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为信仰披肝沥胆去追光观东营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追光者》> 正文

为信仰披肝沥胆去追光观东营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追光者》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0-20 11:58

本文摘要:【内容提要】音乐剧《追光者》根据雨花台烈士李耘生生平事迹创作而成,以历史的视角,艺术地再现了一位青春、革命、真情、无畏、真实的英雄人物。 序幕加五场戏的结构,清晰完整,各有亮点和侧重。 音乐强调原创性,整体结构完整精心,可听、可感、可忆,音

  【内容提要】音乐剧《追光者》根据雨花台烈士李耘生生平事迹创作而成,以历史的视角,艺术地再现了一位青春、革命、真情、无畏、真实的英雄人物‍‌‍‍‌‍‌‍‍‍‌‍‍‌‍‍‍‌‍‍‌‍‍‍‌‍‍‍‍‌‍‌‍‌‍‌‍‍‌‍‍‍‍‍‍‍‍‍‌‍‍‌‍‍‌‍‌‍‌‍。 序幕加五场戏的结构,清晰完整,各有亮点和侧重‍‌‍‍‌‍‌‍‍‍‌‍‍‌‍‍‍‌‍‍‌‍‍‍‌‍‍‍‍‌‍‌‍‌‍‌‍‍‌‍‍‍‍‍‍‍‍‍‌‍‍‌‍‍‌‍‌‍‌‍。 音乐强调原创性,整体结构完整精心,可听、可感、可忆,音乐一以贯之几乎无间断,流畅自如‍‌‍‍‌‍‌‍‍‍‌‍‍‌‍‍‍‌‍‍‌‍‍‍‌‍‍‍‍‌‍‌‍‌‍‌‍‍‌‍‍‍‍‍‍‍‍‍‌‍‍‌‍‍‌‍‌‍‌‍。 舞台表演是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话剧、舞剧、戏曲的表演语汇融合在本剧当中。 戏剧化的舞美语汇体现在方方面面,对“光”的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光”无处不在,有形有义,给人以强烈的暗示——光明终将冲破黑暗!

  【关键词】原创音乐剧; 革命历史题材; 文本音乐创作; 舞台呈现

音乐剧论文

  如果不是音乐剧《追光者》,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李耘生是谁。 不是说他的事迹不够感人,更不是说他为革命所作的贡献不够大,而是在千千万万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的先烈中,像李耘生这样“不为人知”的英雄太多太多了。 当钩沉的历史以《追光者》这部音乐剧重新铺展在我们面前时,那种震撼与感动无可名状。

  音乐教育论文范例: 独弦琴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传承研究

  1905年,李耘生出生于山东广饶大王镇西李村,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济南、汉口、南京等地从事革命工作,两次被捕。 1932年6月8日,李耘生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7岁。 音乐剧《追光者》正是根据李耘生的生平事迹,以历史的视角,艺术地再现了一位青春、革命、真情、无畏、真实的英雄人物。 2021年6月19、20日,由东营雪莲大剧院创作演出的音乐剧《追光者》进行了首轮演出。 本剧由张积强、王娟编剧,杜咏作曲,陈蔚担任总导演,于海洋、刘婧雅等担纲主演,东营雪莲大剧院艺术团参与演出。

  序幕加五场戏的结构清晰完整,以倒叙开始,身陷囹圄的李耘生与远方的妻儿隔空思念,“小星星,亮晶晶,青石板上钉铜钉……”,一首类似摇篮曲的无伴奏独唱,在李耘生妻子章蕴娓娓诉说般的演唱中,回荡天籁,也为这生离死别平添了一丝伤感。 就在告别人世之际,李耘生唱出了本剧的核心主题曲《赤子之心》:“追寻的脚步不会停,一生的抉择终无悔,赤子心中最深情的吟唱,是灿烂天空中那片跳动的红晕。 ”这段唱,在宣誓信仰的同时,也有对人生的回望,唱词中出现的几个地名“广饶、济南、武汉、南京……”是李耘生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几个地方,也是舞台上将会出现的几个具有地域标志的戏剧空间。 可以说,此序幕对于全剧的戏剧内容和戏剧走向起到了提纲挈领、伏笔铺陈的作用,精炼且信息完备。

