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内容提要】现实题材舞剧创作考验着舞者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深度,对舞蹈编导的思想水平提出了挑战; 检验着舞者们解决现实冲突的力度,对舞蹈编导判断和处理现实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测验着舞者们把握舞蹈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度,对舞蹈编导的艺术
【内容提要】现实题材舞剧创作考验着舞者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深度,对舞蹈编导的思想水平提出了挑战; 检验着舞者们解决现实冲突的力度,对舞蹈编导判断和处理现实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测验着舞者们把握舞蹈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度,对舞蹈编导的艺术灵性与舞蹈语言创造能力提出了挑战。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舞蹈编导佟睿睿执导的舞剧《到那时》在现实题材舞剧创作和编舞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努力呈现“两代人生命的征程、冲突和和解”。
【关 键 词】现实题材; 舞剧创作; 代际冲突; 艺术与生活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著名编导佟睿睿执掌帅印的舞剧《到那时》,一经问世就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当代舞剧创作的突破力量。
其一,中国歌剧舞剧院被称作“中国民族舞剧的摇篮”。 当代中国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改编创作的《红楼梦》、催人泪下且具有汉代舞风的《铜雀伎》、印证着大唐风采的《文成公主》等剧目,不仅均出自这个声名显赫的大剧院,而且都已成为中国当代舞剧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该院推出了一系列历史题材舞剧,如《孔子》《昭君》《李白》《赵氏孤儿》等,更加鲜明地举起历史文化的大纛。 然而,这一次,中国歌剧舞剧院摇身一变,用了很大的艺术气力,直问现实题材舞剧创作,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其二,佟睿睿曾经在《扇舞丹青》《罗敷行》《点绛唇》等小型作品和大型舞剧《水月洛神》《朱鹮》中,长期不断地用中国古典舞之美刷新着人们的审美层级。 然而,她的艺术视野也相当开阔。 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舞剧《南京1937》、倾诉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大地》、挥洒当代青年人生活激情的《一起跳舞吧》,就是一个在古典舞世界里取得成功的舞蹈编导不断突破自我的最好证明。 佟睿睿一直关注现实题材创作,《到那时》是她对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巨大变化的一次深度思考。
佟睿睿是一个敢于突破自我的编导家。 但是这一次突破如此之大,令人惊讶! 这个舞剧和她以前创作过的所有舞蹈和舞剧作品从样式到结构方法,再到编舞的很多方面都大不相同,仅此一点,就令人敬佩——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是,一个艺术家获得成功,往往也就创造了一个模式,然后在自己的套路里不停重复,完全失去了艺术创新的能力。 “不甘平庸”是艺术家的追求,佟睿睿恰恰体现了这样的思路和胆识,因此我要表示特别的支持。 一个艺术家敢于突破,才有了今天的《到那时》。
当然,现实题材的舞剧创作,难度很大。 之所以难,我认为有三个点值得关注,我称之为“现实题材舞剧创作三难”:
第一,现实题材舞剧创作考验着舞者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深度,这对舞蹈编导的思想水平提出了挑战。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 ”
纵观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无不印证着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无论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还是雨果的《悲惨世界》,无论是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还是深刻揭示当代人精神天地的《平凡的世界》,包括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山海情》《装台》等,都用雄辩的例证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在文艺创作中的巨大作用。
文艺和社会生活、文艺和时代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文艺和人类面对命运挑战时的抉择与实践密切相关。 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正是对这种人类文明进步伟大实践的艺术表现。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反映人民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问题”。 长久以来,人们常常执拗于舞蹈艺术的抒情表现性质,而有意无意地忽略现实题材创作; 或者,沉浸在舞蹈那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不愿意也没有勇气、胆量和办法走向真实的社会生活。 现实生活的真相有时是很残酷的,问题在于舞蹈艺术家们要像总书记指示的那样——勇于回答时代问题! 舞剧如果不敢碰触带有时代特征矛盾和冲突的现实生活,就不能叫现实题材。
舞蹈创作者固守着所谓“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传统,或者舞剧创作者一直以来沉浸在一种像花一样绽放的状态里面,一旦碰触现实题材,常常是捉襟见肘。 从这一角度看,《到那时》全剧分为四幕,对应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每10年一幕,表现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历程。 值得关注的是,该剧敢于揭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的冲突,这是非常不简单的。 这个故事在跨时代的诉说里,借用一个家庭中父子两代人的冲突线索,用特殊方式碰触了生活的本质,把时代的巨变、事业与家庭、资本的力量、人性的善恶等元素融为一体,聚焦时代热点和痛点,这在舞剧艺术中非常少见。 其实,中国社会这40多年以来巨大的变化,就体现在那种相对比较平顺的现实生活面对资本横冲直撞的力量时的惊愕、困惑、刺激、沮丧、不知所措和胆大妄为,其中就有中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所发生的各种人性冲突。
《到那时》中有一个典型的场面,即在背景大屏幕上,股票的红线、绿线此起彼伏,而剧中人的欲望、贪心、命运则随之跌宕起伏。 观剧的那一刻,仿佛40年以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扑面而来。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创作。 市场经济、股票涨跌、人性沉沦、勇者的再起等,都努力地用舞蹈的手段去表现,很有新意。 敢于碰触这样的一个东西,非常有勇气!
