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畲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及变迁基于敕木山村的实证调查研究> 正文

畲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及变迁基于敕木山村的实证调查研究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0-10 15:02

本文摘要:[摘要]畲族传统服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服饰的颜色比较单一、花纹独具畲族特色和制作工艺复杂三个方面,并具有实用功能、艺术功能和教育及教化功能。当代的畲族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五彩斑斓、花纹绚丽多彩和流水线制作日渐取代传统手

  [摘要]畲族传统服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服饰的颜色比较单一、花纹独具畲族特色和制作工艺复杂三个方面,并具有实用功能、艺术功能和教育及教化功能。当代的畲族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五彩斑斓、花纹绚丽多彩和流水线制作日渐取代传统手工工艺,且具有个性化功能、标签性功能和文化展演功能。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资料和访谈基础上对传统服饰文化功能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畲族对服饰观念的改变;外来文化对畲族民族文化的影响;畲族人民审美情趣的转变。

  [关键词]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功能,变迁

中国民族博览

  畲族是分布于东南地区典型的山居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约70多万人,分布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东南丘陵地带,地势大致自西北向东南倾斜〔1〕。主要山脉有闽、浙、赣三省交界的仙霞岭,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和杉岭。敕木山村位于景宁县城东南部的敕木山北峡谷,距县城13km,面积约52km2,处在环敕木山畲族核心聚居区范围内,属鹤溪镇。

  东邻东弄村,西接金丘村,北连惠明寺村,南靠草鱼塘森林公园,辖敕木山村和九重垟村2个自然村,其中九重垟自然村在2014年已下山脱贫搬迁至双后岗生态移民小区。全村4个村民小组,103户,272人,其中畲族人口占总数的98.9%,党员26名,村两委成员6人,耕地280亩,林地4475亩,茶园1918亩①。

  一、研究回顾

  学术界对畲族服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对畲族服饰的研究零星散见于相关书籍和刊物,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增多。张君兰认为畲族服饰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审美及体验的价值。当前,畲族服饰产品存在民族文化融合不够深入,尚未形成规模和品牌及服饰工艺传统意识弱化等问题,于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思考〔2〕。雷志良对广义上的畲族传统服饰特点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3〕。

  肖芒、郑小军通过对畲族传统服饰“凤凰装”由凤冠、彩带、花边衫、拦腰、花鞋等组成,来探讨畲族的文明史、轻纺史、艺术史和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认为应该高度重视,采取抢救保护措施〔4〕。马赓明、毛清英通过对首饰、花边衫、彩带、花鞋四种畲族传统服饰来介绍畲族服饰的民族文化〔5〕。

  叶桦通过对畲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和图案来探讨畲族服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6〕。邱慧灵通过对首饰、花边衫、彩带、花鞋四种畲族传统服饰探讨,认为畲族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美学内涵〔7〕。

  俞敏、崔荣荣认为畲族传统服饰蕴含着畲族历史、民俗、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并对形成这一独特文化内涵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析〔8〕。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他的博士李化民通过对敕木山村的全面调查,详细记录了敕木山村畲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民族性格、畲汉民族关系〔9〕1-126。何孝辉通过对景宁敕木山进行回访调查,从饮食、服饰、建筑、民歌等四个方面来调查畲族传统文化的变迁〔10〕。

  此外,一些学者还从畲族传统服饰的样式、服饰的特色和传统服饰的现状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对畲族传统服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探讨畲族传统服饰蕴含的艺术价值和畲族服饰存在的问题;二是探讨畲族传统服饰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三是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产生和畲族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价值的探讨。本文拟从畲族传统服饰特点、传统服饰的功能及传统服饰变迁的思考来探讨畲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二、畲族传统服饰特点及文化功能

  服饰既包括人身上穿着的衣裳、鞋、帽以及各种装饰品,也包括文身和各种化妆品、涂料等,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民族的服饰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为了遮蔽身体和取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本民族向往美、追求美的天性,畲族服饰也不例外。凤凰装是畲族传统服饰,主要由发式与凤冠、围裙、彩带等几部分组成。