  五场戏各有亮点和侧重。 第一场表现李耘生带领汉口纱厂工人争取权益与资本家作斗争,期间适时引入李耘生与章蕴的相识、相知、相爱,确定了本剧革命和爱情两条主线; 第二场表现李耘生和章蕴夫妻二人共渡难关,此处设置的“难关”并非一个,有李耘生被捕,章蕴回乡产子却因孕期奔波导致孩子出生即夭折,以及章蕴想方设法营救李耘生出狱等; 第三场表现李耘生在奔赴更加艰巨的工作岗位之时,回乡与父母道别,体现家人亲情和李耘生父母的深明大义; 第四场、第五场表现在艰难的对敌斗争中,李耘生在生死存亡之际的战友情、夫妻情、父子情,终曲《那束光多么明亮》点题形成高潮。 各场戏的内容相对独立,但是相互之间又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展、人物的成长自然勾连、不断推进。 涉及到谍战情报的环节,剧本中只作情节说明,在舞台呈现时则通过舞蹈与生活化相结合的肢体动作,在音乐、演唱、音效、灯光等多种元素的映衬下完成。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营造了谍战剧神秘、惊险的氛围需求,也避免了戏剧情节过于琐碎、削弱主要戏剧表达的问题。

  全剧共26首唱段,根据戏剧情境的需要,内容上或抒情或叙事,或将二者有机结合。 李耘生与妻子初识,严守工作纪律的李耘生在章蕴的眼里冷得像一块冰:“冷得像一块冰,用冰冷支撑着从容。 冷得像一块冰,用冰冷封闭着神经……”当纱厂在李耘生领导下与资本家的斗争取得胜利时,章蕴被深深感动:“我的同志,我的战友,你就是一团火。 给我撑起未来风帆,荡起了爱的清波……”从“冰”到“火”,看起来似乎只是章蕴对于李耘生个人的认识和转变,其实是通过“火”的意象,点明“光”的主旨,而如“火”一般明亮的李耘生,是无畏的追光者,更是带领工人阶级摆脱剥削压迫的引领者……剧中类似这样集文学隐喻和戏剧行动的唱词很多,令人印象深刻。

  本剧的音乐强调原创性,整体结构完整,可听、可感、可忆,音乐一以贯之几乎无间断,流畅自如。 音乐素材方面,除《国际歌》在串场音乐、主题曲、独唱段落中有变奏的运用,其他的音乐、唱段均是作曲家运用各种技法所进行的全新创作。 第三场中,李耘生返乡探亲,悠扬的竹笛声响起,浓浓的、带有一丝感伤情绪的乡音乡愁扑面而来,强烈的熟悉感会让人觉得这段音乐应该出自山东本地某一首地方小调,事实却是作曲家通过五声调式的写作而达到了几乎以假乱真的效果。 除了这场回乡戏中运用了民族乐器竹笛和箫,乐队的演奏均以管弦乐和钢琴、打击乐构成。 根据戏剧的需要,剧中设置了革命、爱情、敌人三个主要的音乐主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化。 演唱形式全面,合唱、重唱、轮唱、独唱均有。

  作为红色革命历史题材,《追光者》的音乐既有音乐剧的节奏、律动和当代性,同时也有着如同歌剧一般的大气恢弘、庄严磅礴之感。 合唱在剧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有场上演唱也有幕后演唱,合唱的运用起到了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承载舞蹈表现的诸多功能。 剧中有些以舞蹈肢体动作表现的戏剧情节,有时是单纯的音乐,有时是既舞也歌,音乐和歌唱与戏剧有机结合,避免了歌舞分离或舞戏分离的离散局面。