第二,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检验着舞者们解决现实冲突的力度,这对舞蹈编导判断和处理现实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也就是说,一个舞剧编导敢不敢于直面现实矛盾是一个考验,但是,一个更大的考验是:现实生活的冲突是否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 《到那时》里,剧作者和编导为我们勾画了改革开放之初,主人公投身于事业,并且收获了爱情,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切看上去似乎很美满,隐隐地对应着那个大潮奔涌岁月里人们对未来的一切期许。 然而,父亲狂热般地投身于科研,完全忽略了家庭中妻子逐渐病入膏肓,也忽略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陪伴。 当妻子病故身亡,儿子离家出走国外,父子冲突达到了顶点。
这一条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在中国大地震的救援现场,父子意外相见,共同的责任和心愿联通在特殊的环境下,使二人终于摒弃前嫌,两代人的冲突得到和解。 从戏剧人物及其冲突的角度看,这样的处理是合情合理的,父子两个人在地震灾区从面面相觑不敢相认,再到共同拼搏抢救灾民,最终父子二人以头相抵,缓缓地靠在一起旋转起来。 那个瞬间,我心里一热,内心深处被轻轻触动了。 这样的动作设计显示了编导对于人性的洞悉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到了该剧冲突的化解支点。 这比起某些现实题材作品虚假作秀式、洒狗血式的矛盾处理,要高明了许多,有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第三,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测验着舞者们把握舞蹈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度,这对舞蹈编导的艺术灵性与舞蹈语言创造能力提出了挑战。 恰如总导演佟睿睿所说:“处理现实题材舞剧,编导要面对现实,又要抽离出艺术的语言,特别难! ”首先,从舞蹈肢体语言来看,用人体动作对应现实生活,常常掉进哑剧的陷阱里,无法用具有旋律性和表意性的舞蹈语言去刻画现实生活的万种情态,由此也就失去了舞蹈艺术特有的魅力。
有的舞剧编导,一碰到具有现实生活指向的戏剧性情节,就只会让演员摆造型、出手势、重复堆积一些哑剧化动作,如果还无能为力,甚至直接用口语直白或人声呐喊等手段,让人看了索然无味。 现实题材舞剧创作难就难在舞蹈的肢体语言和特定题材里的人物情感和人生状态能不能很好地契合起来。 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到那时》里作为意象符号的群舞“浪潮”,有很强的结构作用。 剧中的浪潮首先是年代的符号,勾勒出时代的叠进; 剧中的浪潮也是意象符号,象征性地刻画着当代中国的某种时空样式。 剧中的浪潮在舞台上沿着平行线推进,每每出现,都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不仅创意好,而且简洁有力。
剧中的群舞,多次使用桌子构成某种场面,暗示着科研人员的艰辛探索,模拟着股票交易市场的繁杂,预示着金融风暴的来临。 桌子边上的群舞配合大屏幕背景上的高科技符号性影像,简洁有力地呈现出剧中的特设故事。 笔者也很喜欢年轻一代的爱情双人舞,特别是对椅子的使用,与全剧的群舞道具特征和气质相合,编得也生动有趣。 《到那时》的一些舞段,比较聪明地解决了舞剧艺术语言和现实生活相契合的问题,有动作,有旋律,有意象,也有生活,所以不少观众为之感动,因为看得明明白白,才更有心灵的共鸣。
当然,如果说《到那时》是一张现实题材舞剧创作的答卷,我们必须指出,上述“现实题材舞剧创作三难”的问题还有未答的地方,这个答卷还不是一个百分的答卷。 为什么呢?