  (一)畲族传统服饰的特点

  任何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畲族传统服饰也具有自己本民族服饰的特点。实地调研中得知畲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比较单一、花纹独具畲族特色、制作工艺复杂三个方面。畲族传统服饰在平时穿着和节日穿着无特殊差别。

  1.颜色比较单一

  畲族传统服饰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着自织的苎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鬓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衣服是右开襟,衣袖、袖口、右襟多镶彩色的花边,花多、边纹宽的主要是青年妇女的服装。畲族男子服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带大襟的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外一种是结婚礼服,红顶黑缎官帽,青色长衫,襟和胸前有一方绣龙花纹,黑色布靴〔11〕。

  畲族妇女的服饰,大多是自织的苎麻制作,主要以青色、红色、黑色居多。彩带是畲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主要以白、蓝、黑三个颜色为主,敕木山彩带配色鲜艳,由红、黑、蓝、白等几种颜色搭配交织而成。

  2.花纹独具畲族特色

  凤凰装是畲族对凤凰崇拜观念的总体表现,凤纹就是这一观念的细化。凤纹是凤凰装上的主要花纹,遍布在凤凰装上的各个部位,从头顶的凤冠到脚底的凤鞋都绣有千姿百态的凤纹。畲族凤纹图案独具民族特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抽象造型,这一类凤纹主要以简练的线条来勾勒,具有很强的抽象简化风格,凤的头、身、尾都被抽象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另外一种是采用稚拙的表现手法,这一类造型经过概括和提炼,凤形体简练、单纯、古拙,形态自由丰富〔12〕。畲族凤纹与汉族传统的凤纹造型存在着差异,体现了畲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和畲族独特的艺术。

  3.制作工艺复杂

  敕木山村畲族传统服饰凤冠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凤冠头饰由一个三边为棱柱体形状的10cm长的支架构成,它的长轴是放在正中面上的。支架上罩着黑色棉布,其前面和两边镶上薄银片,银片的两个纵面都用浮雕细工饰着简陋的图案和两个拱手的人的简单画像。有两根银制的棒状物以向上的方向安在木架上。后面的根饰有一个马蹄铁形状的末端,这个半圆形把手的上端是一条细长的红布同棱状体支架的前面饰有薄银片的底连在一起。

  支架前端挂着一排约20cm长的、用白色玻璃珠做成的11串链子,看去像一种面纱似的。每根链子的末端都饰有一块薄银片。此外,支架前端是用4根约1m的白色玻璃珠链子以弧形盘绕着脑袋两边的头发。头饰上还用一根红黑玻璃珠的长链子安上一个笨重的两个尖头的银质头抓,头抓旁边还系着一个银质牙签和一个银质耳挖子以及好多银链子和小银片〔9〕23-25。整个畲族凤冠头饰由钳栏、头面、大奇喜、奇喜载、奇喜牌、牙签、耳挖等18种配件搭配而成,十分精致。

  (二)畲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古老文化的遗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实用功能、艺术功能、教育与教化功能。

  1.实用功能

  墨子曾言:“衣必常暖,然后求丽”,畲族传统服饰首先有御寒、护体的实用功能。在不断发展中其造型结构更加符合人的生理机制,使穿着者感觉舒适与便利,同时利用造型、纹样、色彩等因素的组合,使受用者得到美的享受〔13〕。畲族自称“山哈”或者“山达”。“山哈”即指山里人或居住山里的客人。畲族服饰主要由黑白两个颜色组成,服饰简洁朴素、纹饰清晰、对比鲜明。敕木山的畲民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畲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和适应地理环境气候形成了传统的畲族服饰。