  李耘生作为本剧核心主角,他的音乐形象需要体现勇敢无畏、坚强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作曲家以大调式的写作来体现人物的个性和命运特征。 李耘生与章蕴是革命伴侣,他们既是爱人更是同志。 他们的爱情和普通人不同,是血雨腥风中的支撑和守护,所以音乐上也摒弃了小情小爱的抒情小调,特别设置了大调式的爱情主题,以体现他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崇高和坚守。 剧中的独唱《赤子之心》、重唱《冷得像一块冰》、独唱《孩子没有哭》、重唱《高粱红》、独唱《再让爸爸看你一眼》、独唱《选择》、合唱《风哭、雨哭》、合唱《那束光多么明亮》等诸多唱段都值得反复聆赏。

  灰黑色、不规则边缘的几块立体化的厚重墙体景板,是雨花台的变形表达,暗示着英雄牺牲之地。 墙体景板之间闭合时无缝衔接,作为舞台硬件的主视觉,营造出一种沉重和危压的戏剧氛围。 从功能性上来说,这些景板在分割戏剧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光”的有效支点。 本剧名为《追光者》,舞台上对“光”的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光”无处不在,有形有义,当直的、斜的、单线的、多线的光影投射在暗黑的墙体上,原本静态的投射便具有了一种动态的视觉和冲击,并给人以强烈的暗示——光明终将冲破黑暗!

  本剧戏剧化的舞美语汇体现在方方面面,很多细节都会让观众在回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比如第二场,李耘生被捕,公开身份为房东的地下交通员要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李耘生妻子章蕴,舞台上并没有体现具体的戏剧行动,仅通过在一面墙上投射房东的影像,同时显示“先生进鱼(进狱),房东”几个字,就将这段戏交代得一清二楚; 狱中,李耘生与革命同志王晋东通过敲击墙壁建立联系,“咚咚咚”几声,狱墙上显示出“天快亮了,你在吗? ”这些简短的一行字、一句话,在有效表现戏剧情境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观剧体验。

  舞台表演是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话剧、舞剧、戏曲的表演语汇融合在本剧当中。 第二场中李耘生获释出狱,但是自己的同志却不幸牺牲。 音乐中,李耘生几次举起手中的风衣重重摔在地上,这个行为可以理解为人物的现实动作,但我以为更多的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化,随着风衣在地上“啪啪”的敲击声,将李耘生内心深处难以抑制的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反面人物的塑造,这部作品也有新的尝试。 最突出的就是纱厂斗争一场戏,日本老板富有“卓别林式”喜剧风格的表演,为作品增添谐谑色彩的同时,也有暗讽的意味在其中。

  第五场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李耘生坚持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员,名叫李涤尘。 阴险狡诈的国民党南京宪兵司令部司令谷正伦,将李耘生年仅两岁的儿子宁儿带到他面前,孩子见到父亲,哭喊着让“爸爸抱”,李耘生身份由此暴露。 李耘生心疼地将宁儿抱起放在椅子上,自己蹲跪在孩子面前,拿出一支钢笔,边说边在宁儿的衣服上写着:“宁儿不哭,这支笔爸爸送给你‍‌‍‍‌‍‌‍‍‍‌‍‍‌‍‍‍‌‍‍‌‍‍‍‌‍‍‍‍‌‍‌‍‌‍‌‍‍‌‍‍‍‍‍‍‍‍‍‌‍‍‌‍‍‌‍‌‍‌‍。

  宁儿,记着爸爸的名字,共产党员李耘生。 ”这支钢笔并非无本之具,它是李耘生的入党介绍人王尽美赠予李耘生的,王、李二人的关系,在第三场回乡中已经有所交代。 此刻,李耘生将钢笔送给幼子,革命的传承就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中完成了。 幼小的宁儿看着父亲,用稚嫩的声音一字一顿地重复:“共—产—党—员—李—耘—生……”这段戏是全剧最催人泪下的情感爆发点,但是舞台处理得非常安静、从容甚至有着亲情的温馨,然而,静谧的背后,却是戏剧艺术所带来的翻江倒海的波澜,那一刻,几乎无人能遏制住喷涌的泪水。