首先,关于戏剧冲突的设置和解决,尚未碰触到时代的本质。 近年来,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受到很多文学艺术家的青睐,并投入了精力和才情在这一方向上付出巨大努力。 文学艺术的现实题材创作态势很盛,大量优秀作品赢得了口碑,更赢得了市场效益。 著名作家张平的长篇《抉择》,直面当代中国社会的反腐败斗争,塑造了为国家利益抛却个人情义的反腐英雄的形象,被评论称为“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激扬澎湃之情”的好作品。
电视连续剧《山海情》丝毫没有回避扶贫攻坚战中的尖锐矛盾,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大地颂歌》中更是将贫困地区人们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和懒惰风气作为冲突的直接导火索,从而为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虽然舞剧艺术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与文学或电视剧相比较,但是,现实题材舞剧创作中缺少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等问题,却是当务之急。 《到那时》剧中的父亲投入到忘我的科研工作中,以至于忽略了妻子和家庭,这种人设,骨子里是描述一个好人好事。 我认为,中国当代社会现实里,市场经济大潮对人心的异化作用,往往是多种矛盾和冲突的内核。
40多年来,市场经济背景下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异化,可惜目前在全剧中尚未有实质性的揭示。 剧中用相当篇幅描绘了金融股票市场的阴晴不定,却与剧中的主要矛盾缺少更精准的勾连;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貌似不可缓解的冲突,并没有很清晰地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人性异化结合起来,例如主要角色母亲之死、儿子的叛逆,在故事结构上都缺乏与市场经济大潮里人性异化有更深入的连接。
现在的故事矛盾尖锐到父子决裂,在情节设计上是父亲忘我工作造成的,然而40年来的种种矛盾冲突,怎一个忘我工作能够概括? 现实题材难就难在这儿。 在整个故事推进当中要有人性的细腻描写,更要和时代的本质相吻合。 关于矛盾冲突的最终解决,如前所述,父子在大地震灾区头碰头化解了恩怨,不过遗憾的是这个化解,还是比较私人性质的。 正是由于整部舞剧在矛盾设置上与时代本质冲突关联得不够深入,因此这个化解也就缺乏了现实题材艺术作品本该有的强大思想冲击力。 父子矛盾、市场经济大潮、大地震这几个大的环节尚没有在舞剧的文学构思上提炼并形成一个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整体,还应再仔细推敲。
其次,怎样更好地在舞剧中使用多样性的艺术语言,应该继续深入打磨。 纵观《到那时》全剧,意象性的“浪潮”,属于大写意语言; 用人体和桌子组成的流动画面,属于比拟性语言; 爱情双人舞,属于直抒胸臆性的情感语言; 特定的劳作或家庭生活细节,用的是模拟性的生活语言。 上述多种语言,各有特色,但是并没有完全统一在一出舞剧应有的特定总体风格里,于是全剧给人某种语言样式繁多却零散的印象,令人多少有些遗憾。 当然,表现充满科技感的现实生活,本来就是很难办的一件事情。
现代科技生活,常常就是几个人坐在那儿,电脑加桌椅,或是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东西与人们喜欢的舞蹈语言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似乎有很大距离,所以这是一个难题,值得该剧主创团队深入挖掘艺术潜力。 另外,该剧的服装设计和音乐符号,从改革开放40年跨度的标志性符号性来说,也还有提炼加工之处。 特定时代的独特标志或旋律,能够更好地深化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舞剧论文范例: 中国“主旋律”舞剧创作风格演变研究
在“当代舞剧《到那时》首演座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刘春说,该剧是“两代人生命的征程与和解”,我很有同感。 或许,我可以加一个词,叫“两代人生命的征程、冲突和和解”。 我认为,把这个冲突设计好,解决好,舞剧就会更加有力量。 40年的跨度里,在现实生活的真实过程中,我们曾经获得了许多,也丢掉了很多; 有些东西,失去则不再得,失去才越发宝贵! 能够最终失而复得的,很少很少,也因此弥足珍贵。 冲突的和解是宝贵的,爱的失而复得更是难得。
《到那时》碰触到人伦世界的一次重新缝合,也涉及到人们对爱的期待。 时光荏苒,我们会在岁月的快速流失里恍惚:我们曾经面对过怎样的冲突,究竟丢掉了什么,又被什么和解了? 越是如此,就越发期待未来的时刻。 所以《到那时》不是简单地对未来2035、2050年中国的一个期待。 到那时,不是一个梦想; 到那时,不在彼岸就在此岸——此岸是爱的和解,爱的重新获得,其实就是“到那时”。 到那时,不是一个远在天边、未来的东西,而就在此刻的获得。 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精神高度。 故事在这个点上怎样做得更加突出,怎样打磨得更好? 我们期待着精加工后的《到那时》!
作者:冯双白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