  2.艺术功能

  敕木山村传统服饰的艺术功能主要体现在畲族的彩带、花边及头冠的形制上。畲族彩带和花边是畲族传统服饰的装饰品和吉祥物,主要有象形、会意、假借汉字及几何图案为元素,以现实生活中某一种原形为基础,将民间传说和典故巧妙融合,图案精美、做工精致,表现了畲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畲族头冠是畲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敕木山村的畲族妇女佩戴的头冠是“雄冠式”,又称为“景宁式”。

  造型上呈现稳定的三角形状,有大山的寓意,也有凤头的象征。头冠上多采取植物纹饰、人物纹饰和凤纹,例如“拱手人”纹样,就是由两个相似的小人组成,表情生动,由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手臂,两只手抱在一起,意为“生生不息”,脚踏祥云,增加了艺术感和画面感,同时表现了畲族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以上体现出畲族传统服饰的艺术功能和民族服饰的独特之处。

  3.教育与教化功能

  畲族传统服饰表达了畲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对畲族历史、民族品格和民族文化的记载,畲族妇女将畲族传统服饰制作的方法和步骤传给女儿或者儿媳,在这过程中也会将畲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和纹样的故事等民族文化传递下去,让畲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通过家庭传承方式使畲族服饰技术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让畲族服饰文化得以传递和延续。

  三、畲族当代服饰特点及文化功能

  (一)畲族当代服饰特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原有传统畲族服饰特点也在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颜色五彩斑斓、花纹绚丽多彩、流水线制作日渐取代传统手工工艺方面。畲族当代服饰平时的穿着和节日的穿着存在一定的差别,平时以休闲、时尚的服饰为主,节日以更加突出畲族元素和畲族独特文化的服饰为主。

  1.颜色五彩斑斓

  在敕木山村畲族当代服饰主要有牛仔裤和T恤、夹克和西装等流行服饰,很少穿戴凤凰装。当代服饰的颜色不只局限黑色和蓝色两种,目前敕木山畲民穿着的衣服颜色五彩斑斓,有黑色、白色、红色、橘色、蓝色等十几种颜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畲族人民审美情趣更高,对衣服的颜色搭配和对衣服审美的标准要求更高。对畲族传统服饰的颜色进行了改良,使畲族服饰色彩更加艳丽多彩。

  2.花纹绚丽多彩

  敕木山村当代服饰的花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调研中据村民LXH介绍,目前畲族服饰基本上是从市场上购买的服饰,和邻近的汉族村民一样。只有少部分60岁以上的老人还穿戴传统畲族服饰。如今,当代服饰的花纹更多体现了时尚元素和花、鸟、动物为主要题材的花纹图案,或者基本上已经没有花纹,更加体现简练、完整性,以及当代服饰的特点和流行的式样。

  3.流水线制作日渐取代传统手工工艺

  在敕木山村,传统的制作工艺已经不复存在。在过去,大多数的畲族妇女多用自家的土织布机纺织彩带和围裙等,但是现在的畲族基本上不懂传统的织布工艺,主要因为传统制作工艺复杂,花的时间多、成本高。传统的畲族凤冠头饰由18个部分独立装配而成,如今畲族凤冠头饰发生了改良。

  传统畲族凤冠完整地保留了畲族的民族文化内涵,改良后的凤冠头饰不再是由分体的几部分组成,而是变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免去了将配件一件件扎到头上的繁锁过程,只要将成型的凤冠戴在头上就可以了,穿戴比较方便。加之现在打造银饰的工具和制作流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机械制造为主,传统的打造方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畲族当代服饰文化功能

  随着敕木山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畲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当下畲族人民的服饰文化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具有个性功能、标签性功能和文化展演功能。

  1.个性化功能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性格、外表等方面存在与别人不同的特点。畲族服饰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能最直接反映出穿着者的个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自我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敕木山的畲民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更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服饰是塑造一个人形象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因素。当代,随着年轻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穿着打扮的个性化,从而突出自己独特性和自我形象的与众不同。