  饰演宁儿的小演员王雨泽只有四岁,这段也是他在剧中唯一有台词的表演。 李耘生之子“宁儿”大名叫李晓林,解放后曾担任国防科工委外事局局长,一生背负着挥之不去的负罪感,他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父亲的牺牲,所以他从来不会向人提起、也不让人向自己提起父亲! 可是,当年一个仅有两岁的幼儿,如何能预见和判断人间的险恶,而他一生承受如此的重负,又是谁之过? ! 李晓林的这段真实经历,给了剧组极大的震动,总导演陈蔚约法三章,除了自己,任何人不得给饰演宁儿的王雨泽说戏! 陈蔚说,当年的宁儿一生走不出的阴影,决不能笼罩在今天舞台上“宁儿”的心头。 以一颗慈悲而敏感的心对待艺术作品,也让这部《追光者》具有了艺术之外人文和人性的光辉。

  剧中主人公李耘生由东方歌舞团青年演员于海洋饰演。 看了很多表现真人真事的舞台艺术作品,于海洋无论是形象、声音、表演,都与原型人物有着相当高的契合度。 李耘生烈士唯一的一张肖像,是1931年与妻儿的合影。 当舞台上,于海洋饰演的李耘生,头戴贝雷帽,身着长衫,带着“妻子和儿子”走进照相馆,站在“相机”前的一刹那,仿佛时光穿越,英雄再现,令人惊叹、唏嘘!

  形似只是塑造人物的一方面,形神兼备才是王道。 从于海洋的舞台表现,就能看出导演的慧眼以及对于演员团队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更说明主创团队是以全方位的认真严谨,来塑造英雄展现感人事迹。 于海洋身材颀长,气质儒雅,表演自然投入,演唱功力扎实,音色高昂富有穿透力,在结尾部分的一段独唱,最高音达到升HighC,难度之高不言而喻,但是于海洋都完成得比较有质量,潜力可期。

  饰演李耘生妻子章蕴的是山东省歌舞剧院的青年演员刘婧雅,美声演员出身的她,在剧中的演唱很具有亲和力,音色清丽,咬字清晰,表演很有激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两位主演,剧中其他角色和群演均是东营雪莲大剧院艺术团的演员。 艺术团成立之后,虽然创作演出过很多有影响力的儿童音乐剧、舞台剧,但是《追光者》是他们参与演出的首部专业程度要求很高的音乐剧作品。

  艺术团里绝大多数是舞蹈演员,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表演上也与之前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在前期录制乐队部分时,也录入一部分合唱,但是为了形成更加震撼的舞台效果,导演要求演员在现场演出同样要放声演唱,与此同时表演和舞蹈的肢体动作也需要完成。 可以说,种种要求对于这些“非专业”的音乐剧演员们不可谓不高,而且排练时间也非常有限,但艺术团全体不负众望,自始至终保持一种情绪饱满的表演状态,显示出一定的专业水准。

  “回首雨花台畔,别语匆匆遗愿。 五十易春秋,日夜在肩双担。 双担,双担,未敢白头言倦……”这是李耘生烈士的妻子、亲密战友章蕴在李耘生牺牲五十周年之际写下的一首《如梦令·告英灵》,章蕴在李耘生牺牲后一直从事革命工作,终身未再嫁。 任何的舞台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必须要在不断的演出实践当中修磨提升,《追光者》的优长和它未来的进步空间,主创们应该了然于胸。 所谓“观剧明史”“观剧铭人”,在历史的回望中,我们的舞台需要《追光者》这样的文艺作品,来记录和呈现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英烈们,这也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作者:游之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