,同时邀请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中新社、云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记者专题学习、研讨,共同搭建权威宣传平台; 《云南日报》要闻全文刊登了《科学减灾、主动防灾 、十大措施惠民生》的重要文章; 云南电视台《我省开展防震减灾日宣传活动》; 《春城晚报》报道《人造地震,给地球做B超》等。

  (六)少边贫

  组织拍摄6种民族语言的《地震百科知识大全》,其中含藏语、傣语、傈僳语、拉祜语和景颇语5个少数民族语种版本,下发到民族地区、边疆和贫困山区播放。 借助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把党的关怀和防震减灾知识送到少数民族同胞手中(图6)。

  制作少数民族民歌专辑,完成“农居抗震·关爱生命”“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在云南正式落地”“地震预警·与地震波赛跑”“主动源探测·给地球做CT”和公益科普视频产品。 还制作《普洱对话——景谷地震》《防震减灾示范教学片》《防震示范演练》《中小学地震安全教材》等。

  完成云南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 依托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研制数字科普馆,内容包括“实景”参观、成果展示、影视点播、动漫游戏等,涵盖云南震灾概况、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应急救援、地震科技等知识。 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参观访问科普馆,是实景场馆的虚拟和延伸,不受时空的限制,受众可以更宽更广,大幅提升了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宣传力度。 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建议与展望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以微博、微信和网络视频为主,传播渠道的多样、自由和开放,传播速度的指数式增长,使地震灾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这就更突显了地震科普的重要性。

  地震科普可以为党分忧,为民守夜,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科技做强,科普惠民,赢得理解,获得支持。 但在实践中,地震科普工作的开展仍存在以下几个难点:一是缺科普经费,支持的多,资助的少; 二是缺科普人才,配合的多,实干的少; 三是缺科普场馆,想象的多,体验的少; 四是缺科普氛围,责怪的多,理解的少。

  因此,建议以下4 方面,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重点1 :重视对领导干部的宣讲。 20 世纪以来全球53% 的地震伤亡发生在中国,领导重视才能做好顶层设计,才能理解把防灾减灾救灾纳入规划、纳入预算、纳入监管、纳入考核的极端重要性。 丽江市政府一次地震科普讲座,领导当即要求每个县必讲、各县一中必讲,次年实现了地震科普全覆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重点2 :加强搜救队伍培训。 重大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毁灭性不亚于一场大型战争的灾难,震后的火灾、海啸、瘟疫、崩塌滑坡等灾害链使得搜救难度空前巨大。 经过专业培训的搜救队才能完成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才能应对强余震等各种突发事件,才能使紧急救援科学、高效、有序。

  重点3 :加快体验式科普场馆建设。 北川县有投资4 亿元的汶川地震纪念馆和1.2亿元的抗震纪念园,可多震区的云南,虽然需求大、灾情重,但地震科普体验馆少之又少,甚至无法和少震区的省份比,应该加快科普场馆建设,为民众提供互动学习的条件。

  重点4 :强化公众科普特别是对主流媒体记者的科普。 地震灾害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不吸取教训。 多少次惨痛的灾难都是侥幸心理作祟。 追求生活质量而忽视生命质量,农村、城中村基本不设防的状况还很普遍,一震致贫、一震返贫屡见不鲜。 特别是地震应急宣传要求高、难度大,需要我们负重前行,更需要全社会对地震科技的理解和支持。

  地震方向评职知识:地震局职工职称评审论文发表要求

  尽管我们在地震科普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还走了不少弯路,但我们始终坚信:积极主动是树立地震部门形象的根本出路,形式多样是开展地震应急宣传的有效武器,与时俱进是探索地震科普的制胜法宝,为政府分担,为群众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防震减灾科普永远在路上。

  作者:李道贵 郭荣芬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