  2.标签性功能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显著标志,是记载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主要载体。作为畲族服饰的凤凰装也不例外,敕木山村畲民穿着畲族服饰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都是代表畲族进行本民族文化的宣传,也让外界知道凤凰装是畲族传统的服饰,这也有利于人们加深对畲族的了解和加深对该民族的记忆,同时也是人们区别畲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标志。敕木山的畲民到县里、市里、省里开会,甚至到北京开会都会穿上本民族的凤凰装。这样也是对参会代表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和让其他参会代表了解畲族的民族服饰和文化的方式。

  3.文化展演功能

  当代的畲族服饰已经成为畲族进行对外宣传和展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例如在畲族“三月三”节日、畲族民歌大赛、畲族婚礼、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等传统节日和民俗聚会中对畲族服饰文化进行展示,因此当代畲族服饰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民族文化的宣传展示和对外展示景宁县畲族的服饰文化。据村民LXJ介绍,她自己每一年都要穿着畲族服饰代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到各地进行民歌比赛,当代畲族服饰具有展演的功能。

  四、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功能变迁及原因

  所谓的“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大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的是该民族社会本身经过其发展、进化、发明以及发现,由此产生的文化变迁;而外部因素主要是在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在不同民族文化的驱动下,对其借用和创新,从而产生了文化变迁〔14〕。敕木山村畲族服饰的变迁也是内外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上文所述的传统服饰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前畲族人民所穿的服饰,当代畲族服饰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思想解放、外来文化影响下的畲族服饰。

  我们认为浙江敕木山村畲族服饰传统功能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畲族对服饰观念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同的人对服饰的种类、样式的观念也不尽相同,其原因在于畲族人民对服饰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早期,畲族居住在大山里,生活条件艰苦,物质资源匮乏,对于服饰的选择主要是为了御寒和遮挡身体。据村民LXH介绍,在以前只有草鞋、斗笠、蓑衣、青黑色和蓝色麻布大襟短衣和长裤,现在的畲族年轻人都愿意穿当代时尚的、潮流的休闲裤、运动服、短袖、牛仔裤、裙子等。加上当下服饰色彩绚丽、成本也不高,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彰显自己的性格,也更加符合当下年轻人对服饰的观念。

  其次,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畲族传统服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与其他民族相互沟通交流和融合中,新的服饰文化形式也在不断产生,现代畲族服饰文化由此而发展起来。在敕木山村畲族从广东凤凰山迁到浙江,再到景宁,再到敕木山,在这样的迁徙路线中畲族受到其他周边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最后,畲族人民审美情趣的转变。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无法通过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来表达民族共同的情感,而畲族的传统服饰是他们表达感情的载体之一,敕木山村村民的畲族服饰是他们审美情趣的直接表达,但一个人的情趣发生变化时,也会对服饰的选择发生变化。随着敕木山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从御寒和遮体到对美的追求,在文化展演过程中畲族穿上独特的畲族民族服饰,也是畲族对外宣传和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表现。

  综上所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长期的持续接触中必然会出现涵化、同化或融合的现象。一般来说,具有较强势能的文化往往在多种文化的接触中处于中心地位,而具有弱势能的文化则在文化的变迁中被涵化或同化。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敕木山畲族服饰文化功能的变迁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畲族传统服饰的功能主要是实用功能、艺术功能、教育与教化功能,当代服饰则具有个性化功能、标签性功能、文化展演功能。在时代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下,畲族服饰功能在发生变化,主要是畲族对服饰观念的改变、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畲族人民审美情趣的转变等原因导致的。加大对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大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传续,提升自身文化适应性,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更好地继承群体的文化,为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条持久而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方清云.从自守到多元:变迁中的畲族山居文化:以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1-212.

  〔2〕张君兰.江西畲族服饰产品开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190-191.

  〔3〕雷志良.畲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内涵〔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133-136.

  相关刊物推荐:《中国民族博览》(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一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0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