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发展探讨> 正文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发展探讨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2-15 04:32

本文摘要:摘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

  摘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201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基础,从类型与价值、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动态保护途径等方面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阐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稻作起源类、稻渔共生类、稻作梯田类、贡米生产类和稻旱轮作类等5种类型,具有一般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6个重要价值,包括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和推广与示范价值‍‌‍‍‌‍‌‍‍‍‌‍‍‌‍‍‍‌‍‍‌‍‍‍‌‍‍‍‍‌‍‌‍‌‍‌‍‍‌‍‍‍‍‍‍‍‍‍‌‍‍‌‍‍‌‍‌‍‌‍。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稻田景观破坏、传统稻作文化丧失、水稻品种资源及相关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传统稻作技术丧失等方面,当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特别重视多功能农业发展和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稻作农业;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人员投稿刊物:《中国水稻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季刊。主要报道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未经发表的原始论文。所设栏目包括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快报、研究简讯、实验技术、学术专论、文献综述等。

  水稻作为五谷之首,在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也在农业文化遗产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在截止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57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就有10项(中国南方稻作梯田项目包括了福建尤溪联合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4个子项目),且全部位于亚洲地区;在9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中,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有19项;在2016年原农业部发布的408项潜在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有25项。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拓展了传统“稻作农业”的研究范畴。许多学者在稻作农业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作物学家对于稻作技术和品种的研究[1],民族学家或社会学家关于稻作文化的研究[2],历史学家关于稻作起源的研究[3-4],生态、植保学家关于稻田病虫害的研究[5-6]等等。这为开展系统性稻作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整体性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点[7],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如此。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201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基础,探讨稻作文化遗产的类型与价值、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动态保护途径等,为丰富稻作文化系统研究和更好开展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1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主要类型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8]。这一概念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

  从遗产核心特征角度分析,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稻作起源类、稻渔共生类、稻作梯田类、贡米生产类和稻旱轮作类。而且,各类型之间多有相互交叉的情况。

  1.1稻作起源类

  稻作起源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是重要稻作品种与技术的起源和悠久漫长的水稻栽培历史,遗产地多在考古学界认可的栽培稻发源地之列。这类系统拥有完善的稻种驯化、选育和栽培的技术体系,其传统稻种具有不畏时间检验的、突出的抗逆性,是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等就属于这一类。此外,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中的山兰稻则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

  1.2稻渔共生类

  稻渔共生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殖各种水产品,如鱼、鸭、虾、蟹等,其中以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最为普遍。这类系统因其精妙的动植物间相互作用而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日本新泻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等也有养鱼、养鸭。

  1.3稻作梯田类

  稻作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是就在梯田上进行水稻种植,多具有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结构和精巧的水土资源管理技术,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以及韩国青山岛板石梯田农作系统、菲律宾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等,均为典型代表。此外,贵州从江稻鱼鸭系统的加榜梯田、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小舟山梯田等也具有这类特征。

  1.4贡米生产类

  贡米生产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是其名贵珍稀的稻米在历史上曾作为“贡米”。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辽宁恒仁京租稻栽培系统、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所产稻米历史上也曾作为“万年贡米”,并享有“代代耕种、岁岁纳贡”的声誉。

  1.5稻旱轮作类

  稻旱轮作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是水稻与小麦、蔬菜等轮作,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四川郫都林盘与稻旱轮作系统等就是典型代表。

  2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分析

  2.1生态与环境价值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相关生物多样性,可以形成并保护优质的种质资源,如野生稻、万年贡米、山兰稻、香禾糯等稻种以及地方特有的田鱼品种[9]。另一方面,系统还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稻鱼共生类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稻鱼、稻鸭、稻鱼鸭共作时的相互作用能够很好地控制稻田病虫草害[10-11],提高土壤肥力[12],改变根系性状,增强抗倒伏能力等[13-14],从而在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的同时提高水稻产量[15]。稻作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则通过精巧的水土资源管理技术实现了卓越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稻作复种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复种轮作制度在充分利用地区水热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预防土壤病虫害的发生[16]。

  2.2经济与生计价值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遗产地生产的稻米及其他农副产品优良的品质,保障了遗产地农民的基本营养和粮食安全,也为遗产地农户提供了特色农产品的商机。此外,遗产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乡村景观,为遗产地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增加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的生计选项。

  2.3社会与文化价值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地有着风俗节庆、谚语俗语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保障,也是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17],是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对于城乡协调发展、提升社会稳定性具有现实意义[18]。

  2.4科研与教育价值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蕴藏着大量的科学问题,如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内在可持续机制、各类稻作要素(包括稻作技术、稻作品种、稻作文化和稻作景观等)的形成与演变等问题,具有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价值。系统蕴含的丰富生态文化思想、可持续生产技术、传统知识等,则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价值。

  2.5示范与推广价值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独特的农耕文化、乡村民俗可以输出,一些重要品种资源、完善的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病虫草害控制技术、品种选育技术、复合种养技术等则可以向更大范围推广。

