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正文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2-15 04:35

本文摘要:摘要:以苏北地区常规粳稻苏秀86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稀落谷不同长秧龄和常规落谷常规秧龄两种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秧龄25d常规落谷相比,稀落谷秧龄25~35d的处理秧苗素质有所提高,移栽后发根速度快,缓苗期短;在栽插

  摘要:以苏北地区常规粳稻苏秀86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稀落谷不同长秧龄和常规落谷常规秧龄两种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秧龄25d常规落谷相比,稀落谷秧龄25~35d的处理秧苗素质有所提高,移栽后发根速度快,缓苗期短;在栽插基本苗一定的情况下,稀落谷的处理随着秧龄的增加,水稻产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秧龄30d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秧龄35d稀落谷的处理和秧龄25d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低的是秧龄40d稀落谷的处理‍‌‍‍‌‍‌‍‍‍‌‍‍‌‍‍‍‌‍‍‌‍‍‍‌‍‍‍‍‌‍‌‍‌‍‌‍‍‌‍‍‍‍‍‍‍‍‍‌‍‍‌‍‍‌‍‌‍‌‍。总体上,稀落谷秧龄在25~35d之间时秧苗素质较高,产量较秧龄25d常规落谷处理增产57.0~130.5kg/hm2,说明该品种稀落谷条件下秧龄弹性较大,适当延长秧龄(30~35d)更有利于获得高产‍‌‍‍‌‍‌‍‍‍‌‍‍‌‍‍‍‌‍‍‌‍‍‍‌‍‍‍‍‌‍‌‍‌‍‌‍‍‌‍‍‍‍‍‍‍‍‍‌‍‍‌‍‍‌‍‌‍‌‍。

  关键词:水稻;稀落谷;长秧龄;秧苗素质;栽插质量;产量

中国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人员投稿刊物:《中国水稻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季刊。主要报道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未经发表的原始论文。所设栏目包括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快报、研究简讯、实验技术、学术专论、文献综述等。

  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稀落谷措施已成为水稻培育壮秧的着力点,而秧龄是影响移栽水稻群体构建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1]。因此,确定稀落谷量条件下的适宜移栽秧龄是水稻生产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苏北是典型的稻麦一年两熟地区,近年来,“粳稻-小麦”周年种植茬口衔接季节紧,机插水稻适期播栽压力大,成穗不足等,限制了机插稻产量的提高[2]。研究稀落谷长秧龄和常规落谷常规秧龄两种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可为稻麦两熟地区机插育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江苏省连云港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北区10#田,试验田土壤为滨海黏质土,肥力中上,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小麦。供试水稻品种为苏秀867,千粒重27.7g,发芽率90%。落谷时间:5月14日(秧龄40d)、5月19日(秧龄35d)、5月24日(秧龄30d)、5月29日(秧龄25d)。落谷量:每个秧龄分为2个播量,常规播量用干种子92g/盘、稀落谷用干种子78g/盘,均为七寸盘。栽插日期为6月23日。水稻一生纯N投入345kg/hm2,P2O569kg/hm2。

  1.2试验内容及方法

  稀落谷条件下不同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调查:分别对秧龄为25d、30d、35d和40d的秧苗进行秧苗素质调查,调查内容:株高、叶龄、茎基粗、白根数、百株干质量以及是否带蘖及带蘖数量。调查不同秧龄(25d、30d、35d和40d)处理对机插质量的影响,调查内容包括:缓苗情况、漏插率、全漂率、勾秧率、伤秧率等。于成熟期取样考种,割方测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秧苗素质对比

  稀落谷条件下不同秧龄的秧苗平均株高、叶龄、茎基宽、百株干质量均较常规播量处理有所增加,黄叶数则有所减少,说明稀落谷更利于秧苗素质的提高,利于壮秧的形成。相同秧龄同等管理条件下,秧龄为35d稀落谷与秧龄40d稀落谷处理有极少量分蘖产生。秧龄过长,秧苗后期缺肥,叶色偏黄,以40d秧龄稀落谷处理表现最为严重,秧苗整体素质变差。

  2.2稀落谷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稀落谷条件下,秧苗漏插率较秧龄25d常规播量处理有所升高,全漂率略有降低,勾秧率和伤秧率随着秧龄的增加有所增加,以秧龄40d处理最高,说明秧苗株高过高易引起秧苗机械损伤,不利于插秧质量的提高。

  秧龄30d稀落谷的处理秧苗栽插5d后新增白根数最多为14.8条,其次为秧龄35d稀落谷处理,说明稀落谷条件下秧龄为30~35d的秧苗发根能力快、利于缓苗,而秧龄40d时秧苗整体发根速度变慢,且白根数与百株干质量均较秧龄35d处理低,说明秧龄过长秧苗素质呈下降趋势,且缓苗速度明显降低。在设定栽插基本苗数相近的条件下,对比各秧龄处理产量及产量结构可知,与对照相比,稀落谷处理随着秧龄的延长,水稻产量表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秧龄为30d的稀落谷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秧龄35d稀落谷处理,产量最低的是秧龄40d稀落谷处理,总体秧龄25~35d之间的产量差异幅度为2.4~8.7kg/667m2,说明该品秧龄弹性较大。

  秧龄不同、栽插日期相同的各处理,虽然秧田期的天数不同,但对本田期影响不大,本田期各生育时期基本保持一致,仅秧龄35d和40d的处理始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略早1~2d。总体栽插期一定的情况下,长秧龄对该早熟品种成熟期影响不大。

  3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表明,与秧龄25d常规落谷处理相比,稀落谷秧龄分别为25d、30d、35d的处理秧苗素质有所提高,移栽后发根速度快,缓苗期短;在栽插基本苗数一定的情况下,稀落谷处理随着秧龄的增加,水稻产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秧龄30d的稀落谷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秧龄35d稀落谷和秧龄25d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低的是秧龄40d稀落谷处理,稀落谷秧龄在25~35d之间的处理产量较秧龄25d常规落谷处理增加57.0~130.5kg/hm2,说明该品种稀落谷条件下秧龄弹性较大,适当延长秧龄(30~35d)更有利于获得高产。

  同时,不同期落谷但同期栽插的长秧龄处理表现为生育期略有提前,但提前幅度不大,40d长秧龄处理仅比25d秧龄处理成熟期提前2d,秧龄较近处理成熟期差异不明显,这与韩正光等[3]的长秧龄30d稀落谷处理较秧龄23d常规播量处理的成熟期提早5d的结论有所出入。分析原因可能是所选试验品种的自身特性以及天气原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试验为1年试验结果,且只选择了中早熟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建议第2年选用中晚熟粳稻类型品种继续进行试验,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来指导大田生产。

  参考文献

  [1]潘圣刚,黄胜奇,江洋,等.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3):134-138.

  [2]王建波.苏北地区机插秧发展现状及技术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5:1-3.

  [3]韩正光,朱祥林,吕宏飞,等.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3,19(6):67-69.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