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素质教育成为学生教育的核心。多方面学习名著经典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也不只是作为考试而用,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杰出的创造力,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刻的人生感悟,敢于担当责任的气概。我们有责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
新课程下,素质教育成为学生教育的核心。多方面学习名著经典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也不只是作为考试而用,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杰出的创造力,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刻的人生感悟,敢于担当责任的气概。我们有责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修身养性,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阐述名著阅读的意义和问题,分析初中语文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课外阅读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改要求初中生的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的名著阅读最少两部,并且在单元教学后附有课外名著阅读书目,八年级上册要求读《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还有简单的读书方法指导。再加上自主阅读推荐两至三部,学生一学期要看完两至五部课外书籍,这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阅读任务。
课外阅读要求读的书目种类繁多,能够认真阅读的学生就会获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对拓展自身的思维与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奠定良好的基础。有些名著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但大部分课文都是节选,比如,七年级上学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九年级上学期的《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都无法体现整篇名著的核心价值。对于整本书的阅读,进入作品描写的世界,体会其文字之美,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真知,也可以从中获得真、善、美的人生观。
名著阅读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拓展文学视野。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仅仅通过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及知识需求的,并且大部分语文课文节选自国内或者国外的经典名著,这种节选式的课文,无法真正体现名著的价值和内涵,因此,提高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量,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名著,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文学视野,最终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腹有读书气自华。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能够开阔自身的文学视野,透过先辈智慧的感染,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睿智与见地,树立人生理想,拥有豁达胸襟。
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的文学修养有待提升新课程改革之后,统编教材在每个学期都增加了名著阅读书目,要求每学期必读两部名著,再加上推荐阅读两至三部,这样一个学期将要读到近五部书,初中三年共计十八部书,老师也未必全部都读过这些书,更不要说吃透名著文本的内容了,教师的文学知识匮乏,这就有待加强自身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修养。
(二)缺乏充裕的阅读时间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依然坚持着应试教育观念,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大部分的知识点讲解围绕着怎样拿分进行,能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只能忙里偷闲地阅读名著。另外,即使在寒暑假这种充裕的时间里,学生也无法对课外名著进行有效的阅读。其一是大部分家长认为名著阅读对学生的成绩提升帮助不大。家长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看名著的时间不如多做一套试卷。其二是学生自身缺乏自觉主动性,也意识不到“书”对他们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去看书。
(三)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文化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老师才把视线转向名著阅读,但也只能利用课堂时间针对考点做讲解,对名著经典不能进行详细的教学,不能够全面地学习名著,比如上个学期期末考题《海底两万里》中名叫儒艮的动物还叫什么名字,考题《骆驼祥子》里祥子牵了几匹骆驼,几乎没有学生回答上来。对于这种类型的题老师也不太注重讲解,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要认真地看书,考题也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地阅读了。阅读效果不理想,阅读指导又做不到全方位,就无法充分发挥名著阅读的作用。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孜孜以求,提升教师的文学修养
初中三年名著阅读书目古今中外都有,涵盖的内容也较为广泛,老师要指导学生阅读,首先自己得有足够的含金量,对作品能有深刻的认识也绝不是读上一两遍就可以达到的。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孜孜以求,利用工作之余多进行名著阅读,博览群书,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师者典范,让学生尊其师,必先信其道。老师也要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阅读时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地,有帮助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确立正确的“三观”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审美能力。新课程改革之后对学生的要求高了,自然对老师的要求就会更高,老师要不断地积累文学知识,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探寻名著阅读好的方法及有效的策略。
(二)转变教学理念,给名著阅读时间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观念中走出来,做到有效的指导,激发学生对名著经典阅读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名著,如老师示范做思维导图,做手抄报,做推荐阅读卡,也可以用丰富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不拘于单一的形式。
在进行这样的尝试时,有好多学生说自己不会画画、不会设计,不知道怎样选材,但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完成得都很好,初步的尝试得到了甜头,也增进了学生的自信。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老师怎样引导他们,他们就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平时教师还要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放下功利心,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大力支持孩子在阅读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做到人人手中有书。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牧区家庭,有少部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很差,购置的书还是拼音版本的,另外也有个别家长认为这些书是乱花钱,不会给孩子买书,致使热爱学习的孩子也有可能没有书读。第二,增加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时间。找一些空课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对名著进行阅读,陪伴学生一起阅读,老师也认真做好阅读笔记,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句段,探讨对书中句段的看法和认识。
(三)运用多种形式,建立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学生之所以不爱名著阅读,一方面是这些书的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难懂,人物比较多,还有一点也可能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重点,时代感不够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基础,无法感同身受。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牧区,家长大多是农牧民,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幼年时期也没有看过几本绘本,小学时代的教育也相对贫乏,父母完全弃之不管,孩子能够有出色一点的成绩,也完全是依靠老师和孩子自身的努力获得。
到初中之后学习的要求高了,学习的任务也重了,学习时间也紧迫了,让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的自觉性是非常薄弱的,有时他们就会完全把名著阅读作为一种形式、一种摆设。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多开动脑筋、多想办法,以多种形式建立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如开展讲故事比赛,先对所读章节进行简单的复述,然后逐渐加大难度,由复述到绘声绘色,再到理解、分享体会。学生有自信心了,自然而然对阅读也就有了兴趣。
(四)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名著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情景表演,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一个角色,也可排演成课本剧,让学生体会书中人物的性格,学生自编自演,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把人物的形象再现得淋漓尽致,从中才可以感同身受。再由吝啬鬼严监生引出《儒林外史》,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来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用符合角色的口吻来进行表演。学生缺乏对书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就是因为这些名著离我们都很遥远,学生没有这些人生经历,只是凭借老师去讲,即使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枯燥索然无趣。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五)读练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大量地进行阅读,但是只表现在读的量上而没有在质上体现出来,因此在学生考试时就不会拿到分值。我们不把阅读名著功利化,但也要有应对考试的能力,因此提高初中生对名著的阅读能力是当前的紧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中总结方法、掌握规律。如摘抄有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的句段,然后仿写句段或是写一点读后感想,初次尝试时可以对学生放宽要求,老师也作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可把所学运用到作文中,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另外,学生自己也可多关注一下名著考点,在阅读时重复阅读强化记忆;老师抽出一点的课堂空余时间加强名著中对考点知识的训练,每次不需要太多,一至两题即可,逐渐对学生的阅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自然而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会提高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这些名著作者和内容离我们的生活较为遥远,但是我们有责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修身养性,岂不美哉。
作者:孟争艳
本文下载自知网、万方、维普等检索数据库,如果作者不想展示,可联系在线学术顾问申请删除。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9500.html 。
下一篇:没有了