  3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要问题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将稻作梯田系统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要素统筹考虑,保护关键要素应包括稻作景观、稻作文化、生物多样性、稻作技术及传统知识。理清关键要素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对于管理措施的制定十分重要。

  3.1品种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水稻种质资源的保护,其二是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传统稻作品种通常具有较好的抗逆性,但是产量不高,导致比较效益较低,农户偏好引进现代高产杂交品种,造成传统水稻品种的流失。哈尼梯田地区传统水稻品种减少以及贵州、广西、湖南交界地区“糯稻圈”的萎缩,就是明证。此外,遗产地农户为提高效益,在稻田养鱼中,用外来田鱼代替长势慢的本地传统田鱼,也会造成传统田鱼品种资源的减少;为追求产量而采用水稻单作,则显著降低了稻田生物多样性,也往往会因为化肥农药的使用而降低了农田生态环境质量。

  3.2传统稻作技术与知识的保护问题

  传统稻作技术及知识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是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稻作技术及知识包括品种选育、耕作制度、森林保育、农田维护、水资源管理、灌渠维护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年轻一代大量外出务工,传统稻作技术的传承出现断档;遗产地农户摒弃掉生态环保的传统耕作方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田土壤退化、人居环境污染。一些地方将传统的稻旱轮作改为旱作连作,采用简单的水淹田方式代替水稻种植过程,造成了农田生态功能的退化。

  3.3传统稻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如乡规民约、风俗习惯、民间歌舞、饮食文化以及服饰与建筑文化等,贵州从江等地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浙江青田等地的鱼灯舞、江西万年的稻作习俗、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地区的哈尼四季生产调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对于遗产系统的稳定发展和乡村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遗产地交通条件改善、教育知识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发展等,原本相对闭塞的地方极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遗产地农民对传统稻作文化的信仰和敬畏逐渐淡化,传统稻作文化对于当地居民的约束力逐渐减弱[19],在某些过度商业化的地区甚至沦为招徕游客的工具。

  3.4稻田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问题

  稻田生态文化景观既包括优美的山水林湖等自然景观,也包括农田、建筑、民居等人文景观,以稻作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最为显著。其保护目标不仅仅是景观要素不减少,还要保证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稳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合理的旅游开发造成梯田及其他农田被占用,传统建筑风格被逐渐取代,森林遭到砍伐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灌溉水系因基础设施建设而被破坏[20],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及梯田疏于管理导致垮塌,系统整体的水土保持功能下降[21],“森林-村落-梯田-水系”的垂直结构受到威胁,景观格局发生改变等。

  4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4.1以稻作生产为基础注重多功能产业的发展

  简单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的经济发展需求,需要在传统稻作生产基础上拓展农业功能,依托稻田景观、稻作文化和稻作品种资源等发展相关产业,助力遗产地农户增收,实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品种资源和生产技术为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了资源基础[22]。多样化的稻田种养殖,并通过一定的规模化生产,可以产出更高的效益[23]。通过品牌包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拥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康养、研学教育等的基础。例如,依托稻田景观开发观光摄影和写生旅游,依托传统稻作生产过程开发农事体验旅游,依托自然环境开展康养旅游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遗产地的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确实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有所增加[24],但许多地方不敌外出就业的收入[25],这就要求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推进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为农民梯地更多的就业机会。

  4.2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建立保护与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制度。目前,地方出台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大多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遗产的系统保护。已经被认定为全球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地方,应当在科研人员的协助下尽快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理成效评估方法,将景观保护、文化保护、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评估方法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出台具有较高法律位阶的地方管理办法,将管理成效评估结果与管理人员绩效挂钩,并设置遗产开发利用的“红线”,杜绝开发行为对遗产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

  二是建立合理的惠益共享机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农民是利益相关者中最为弱势的群体,但也恰恰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最为关键的一方,因此需要建立惠益共享机制保证遗产地农户的利益。应当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通过生态补偿等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农户沿用传统稻作方式。

  三是建立传统技术和文化传承的培训制度。传统技术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宣传,需要编制面向成年人的相关技术手册或保护指南,通过组织“农业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或开设农业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展面向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提高社会各界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

  4.3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为抓手推进系统性保护

  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项目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我国潜在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地还有很多。应加大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推广已有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经验的同时,推进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像其他农业文化遗产一样,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也具有系统性、活态性、动态性等特征。应当强调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确定不同类型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区域和关键保护要素。强调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性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在保护遗产系统基本结构和关键要素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提高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徐福荣,汤翠凤,余腾琼,等.中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0,30(12):3346-3357.

  [2]童绍玉.云南稻作民族文化生态[J].经济地理,2002,22(1):92-96.

  [3]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2,2(1):19-31.

  [4]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9,7(2):72-83.

  [5]朱立煌,徐吉臣,陈英,等.用分子标记定位一个未知的抗稻瘟病基因[J].中国科学(B辑),1994,24(10):1048-1052.

  [6]朱有勇,陈海如,范静华,等.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5):521-527.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